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敦煌学在海外:看大英图书馆里如何保存中国珍品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西部,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和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敦煌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公元366年,经过连续不断地开凿,成为了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公元1035年,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因逃难时不方便带走佛像、经卷、绢话等物品而封闭了洞窟。
直到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5万多卷古代文书重见天日。1907年初夏,英国探险者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年)第一次来到敦煌,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去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经洞手卷写本9000余件、绘画500多幅。
斯坦因从敦煌带回文物的消息不胫而走,藏经洞声名大振,英、法、俄、日探险家接踵而来,宝藏也随之流散于世界各地。而中国清政府直到1909年才命令敦煌地方官吏收集石窟剩余的文物,加以清点后运回北京存放。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距今已有110多年,而5万多卷藏书中仅有8000多卷留存敦煌,4万多卷流失到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藏有1.37万件,法国国家图书馆有5700余件,俄罗斯有1.2万件,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都有敦煌文物收藏。
现在国际上流行“敦煌在中国,而敦煌研究在国外”的说法。后人总结说,藏经洞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最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
《金刚经》的修复,耗时逾千个小时
大英图书馆负责馆藏敦煌遗书、亚洲古文书的修复专家黄永锐介绍,大英图书馆馆藏的敦煌遗书主要是于1973年脱离大英博物馆独立时转移过来的。其中一卷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而在这本《金刚经》刻印之后的几百年,欧洲才出现了活字印刷术。
黄永锐认为:“这批敦煌藏品中很多都已经修复过,面对新出现的断裂问题,必须要重新修复和整理。”
1987年起,为了尽可能地让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回复原貌,大英图书馆决定对它进行再修复工作。到1994年,由大英图书馆牵头的国际敦煌项目,希望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的文献和艺术品数字化,并在网络上免费共享。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卷的补纸渐渐变老、变硬,由于经卷是紧紧卷起存放的,这些因素造成经卷的损坏,所以再修复工作是很困难的。” 黄永锐补充道。咸通九年《金刚经》在藏于英国博物馆期间被增加了5层补纸,经卷再修复的首要任务就是逐一剥离补纸,这项工作需要在温湿度恒定的环境里进行,仅仅如此,也花了两三年的时间。
咸通九年《金刚经》的黄色的纸张也加大了再修复的难度。为了尽可能接近经书纸张原有的颜色,大英图书馆经过不断的研究和试验,最终寻找到适用的纸张。
2010年,在经过1000多个小时的修复工作后,咸通九年《金刚经》的再修复工作终于完成了。“由于经卷历史悠久,纸张脆弱,卷轴装会改变纸张的弯曲度,长期卷起纸张难免会产生断裂,为了保护经卷,大英图书馆决定将《金刚经》的7个印张分开存放在定制的木盒里。”黄永锐接着介绍道,“这本《金刚经》现在大英图书馆的约翰·里特布莱特画廊(Sir John Ritblat Gallery)常年免费对公展出。观者还可以在画廊里的电脑触摸屏上,以翻页的形式阅读,在聆听解说和诵经的同时观察经书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