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赵声良:从敦煌壁画看唐代青绿山水

摘要: 敦煌壁画大量的山水画迹可以复原唐代青绿山水的原貌,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提供真实的依据。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为例,分析了唐代山水画流行的四种构成方式:三山构成、金字塔形构成、左右对比构成和阙型构成。同时,文中对唐代风景图像中树木、水的表现方法,以及色彩应用等加以分析,阐述了唐代青绿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敦煌壁画看唐代青绿山水赵声良 ...

敦煌壁画大量的山水画迹可以复原唐代青绿山水的原貌,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提供真实的依据。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为例,分析了唐代山水画流行的四种构成方式:三山构成、金字塔形构成、左右对比构成和阙型构成。同时,文中对唐代风景图像中树木、水的表现方法,以及色彩应用等加以分析,阐述了唐代青绿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从敦煌壁画看唐代青绿山水



赵声良




一 山峦形势及其基本构成

莫高窟唐代前期的壁画中,凡采用山水为背景的经变画,都是以山水景物布满画面,并于其中展开人物活动。画面布局则依经变故事内容的需要,在山水中形成一个一个的场景。这时期的山峦表现大体是以线勾出山峦轮廓,再沿山的轮廓描绘树木。树木的呈现方式既有贴近地面的草丛和灌木,也有可分辨出成株的乔木。但总的倾向是喜欢画连成一片的树林,以表现远山森林的景致。



初唐第209窟南壁西侧、西壁和北壁西侧的故事画中都可见山水景物,山的布局还显得较单一,右边一重山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画面;左边主要画了三重山,其间以曲折排列的树木相连(图一)。树的画法,既有连成一排的树林,也有高低错落的树木,但画家似乎并没有以树木的大小来区别景物的远近关系,树的大小仅是因画面空隙的大小来定,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图一 莫高窟第209窟西壁 山水 初唐

第217窟南壁西侧的山水画,在山势布局方面颇费一些功夫。画面的顺序大体是上部从右至左,下部再从左至右(图二)。右上角是危崖耸立,绘二人骑马一远一近行进。透过山崖,可见远方曲折流淌的河流。中部两座高峰之间,有一道瀑布涌泻而下。左部也是一条曲折的河流,在近处被山崖遮断。画面下部的山峰,悬崖突出,青藤蔓草悬垂。中间靠右是旅人向一座西域城堡走去,路旁桃李花开,春光明媚。

图二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 山水 盛唐


图三 莫高窟第323窟南壁 佛教史迹画 初唐

除了这些大型画面的布局外,唐代壁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构成形式,不论是小型的山水场景还是大画面中的部分山水景物,都会以相关的构成来表现一定的空间关系,很好地表达出壁画的主题思想和相关的故事人物。唐代山水常见的构成形式有如下几种:

(一)三山构成:三座山峰并列,中央的山峰较高,两侧各有一山,这样的形式来自古老的传统样式,在唐代的铜镜和其他工艺品中出现较多,敦煌壁画中则多用于表现远山,直到中晚唐时期,仍然采用这样的形式(图四)。有时也用于表现较大的山崖,如第23窟南壁的山水画,中央的山峰与左右两侧山峰并峙,山峰之间形成深沟,类似的构成在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山水绘箱上也可以看到。这类山水大约是基于中轴对称的审美思想,同时也符合唐代壁画构图饱满的习惯。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