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符号里的中国:从冰墩墩到祥瑞象征神兽图腾
冬奥会的一对吉祥物——冰墩墩与雪容融收获了大家的喜爱。冰墩墩的设计蕴含着奥林匹克精神的坚毅、勇敢、未来感与时代感;雪容融向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求索,以“灯笼”暗喻照亮前路,以一线融融暖意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而遍布雪容融周身的如意环、长城纹样、京鸽图案和如意纹等,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纹饰,每一个图样都沉淀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某种程度上,冰墩墩、雪容融是被有意制造出来的、用于代表一种文化现象和传达某种意义的符号,我们收藏和热爱他们,不仅因为它们是一对可爱的玩偶,更因为它们身上沉淀下来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关于冬奥这一段鼓舞人心的精神记忆。由此,我们关注一些文化符号,实则是关注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2022年1月18日,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已“上岗”地铁11号线,列车上装饰一新,迎接冬奥会。常志韬/视觉中国 图
一个符号的生成与发展,其背后必然有着强大及复杂的文化支撑,而一旦文化经过漫长的积淀形成了符号,它的寓意就会有长期性及稳定性。读懂了符号,才能理解符号所承载的文化。
像前文所谈及的,中国几次举办国际赛事选择的吉祥物都以熊猫为创作母题,熊猫也日益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而熊猫在中国古代的一众动物符号中其实并不那么显眼。中国在选择象征符号时,更偏好选择上古时期就流传下来的“神兽”。比如闻一多所说的“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的龙与凤、在龙的系统中衍生出的诸如“龙之九子”还有貔貅、麒麟等同配图样和龙一样经历了一番组合创造的瑞兽。

南宋 陈容绘《九龙图》局部
符号演变中的“错讹”与“错位”
某种动物作为一个符号,其造型和含义,都将不断变化,以金蟾为例,在汉代,它是长寿的象征,到了唐代,人们将金色的蟾蜍称为金蟾,认为是财富的象征。而这些祥瑞的符号被赋予意义时,常常也并没有什么逻辑,《符号里的中国》的作者赵运涛认为,很多符号形成或演变的过程都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错讹”与“错位”。
赵运涛谈及,“错讹”的一种表现是逐渐“积非成是”。如八仙中的“张果老”,传世文献中有“张果老先生”一句,古代无标点,断句无定式,后来就逐渐以讹传讹,“张果,老先生”变成了“张果老,先生”;前面提到的金蟾,明清时期人们又将其附会为了东汉时期的人物:“刘海蟾”,因为其名字里有个“蟾”字,人们就编出了“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刘海蟾”的名字也就变成了“刘海”;钟馗,古书上说,齐地的方言常把大木棒、即“椎(chuí)”叫作“终葵”,这个大木棒可以用来驱赶鬼怪,后来就以讹传讹而有了一个叫“钟馗”的驱鬼的神。
而有些“错讹”则是人们有意识生成的,比如以动植物作为吉祥元素,吉祥寓意的形成多是依靠联想思维而故意形成“错讹”效果。“鹿”谐音“禄”,所以人们画一头鹿,就表示可求得福禄,蝙蝠因为谐音“福”;还有比较典型的“四大金刚”也因为手里的宝器谐音“风调雨顺”而做了调整。
中国的信仰体系中,相当部分的佛教神仙都会在中国经历一番“本土化”的改造。古印度的观世音菩萨是男性,传到中国,唐以前也多为男相,一般有小胡子。随着武则天掌权以后,女性地位提高,观音菩萨也变成了女相。元以后,女相观音成为主流。早期的弥勒佛也并不是大肚子,大肚子的造型据说是依据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人们喜欢这一形象,就逐渐固定下来,从而有了大肚弥勒佛。
阎罗王是伴随印度佛教东传而来,可见我们原本以为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信仰符号,本身则是文化融合的成果,比如民间想象中的“地府”,是融合了中国的“黄泉”和佛教的“地狱”,而广为接受和喜爱的“孙悟空”,经胡适考证,其原型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印度神猴哈奴曼。
除了思维与审美模式以及文化融合等造成的错位,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导致符号系统中“错位”的发生。如扫墓在唐代规定是寒食节的习俗,但寒食节是禁火的,唐宋又流行扫墓要烧纸钱。于是为了避免冲突,扫墓的习俗就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符号。
《符号里的中国》的写作中,作者从中国古典小说入手,谈小说中对符号的应用,唤起读者对于那些“日用而不知”的符号的兴趣。
非常突出的文本则是《西游记》。《西游记》中看似那些并无逻辑的神魔故事,其实都有着非常扎实的民间信仰基础。比如《西游记》结尾处,为什么唐僧第一次取回来的经书都是空白的,而最终拿到的经书也束之高阁?赵运涛认为:“《西游记》中唐僧到了西天灵山,领着唐僧去取经书的就是迦叶和阿傩(原型是阿难)。唐僧第一次取的经书是空白的,实际上正是表明了禅宗‘不立文字’、衣钵相传的宗旨。”而“唐僧取经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历史上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主要取的是唯识宗的经典。但他取回来的经典很快就被束之高阁,后来还失传了。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水土不服,普通大众很难接受或接近唯识宗,因为唯识宗经典中多术语一般人看不懂,修行又讲等级,步骤很复杂,它更偏向于专业人士。”
虎年被网友恶搞的一个妖怪——艾叶花皮豹子精,占隐雾山为王,号称“南山大王”,它是下凡作怪的妖兽中少有的单纯、没有天上背景的妖怪。
在《西游记》中,土地公的出场很多,比如作为特殊区域守护神的土地公,像蟠桃园的土地、火焰山的土地。在车迟国,孙悟空与虎力大仙比砍头,当孙悟空的头落在地上的时候,虎力大仙暗暗把土地叫出来,对他说:“将人头扯住,待我赢了和尚,奏了国王,与你把小祠堂盖作大庙宇,泥塑像改作正金身。”结果土地真的听了他的话,由此也可见土地公地位之卑微。
天上的神仙系统更复杂,太上老君的青牛精偷了“金刚琢”下凡占山为王,抓住了唐僧,还用“金刚琢”卷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孙悟空到天庭告状,让排查是哪个“凶星”思凡下界时,简单介绍了天上的星斗所代表的神仙系统:先查了四天门门上神王官吏;次查了三微垣垣中大小群真;又查了雷霆官将陶、张、辛、邓,苟、毕、庞、刘;最后才查三十三天,天天自在;又查二十八宿,东七宿,角、亢、氐、房、参、尾、箕;西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南七宿,北七宿,宿宿安宁;又查了太阳、太阴,水、火、木、金、土七政;罗、计都、孛四余。满天星斗,并无思凡下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