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故宫藏画里的“她”:或乘鸾,或理妆,或听阮,或奏乐
摘要: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出自杜甫的《丽人行》写尽了唐代女性的意态之美。古诗之外,古代书画亦不乏描绘女性题材的名家之作,她们或是唐代周昉笔下对镜理妆、挥扇闲憩、奏乐饮茶的宫女,或是宋人笔下勤于女红、疲于捣衣的妇女,亦或是明代唐寅画里丰腴中不失娟秀、浓艳中兼具清雅的名妓……在三八妇女节来临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出自杜甫的《丽人行》写尽了唐代女性的意态之美。
古诗之外,古代书画亦不乏描绘女性题材的名家之作,她们或是唐代周昉笔下对镜理妆、挥扇闲憩、奏乐饮茶的宫女,或是宋人笔下勤于女红、疲于捣衣的妇女,亦或是明代唐寅画里丰腴中不失娟秀、浓艳中兼具清雅的名妓……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https://www.thepaper.cn)特梳理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历代书画中的“她”,以飨读者。
唐 周昉 《挥扇仕女图卷》


唐 周昉 《内人双陆图》卷

《唐人宫乐图》轴



(传)五代南唐 周文矩 《荷亭奕钓仕女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的传为周文矩的《仕女图》轴,画桐阴仕女凭栏展卷,旁见一狸奴相伴。图中并无名款,观其衣纹,转折刚健,与文矩风格相去远甚,当属后世收藏者擅自附名,乃有此标题。



此图旧签题以及对幅耿昭忠的题记均言作者是五代周文矩。周文矩受南唐后主李煜颤笔书法的影响,喜以瘦挺颤掣的笔法入画,线条多转折顿挫,刚中有柔。此图线条工谨精细,如春蚕吐丝,柔中见刚,与周文矩的用笔特点不符,因此,它应是宋代佚名画家所作。
宋 牟益 《捣衣图》卷
古诗之外,古代书画亦不乏描绘女性题材的名家之作,她们或是唐代周昉笔下对镜理妆、挥扇闲憩、奏乐饮茶的宫女,或是宋人笔下勤于女红、疲于捣衣的妇女,亦或是明代唐寅画里丰腴中不失娟秀、浓艳中兼具清雅的名妓……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https://www.thepaper.cn)特梳理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历代书画中的“她”,以飨读者。
唐 周昉 《挥扇仕女图卷》

唐 周昉 《挥扇仕女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唐 周昉 《挥扇仕女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唐 周昉 《挥扇仕女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周昉出身于豪门显宦,因此,他对于贵族阶层绮靡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画不以烈女、贤妇、仙女等为表现对象,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从而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其作品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此图中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但她们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毫无生气。唐 周昉 《内人双陆图》卷

唐 周昉 《内人双陆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 周昉 《内人双陆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周昉(活动于西元八世纪末),善画道释人物仕女。此图绘有一双陆桌,桌内有双陆棋盘,本为胡人游戏,玩法以异木为盘,盘中彼此内外个有六梁,故得名。月牙凳为唐代新兴家具,专为贵族妇女所坐,此凳为典型式样。凳的四角及腿足都有精心雕饰。腿足外侧是直角线,内部为曲线雕花腿,两腿之间形成一个壶门轮廓。此凳座面为竹藤类的编织物,外型装饰追求华丽正与唐代风尚相符合。《唐人宫乐图》轴

《唐人宫乐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后宫女眷共十人,围坐在一张长方大桌的四周,有的饮茶,也有人正在行酒令;上方的四人,则是吹弹乐器,替这一场宴饮的人助兴。她们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胡笳、琵琶、古筝与笙。站立的二名侍女当中,还有一人手拿拍板,敲打着节奏。虽然全画描写的是奏乐与饮茶、喝酒的场面,但每个人脸上漠然的神情,却又道尽了宫中日月长的无奈!
《唐人宫乐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人宫乐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人宫乐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仕女作元和(806-819)“时式妆”的打扮,并充分显示受杨贵妃(719-756)影响,以丰腴为尚的审美观。她们各个体态浑圆,脸如满月,双眉作细细的八字型,开脸留“三白”,宽袖上衣,披帛斜倚,长裙高及胸部。前面四人,和侧弹琵琶的一人,梳的发型最是奇特,称作“堕马髻”。左方中央的一人,则头戴花冠,应是地位最高的一位。不过,无论宫嫔或侍女,每个人头顶都插着各式梳子,温庭筠(约813-866)曾有“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诗句,形容的正是妇女头上的华丽饰物。画幅的格局短窄,原本很可能是一幅小型屏风画,后来才被改装成今日所见的挂轴形式。画面上并没有作者的签名,推测应出自受张萱(8世纪前半)、周昉(约730-800顷)风格影响的画家之手。(传)五代南唐 周文矩 《荷亭奕钓仕女图》轴

五代南唐 周文矩 《荷亭奕钓仕女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界画亭榭临池,前后碧柳四垂,二女亭中对奕。亭外池荷盛开,翠叶田田。仕女或倚栏垂钓或持扇观荷,一派夏日悠闲景象。通幅屋界、衣饰刻画精细,粉花绿叶着色清丽,本幅旧传为南唐周文矩之作,唯笔墨、器用皆显露出明清习气。
(传)五代南唐 周文矩 《荷亭奕钓仕女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五代南唐 周文矩 《荷亭奕钓仕女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周文矩(公元十世纪)建康句容(今南京)人。仕后主李煜为翰林待诏,善绘冕服车器,尤工人物仕女。所作人物,线条率皆细劲曲折,圆润流畅,间作颤动之势,飘逸自若,不令堕入吴(道子)曹(弗兴)之旧习,故能自成一家面目。至若绮罗仕女,虽近承唐代周昉,惟其纤细秀丽,益有过之。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的传为周文矩的《仕女图》轴,画桐阴仕女凭栏展卷,旁见一狸奴相伴。图中并无名款,观其衣纹,转折刚健,与文矩风格相去远甚,当属后世收藏者擅自附名,乃有此标题。

(传)五代南唐 周文矩 《仕女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五代南唐 周文矩 《仕女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仙女乘鸾图》页
宋 《仙女乘鸾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一鸾凤于薄云淡雾中振翅飞鸣,其背上一仙女正茫然回首目视身后的一轮圆月。画家将仙女回眸之一刹那所显露出的怅惘之情刻画的生动传神,使本来单调的景物变得极富情趣并给人以想像力。仙女的眼神原无形,然作者却利用它使圆月和鸾凤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画面具有气脉贯通的完整性。画家通过描绘仙女的衣带向后飘举暗示出无形的风力,并以此表明鸾凤疾翔时的速度与强烈的动感,与圆月之间形成动与静的对比。
宋 《仙女乘鸾图》页(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仙女的造型越出了隋唐时期仕女画丰腴健壮的体态,表现出女性身材比例合理,造型匀称的特点。此图旧签题以及对幅耿昭忠的题记均言作者是五代周文矩。周文矩受南唐后主李煜颤笔书法的影响,喜以瘦挺颤掣的笔法入画,线条多转折顿挫,刚中有柔。此图线条工谨精细,如春蚕吐丝,柔中见刚,与周文矩的用笔特点不符,因此,它应是宋代佚名画家所作。
宋 牟益 《捣衣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