深度阅读
聊城府前广场遗址
茌平区御路智慧停车场(府前广场遗址)位于聊城市茌平区城区中心位置,遗址因基本建设而发现,为配合茌平区人防和御路智慧停车场工程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12月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批复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发掘灰坑、房址、灶、井、沟、路等各类遗迹700余处,出土铜瓷陶石玻璃等各类文物标本约2000余件。发掘表明,此处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时代包括宋金、元、明三个时期,初步判定遗址所在应为当时的茌平县城。
出土器物
北宋晚期-金代遗迹主要有灰坑、房址、蓄水池等,还发现有大面积垫土、粮食抛洒区,出土器物以瓷器、陶器为主,瓷器主要为白瓷、青瓷,白瓷器以磁州窑产品为主,有壶、罐、碗、盆、盘、钵、灯盏等。青瓷器以临汝窑、耀州窑产品为主,有盏、碗、盘等。还发现有定窑细白瓷、景德镇窑青白瓷产品,另有酱釉、柿红釉、黑釉、三彩等产品。出土陶器以灰陶、红陶为主,器形有盆、罐、盘、扑满等。
元代遗迹有房址、道路、灰坑等,出土遗物以瓷器为主,有碗、盘、灯盏等,窑口有钧窑、磁州窑、龙泉窑。
明代遗迹有道路、房址、灰坑、水井、灶等,出土文物有青花瓷碗、青花瓷盘、青釉碗、青釉盘、白釉碗、白釉盘等,窑口主要为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
从发掘情况来看,府前广场遗址自北宋晚期开始一直有人类在此活动直到今天,因此遗迹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较为复杂,由于不间断的活动,完好的房址、道路等遗迹未能保存下来,仅残存局部迹象。明代遗迹中的大面积以垫土,应与元末明初的战乱有关。
府前广场遗址是近几年来山东发现的延续时间长、出土文物数量多的重要遗址,部分出土文物在省内属首次或集中大规模发现,对于建立山东地区的宋金、元、明器物断代具有标准器意义。府前广场遗址的发掘,是对宋元时期县城遗址的一次大规模发掘,尽管未能揭露出县城布局,但是通过发掘了解了茌平县城的发展演变,证明自北宋晚期开始,茌平就作为商品流通的区域性节点,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其他县城区域的发掘具有指导意义。 (李宝军)
发掘区航拍图
宋金器物坑
宋金灶
宋金瓷器
元代青瓷器
明代水井
明代瓷器
茌平发现金元明清时期遗址
山东大小事儿 发布时间: 2021-06-21
△考古专家现场查看遗址发掘情况。张目伦 摄
探访 府前广场遗址发现诸多“宝贝”
府前广场遗址位于茌平区城区中心位置,因城市基本建设而发现。当时,在修建人防工程的施工中,工作人员发现地下埋藏有文物。随后,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报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照相关规定,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拟建设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地下埋藏有金元、明清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根据考古命名原则,该遗址被定名为茌平府前广场遗址。
△人们参观出土文物。张目伦 摄
目前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沟、井等,基本上都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建筑构件、陶器、瓷器、琉璃、铜器、石器等,涵盖了当时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李宝军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物是琉璃建筑构件、陶建筑构件、明清石碑、白瓷祭祀礼器等,这些文物与文庙有关,为研究茌平文庙提供了有益线索和重要资料。另外,遗址出土的大量白釉瓷器、青釉瓷器等,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物资流动,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望 通过考古发掘丰富城市“基因”
△遗址出土的琉璃建筑构件。张目伦 摄
5月29日,省内多位考古专家到达茌平府前广场遗址进行考察。经实地查看,他们表示,遗址内有灶,就是古人烧火做饭的地方,其特征非常典型,有灶室、火道,内部有明显的烧烤和烟熏痕迹,这是本次发掘中保存比较好的一处遗迹。根据相关资料,这里应该是古代茌平县城的东南角,而目前发现的遗迹均与生产生活有关,也验证了这一推断。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茌平府前广场遗址考古队工作人员李召恒介绍,从现场所发掘的各种遗物来看,有钱币、陶盆、陶罐、瓷碗、瓷盆、瓷壶、琉璃簪、围棋子等,这些都是生活实用物品,既有流通的货币,也有生活器具,还有日常娱乐用品。由此可以推测,金元时期的茌平县域社会生产和商业贸易都比较发达,发掘区域可能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居住区。此处人类长时段的不间断活动,造成了目前所见的众多的生活遗迹和遗物。
据介绍,本次发掘现已布设5米×10米探方40个,发掘面积已2000余平方米,共发掘灰坑等各类遗迹400余处,出土铜瓷陶石等各类文物标本约500余件。据史书记载,茌平秦时置县,经历了三次迁移。发掘表明,此处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根据前期考古调查勘探并结合遗址实际情况,时代可能包括明清和(宋)金元两个主要时期。
来源:聊城日报
聊城市茌平区府前广场遗址考古成果展
府前广场遗址位于聊城市茌平区城区中心位置,遗址因基本建设而发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为配合茌平区人防和御路智慧停车场工程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12月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批复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发掘灰坑、房址、灶、井、沟、路等各类遗迹700余处,出土铜瓷陶石玻璃等各类文物标本约2000余件。发掘表明,此处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时代包括宋金、元、明三个时期,初步判定遗址所在应为当时的茌平县城。
府前广场遗址发掘面积大、社会关注高,为了回应社会关切,展示考古发掘成就,本次成果展遴选部分典型出土文物,以飨观众。展览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教骎骎”,介绍与茌平文庙、县学相关的出土文物,主要有琉璃建筑构件、文庙祭祀瓷礼器等。

第二部分为“琢就瑶笄”,展示考古发掘出土的金元饰品,大部分与头饰有关,有骨篦、骨梳背、铜簪、琉璃簪、骨簪、琉璃珠等。
第三部分为“蹁跹娱戏”,介绍发掘出土的金元娱乐用品,有瓷塑动物、捶丸、瓷俑、陶印模、棋子、骰子等。
第四部分为“囊里青蚨”,介绍遗址出土的唐宋金等各时代钱币,重要者有唐“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宋“大观通宝”、“崇宁重宝”,金“正隆元宝”等。
第五部分为“釉具五色”,介绍出土的各类釉色瓷器,展出较为重要的青釉、白釉、钧釉、黑釉、酱釉等器物。

第六部分为“抟土成器”,介绍发掘出土的陶器,发掘出土的陶器以红陶、灰陶为主,有陶盆、陶罐、陶扑满、陶盂等,本次展示已修复的金元时期红陶盆一件。
茌平,古为名县,自秦至今相沿不绝。金天会八年茌平县城迁至今址,距今已近九百年。本次考古发掘揭示了这段漫长且不为人知的历史,出土的大量文物有力的证明了茌平自古繁华,展示了当时市井生活的多姿多彩。部分出土文物与文庙有关,为寻找茌平文庙的位置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线索。
揭示茌平千年古县繁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赓续千年文脉,谱写时代新篇,期待在茌平各界人士的支持下,茌平考古发掘再结硕果。
展览时间:2022年春节—6月下旬
展览地点:聊城市茌平区博物馆四楼第一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