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肇庆羚羊峡古道文物调查亲历记

摘要: 点击考古大家谈关注我们肇庆羚羊峡古道文物调查亲历记图1 从古道拍摄羚羊峡 笔者摄羚羊峡古道又称峡山旱路,位于羚羊峡北岸、羚山南麓,北距鼎湖山3公里,全长约10公里。明代以前,羚羊峡古道为纤夫踏成,断断续续,行走不便。明正统十三年(1448),高要知县陆驹乘船经过羚羊峡,看到纤夫“寒天撑舟,涉足江流”的艰辛,遂在古道坑堑处筑桥,以便于商旅 ...

点击考古大家谈

关注我们

肇庆羚羊峡古道文物调查亲历记


图1 从古道拍摄羚羊峡 笔者摄

羚羊峡古道又称峡山旱路,位于羚羊峡北岸、羚山南麓,北距鼎湖山3公里,全长约10公里。明代以前,羚羊峡古道为纤夫踏成,断断续续,行走不便。明正统十三年(1448),高要知县陆驹乘船经过羚羊峡,看到纤夫“寒天撑舟,涉足江流”的艰辛,遂在古道坑堑处筑桥,以便于商旅、行人、纤夫等行走。万历十年(1582)古道重修,定名“峡山旱路”。万历三十九年(1611)二月七日至秋末,八十三岁的陈一龙集资重修古道,架桥13座。并在后沥设“义渡”,使水陆沟通。羚羊峡古道修建工程完工后,亲自撰《羚峡路碑》碑文以记其事。

清嘉庆二年(1797),峡山旱路因为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高要知县裴盛清增筑陈一龙13桥为19桥,古道中段清风阁石刻“裴公十九桥”即指此事。清道光十九年(1839),高要冯训、梁以时等人牵头集资白银四千多两,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底,将裴盛清的19桥增筑成24桥,并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一月,立“增修岭羊峡桥路碑”(图3)。民国十二年(1923),因“岁旧废漫,榛荆蔽之。而奸民采石,纵横交错,崩离隔绝。重寻故径,或迷不可复识,行者苦之。龙门茶亭,为休憩之所,亦即倾圮”,吴远基、罗次唐集资招募工匠,修复桥梁茶亭,疏通峡路,并刻石记事。

图2 羚羊峡清风阁摩崖石刻 笔者摄

其后,由于战乱和近代机器轮船的兴起,峡山旱路逐渐衰落,上世纪五十年代,肇庆修通了开往广州等地的公路,峡山旱路逐渐彻底荒废、几乎被人遗忘。近年来随着户外旅游的兴起以及国家对文物的调查保护,峡山旱路才又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驴友假期游玩探险的一个重要去处 。2015-2016年,肇庆市政府投资打造羚山生态公园,修复了羚羊峡古道, 2016年国庆前夕正式建成开放,正式成为肇庆旅游观光的一个重要目的地。

自2012年以来,笔者多次参与羚羊峡相关调研,现择要整理分享如下。

一、2012年“端砚文化景观线路调查研究”

2012年11月1日,笔者参加肇庆市博物馆“端砚文化景观线路调查研究”市级课题,跟随课题组(陈羽、程茵、章荣玲、张致政、刘晓生、徐义伟、朱国标等),邀请端砚制作大师程八(均棠)父子和梁星代先生作为向导前往羚羊峡考察。


上午10点40许,首先前往龙门茶亭位置考察增修岭羊峡桥路碑,其时碑刻保存良好,碑前横卧一残石柱,上残留有“江山存沈赋”阴刻行书五字(图4),据说可能该处就是当年峡山旱路上的“龙门茶亭”,系为方便过往仕宦、商旅、纤夫喝茶休憩。为使字迹清晰,梁星代用矿泉水冲洗碑刻,我们对碑刻进行拍照,其中正面照片较为清楚,而背面文字篇幅较长,且因树荫遮蔽,光线较弱,保留的照片不足以完整梳理文字内容。2012年12月初,该碑被人盗毁。

根据照片和实地调研测量,增修羚羊峡桥路碑为圆首碑,高2.2米,宽1.1米,厚0.11米,无纹饰。碑刻正面竖排刻字21行,其中碑文正文387字,说明及落款约可见284字,右上角破损处缺少左侧3行最上部若干字,连同碑额,碑身正面合计可见679字:

增修羚羊峡桥路碑

肇庆羚羊峡,《易》所谓地险也。凡仕宦商民往来于两粤间者,道所必经。每当夏潦盛涨,西江之水,势若建瓴,逆流挽舟,全资人力,颓崖断涧,涉者病焉。峡之北岸,旧有径路,为桥十九,岁久,倾圮过半。高要绅士冯驯,择其最险之处,先建木桥以通行人,继又偕举人梁以时等集资于众,改筑石工,以垂永久。与诸同志共襄厥事,计纤路长二万五千余丈。其中修旧桥十九,筑新桥五,共为二十四桥。始工于道光十九年仲冬,蒇工于次年岁杪。凡用银四千两有奇。倾者平之,阙者补之,波涛不惊,舟楫称便。诸绅士以余曾权篆肇庆,乞余为记。余稔知此邦多好善君子,见义勇为。今此钜工果能相与有成,使二十里峡路之险化为坦途,非其好善之诚、见义之勇有以孚乎众心哉!《易》曰:“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盖重险之地,惟心之诚一乃能亨通以出乎险。其功诚可嘉尚也。今冯驯、梁以时诸君子,成梁治道、持危扶颠。推其济物之心,利在一时即利在十世也,利在桑梓即利在天下也,其功不与山高水长而俱永乎?余既嘉此举之有便商民,而更望后之君子,修举废坠,使峡路永庆砥平也,因不辞而为之记。

朝议大夫广东惠州府知府前署肇庆府事翰林院编修京畿道监察御史常熟杨希铨撰。

县人林于章书丹, 彭泰来篆额

中宪大夫广东分巡肇罗道兼管水利驿务前翰林院检讨卓异候升王云锦,肇庆府知府加十级苏登额,署高要县知县吕华宾、张大绪、陆孙鼎同下教兴修禁伐峡石。

(襄事)绅士梁振鼇、陈锦扬、唐廷旦、莫京达、黄登瀛、汤盘、周斌、冯凯良、梁彬、冯起元、何文彩、胡瑶、周永镐、宋作卿、黄松年、曾慕颜、叶汝超、邱一楣、喻廷桂、陈芳瑞、龙广发、梁汝蘅、胡汝樑。

(监工)绅士陈诣锦、胡璂、梁振华、欧锦昌、黄登华、梁汝蔥、谭麟玉、何起龙、冯沛然、黎槐声。

(口口)肇庆府黄江厂、府城永信店、佛山巨丰行、梧州有恒店,四所姓名出纳总数书碑阴。

口口士众助金名数刻别石,逐段工程始末文籍具经费录。

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孟春吉日立石

区远祥刻字。

图 3增修岭羊峡桥路碑

碑身背面文字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别是永信店、黄江厂、巨丰行、有恒店四个商行及签金艇捐资款项细目及总数,“以上通共捐收银肆仟肆佰叁拾玖两捌钱柒分肆厘”;中下部分为支出细目及结余,“以上共支银肆仟叁佰伍拾...除支尚存银捌拾捌两柒钱...”。

峡山旱路在近代机器轮船兴起后逐渐荒废,该碑也长期无人问津,各个版本的文物志书中均未载入。虽然当地采石老人等从小就知道这块碑,但作为文物,2007年开始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才将其录入,并于2012年2月1日予以公布。

图4龙门茶亭残石柱

调研组接着于11点半左右来到清风阁,参观了摩崖石刻、纤痕和清风阁残留石桥;12点一刻左右,前往羚山“木棉坑”。沿着一个山冲而入,冲口有一残损石桥,河滩乱石中有的石块粗糙如砺石,上面有一条一条的凿痕,下山时调研组采集回一块供以后博物馆陈展使用;山冲有汩汩清澈溪流,梁星代用树叶为我们演示如何从溪流向水瓶取水。快到坑口,已是中午,我们吃了携带的裹蒸,期间梁星代即兴操起一条木棒,为我们表演了一套武术。据说梁星代还懂得一种背语(咒语),可以徒手采摘蜂窝。这些都是千百年来端砚采石工人积累的野外生存技能。

图5 采石艺人梁星代表演武术 笔者摄

其后在几位向导带领下,大约在13点30分开始,调研组深入砚坑内部进行调查体验。砚坑洞口不大,斜向下,仅容一人通过。大约三米,下到一较为宽阔的坑穴,地上满是碎石,顶上岩石潮湿,渗着水,采空的岩厦壁上挂着很多蝙蝠。向右是一段需要趴着才能通过的通道,在一处作业面,程八大师点起蜡烛,光着膀子给大家实地演示了采石场景,我们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照片与视频材料。14点20分左右,从砚坑出来,已是下午,调研组返回。

图6 端砚采石坑内情景 笔者摄

图7 端砚大师陈八(均棠)演示采石技艺 笔者摄

2014-2015年“羚羊峡古道文物调查”

2014年12月24日至2015年3月31日,根据肇庆市人民政府有关羚羊山生态公园规划工作部署,为查明、研究羚羊山区域内的文物资源现状和保存状况,综合分析羚山生态公园建设对现存文物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羚山区域内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措施等,受肇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托,肇庆市文物博物馆协会组成文物调查小组(姚锦鸿、张致政、刘晓生、潘坤云),对肇庆羚羊峡古道文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笔者全程参与了此次调查研究。其后又多次组织补充调查与复查。

此次羚羊峡文物调查,重点对羚羊峡残留古道、古建筑遗址、古桥、纤痕、篙痕、石刻等文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测量。调查登记古遗址4处,其中寺庙遗址1处,其他古遗址3处;古桥18座,部分为此次调查新发现;古道15段,总长约2800米;古路基6处;石刻4处,其中复查摩崖石刻1处4题,碑刻1处,新发现修峡石柱(图8)2处,上刻“石柱扶倾修峡功成”落款“道光壬寅”,与“增修羚羊峡桥路碑”立于同年;复查炮台1座(羚山炮台);战壕长约数百米,位于羚羊峡西南端山坡上,宽约2米、深约1.6米;调查记录纤痕共5组14处;记录篙痕3处。调研组编写了详细的《羚羊峡古道调查研究报告》,建议将羚羊峡古道视为一个整体,加强保护。并提出将羚羊峡古道打造为历史文化、地质景观、生物资源三位一体的生态公园。此次调查成果非常丰富,笔者与参与调查的潘坤云分别都已发表专门文章介绍,故在此从略。

配合羚山生态公园建设,调研组形成并报送了具体详尽的修缮保护建议,结合文献与实地访谈确定了古道上各处小地名和文物点名称,为其后古道修复开放时所采用。古道开通后,笔者曾做客肇庆电视台“星湖会客厅”宣传羚羊峡古道文物保护。

2015年“峡山碑亭遗址调查”

2015年12月中旬,配合峡山碑亭(龙门茶亭)修复建设,笔者受市文广新局委托同陈新忠、姚锦鸿、申宏宇等同行组成调查小组,对施工地进行了文物调查。主要收集记录石柱残件12件,包括Z1,上面残存 “江山存沈赋”五个大字“五月题”三个小字,石柱长1.53米,直径24厘米,质地形制为花岗岩圆柱;可以拼接的Z3、Z7、Z9等,完整的长度度为 295厘米,上书“汲泉煮茗行客勾留”,落款为小字行书“££梁以时”并有两枚阳文印章,其一为“臣”字印,与梁以时举人身份相符,此联与Z4上“……涂顿辟”似为一副对联。另外还发现一条花岗岩雕刻的石槽拼接而成的水渠,水槽剖面为U形,外宽29、口槽宽18,槽深10厘米,底厚10厘米,槽内底宽15.5,外底宽13.5厘米,残存总长11.5米。另外,还发现红色板瓦、筒瓦、灰色砖块、青花瓷片、灰色瓦片、灰黑色砖块等。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还发现一块碑刻残片(残长29厘米,残宽22.3厘米,厚4厘米),端砚石质,上有 “局务”“茶亭均修”“修筑崎岖”“国八年十”等字样,为早已损毁的民国《重修峡路记碑》残片(图9),联系“汲泉煮茗”石柱和石水渠,推测此处可能既是碑亭也是龙门茶亭。1987年版《肇庆市文物志》录有此碑:

重修峡路记碑

牂牁逦迆而东,距县城二十里许。高峡烂柯,两山夹峙。江行其中,是为羚羊峡,旧志又名灵羊。巍峰插云,悬崖滴翠。山径盘折,才通行人。牵缆者、旅行者,踯躅其间,如飞鸟度柯叶上。岁旧废漫,榛荆蔽之。而奸民采石,纵横交错,崩离阻绝。重寻故径,或迷不可复识,行者苦之。龙门茶亭,为休憩之所,亦即倾圮。今年,余与罗君次唐,忝主阖邑局务。为鸠资召匠,于是全峡纤路,桥梁及茶亭,均修复。工竣附志于此,俾后来者,续有修筑。崎岖之境,尽化坦途,尤所望也。中华民国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高要吴远基记。

图8修峡石柱 笔者摄

图9《重修峡路记碑》残片 笔者摄

小结

2016年10月,羚羊峡古道公园建成开放,结束了百年来临近闹市却鲜有人问津的荒废历史。由于在开发利用前进行了多次重要的调查,保留了详细的调查资料,提出并落实了较为具体的保护、修复意见,因而古道的开发建设虽然推进比较快,但还是比较有效保护了历史遗产。古道开放后远近游客络绎不绝,已经成为节假日肇庆旅游的重要打卡点和市民户外徒步的重要线路。2018年12月,肇庆羚羊峡古道成功入选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成为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作者:肇庆市博物馆 张致政

编排:李岩 代雨彤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