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匈奴墓群

摘要: 发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项目负责人宋国栋吉呼郎图匈奴墓群吉呼郎图匈奴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吉呼郎图嘎查,由120多座墓葬组成。2021年7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合作,发掘墓葬22座,取得了一些重要考古新发现。2021年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墓群发掘区20 ...



发掘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



项目负责人

宋国栋

吉呼郎图匈奴墓群

吉呼郎图匈奴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吉呼郎图嘎查,由120多座墓葬组成。2021年7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合作,发掘墓葬22座,取得了一些重要考古新发现。

2021年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墓群发掘区

2021年发掘区


墓葬

除了M17之外,其余墓葬的地表皆有封石堆,多数为圆圈形,最大的封石堆直径约13米。封石堆中的石块大小不一,主要以灰色变质岩和花岗岩为主。大多数墓葬都有填土外溢的现象,封土略高于地表,封石摆放在封土上方,地表特征非常明显。墓坑位于封石堆下方,一般为一冢一穴,同冢异穴墓只发现一座(M32、M33)。


M32、M33封石堆下方的垫土厚达1米,垫土上方铺单层石块。墓葬结构全部为竖穴土坑式,墓坑长2~3米,宽约1米,深1.5~4.3米不等,墓坑长度及深度与封石堆大小呈正比。个别墓葬在土坑内设有生土二层台。

M10、M12、M14的坑底四角残存柱洞,功用不详。葬具多为一木棺一木椁或一木棺一石椁的组合形式,棺椁皆以榫卯拼合,个别木棺表面髹黑漆。部分木棺四壁及顶板上装饰有网格形铁条及大量柿蒂花形铁饰,棺头部位有日月形铁饰。四瓣柿蒂形铁花一般位于网格型铁条的中央,三瓣柿蒂形铁花一般位于网格边缘。木棺的棺板普遍较薄,一般为3厘米左右。


个别墓葬用石板围砌作棺。木椁一般为框架式架构,四面侧壁用木板搭建框架,顶部用木板东西横向搭建,木板间有612厘米不等的间隙。少数木椁的盖板有焚烧迹象。石椁一般以片石砌在墓坑四壁,木棺四壁紧贴石椁内壁。











M10封石堆(中)、M11封石堆(左)、M12和M13封石堆(右)


M24墓坑(左)、M33墓坑(右)

全部为单人葬,人骨多凌乱,甚至残缺不全,粉化程度较高。头朝西北或东北,M17是唯一一例头朝西的墓葬。棺内放置的遗物一般为弓箭、弓弥、铁刀、铜镜、珠饰等。多数墓坑的北部有头厢,集中摆放一些随葬遗物,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动物殉牲,物品摆放位置无明显规律。陶器多以泥质灰陶壶和夹砂黑陶罐的组合形式出现。铜器主要为铜镜和铜扣。

M11出土铜镜

M11出土了1件完整的具有欧亚草原风格特征的带柄铜镜,其余铜镜皆残破,纹饰为典型的汉镜风格。铁器主要有马镳衔、铁灯、铁带扣、铁剑、铁刀、铁镞、柿蒂花形铁饰等。骨器主要有弓弥、骨筷等。动物殉牲骨以头和蹄的组合形式出现,骨骼表面普遍有焚烧痕迹,主要有牛、马、山羊、绵羊。M10的陶罐中发现少量黍粟类粮食。



图14 M3出土陶罐

M3出土陶罐(左)、M13出土陶罐(右)
M10封石出土规矩镜
M10出土铁灯
M11出土日月形铁棺饰
出土柿蒂形铁花




M4出土琥珀串珠(左)、M15出土骨筷子(右)




意义

吉呼郎图匈奴墓群是我国阴山以北、戈壁以南草原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匈奴墓群,墓群数量庞大,文化特征鲜明,填补了内蒙古草原地区匈奴遗存分布的空白。

此次发掘初步了解了墓葬的葬俗葬制,获取了许多珍贵的实物材料,从墓群整体面貌看,应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匈奴墓

项目组已经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开展碳十四测年、铜器、珠饰测试、出土谷物分析研究,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动物考古、植物考古、DNA测试研究,多学科的介入拓宽了研究视角,今后必将在匈奴考古研究中取得一些新突破。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kaogufaxian@vip.sina.com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