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畏兽”形象大量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畏兽”形象亦达到了鼎盛时期。不管是两晋还是南北朝,不管是佛教、祆教、还是道教,都能见到“畏兽”形象。还被研究祆教的学者认为是祆教的“焰肩神”。“畏兽”全身形象基本上特征比较明显,大致上都能区分和辨认。而“畏兽”形象的半身和头像的特征相对于全身更少,不利于区分和辨识。因此,笔者用一些图片资料进行分析。
全身形象
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两汉至魏晋时期的“畏兽”形象多为全身。临沂沂南北寨东汉画像石墓中的画像石上,不仅有“畏兽”的全身形象,还开始大量出现“畏兽”头像。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北魏元谧石棺前档中的“畏兽”全身形象(拓片引用《瓜茄》第5号,第367页)
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墓道西壁壁画中的“畏兽”全身形象
北响堂山石窟第九窟——大佛洞内的“畏兽”全身形象
北齐琥珀“畏兽”全身形象饰物
半身形象
四川芦山县东汉王晖石棺前档上面的“畏兽”半身形象
北朝铜鎏金“畏兽”半身形象辅首
“畏兽”半身形象主要是头部和手臂部分,其手臂上面的“毛发”;手爪三指的特征都与全身形象的“畏兽”相符。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了这种“畏兽”的半身形象。
北齐徐显秀墓出土“畏兽”半身形象门楣石刻
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北朝石棺床上的“畏兽”半身形象
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北朝石棺床上的“畏兽”半身形象
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北朝石棺床上的“畏兽”半身形象
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北朝石棺床上的“畏兽”半身形象
大同市博物馆藏北魏“畏兽”半身形象瓦当
北朝石棺床上的“畏兽”半身形象
陕西碑林博物馆藏:唐代李寿墓门楣上的“畏兽”半身形象
晋代“畏兽”半身纹金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简化的半身形象,这些简化后的“畏兽”半身形象仅有头部和双手(爪),没有了手臂及其手臂上的“毛发”。如果再简化去掉了双手(爪),那么就成了“畏兽”的头部形象。这是由全身向半身、简化半身,再简化到头部形象的一个演化过程。
这样的资料还有很多,笔者为什么能认定这些就是“畏兽”形象的半身形象呢?笔者主要是根据同时期的“畏兽”全身形象的相关文物进行印证。
以北朝时期的石棺床为例,如下:
“畏兽”半身形象通常都出现于石棺床的中间位置,正脸形象。而左右的“畏兽”全身形象基本上都是面朝中间。除此之外,再对比它们的头部细节特征,就可以肯定都是“畏兽”,只是不同造型的塑造。
南北朝时期“畏兽”的主要特征:兽头人身,肌肉劲健,眼睛圆睁,阔鼻大口,牙齿外露,有些头上有双角,脑后有两撮直竖的毛发。上身袒露,脐乳毕露,腹背颜色不一。两肩上穿一件护肩,护肩上有3-5束由粗变细的飘带,飘带随着手臂的姿势作向上、向下、向后飞扬。个别股后有一条尾巴、或有两三组长毛。下身着过膝短裤,裤腰处有黑白色格纹,两裤腿饰花边并各系一条长麾。两趾三爪,多呈疾走奔趋之状。
再用“畏兽”半身形象与全身形象在细节特征上进行对比(上图)。在“畏兽”半身形象中,其主要特征中的“三爪”最为明显,然后头部特征与全身形象基本一致。所以从多方面来看,笔者认为,这种即为“畏兽”的半身形象。
头部形象
前面引用的图片资料中,有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北魏元谧石棺前档上的“畏兽”全身形象(拓片)、四川芦山县东汉王晖石棺前挡上面的“畏兽”半身形象、北齐徐显秀墓出土“畏兽”半身形象门楣石刻、唐代李寿墓门楣上的“畏兽”半身形象,这里用的是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出土门楣上的“畏兽”头部形象。这些“畏兽”的全身、半身、头部形象都出现于石棺门楣的上面位置。把这些资料联系起来,可见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用了“畏兽”的不同身体特征来表达而已。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出土门楣上的“畏兽”头部形象
从出土文物来看,“畏兽”头部的形象主要分为三种,一种为“畏兽”头部不衔胜的形象、一种为“畏兽”头部衔胜的形象,另外还有一种为“畏兽”辅首形象。
先看“畏兽”头部不衔胜的造型。与半身形象的区别主要是没有出现爪子和肩膀及肩膀上的“毛发”部分,仅剩下头部(见上图)。
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北魏门楣上的“畏兽”头部形象
山西省博物院藏北魏石棺床上的“畏兽”头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