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古书画中的二十四节气|春分:春墨如许,日日湖山
摘要: 2022年3月20日,春分。春分来临,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春风春雨,润物无声。这时,人们的户外活动也变得频繁,在古代绘画中,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描绘的正是春光明媚之际,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同时,春分来临也有三种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历代亦有不少大家以各自的笔墨勾勒着这些花卉。《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系列文章“古书画 ...
2022年3月20日,春分。
春分来临,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春风春雨,润物无声。这时,人们的户外活动也变得频繁,在古代绘画中,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描绘的正是春光明媚之际,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同时,春分来临也有三种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历代亦有不少大家以各自的笔墨勾勒着这些花卉。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系列文章“古书画中的二十四节气”本期呈现的是诗书画印里的春分。
春分排在二十四节气之四。因为这一天全球的昼夜等长,白天和黑夜均为十二小时,俗语说,“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再者,古人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计九十日之半,平分了春季。春分既分昼夜,又分春季,可谓名副其实。

春分来临,有三种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需要说明一点,海棠花若以时序论,有春海棠和秋海棠之别。
据资料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因母亲名海棠,故终生作诗不用“海棠”二字。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与“海棠”颇为有缘。作为一个超级大玩家和段子手,人生沉浮,笔下的海棠面目多变,得以领略这位大才子的多愁善感,细腻的情感体验。
最富戏剧性的,莫过于苏轼调侃张先纳妾,面对老夫少妻吟出“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名句。不过,也有人认为此诗非东坡手笔,而是民间流传,最后安在了苏轼头上。也许事实果真如此。但毫无疑问,正因为归于苏轼名下,世所熟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歌赞海棠的佳词名句,其中有两位最为情深意笃:一是苏东坡,《海棠》诗有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是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写道:“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历代画家笔下的“海棠”,演绎成一个庞大的经典系列,让人流连。


阳春三月,蛱蝶翩翩起舞于海棠花枝间。画家着重表现了海棠在春风中花枝招展的动感瞬间,花朵偃仰向背,叶片翻卷辗转,枝干呈S形的曲张之态,中锋行笔,线描圆润流畅。花瓣先以墨笔双勾轮廓,外侧上部略点胭脂红,旋即以清水将色彩洇染开,最后罩上一层白粉,增添了几多妩媚意韵。叶片用工整的双勾填色笔法表现,根据光照角度的不同而填染以石绿、墨赭等色彩,充分表现出“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美感,最终成功地渲染出无形的醉人春风和隽永的春意。

春分来临,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春风春雨,润物无声。这时,人们的户外活动也变得频繁,在古代绘画中,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描绘的正是春光明媚之际,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同时,春分来临也有三种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历代亦有不少大家以各自的笔墨勾勒着这些花卉。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系列文章“古书画中的二十四节气”本期呈现的是诗书画印里的春分。
春分排在二十四节气之四。因为这一天全球的昼夜等长,白天和黑夜均为十二小时,俗语说,“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再者,古人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计九十日之半,平分了春季。春分既分昼夜,又分春季,可谓名副其实。

隋 展子虔《游春图》
春分来临,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春风春雨,润物无声。气温升高,人的户外活动变得更为频繁。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描绘的正是彼时春光明媚之际,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这件旷世之作经过漫长岁月,已是不折不扣的历史画卷。因宋徽宗在右侧题写了“展子虔游春图”而将冠名权归了展,至于这幅作品是否真的出于展子虔之手,仍有争议。从作品来看,画家用青绿重绘山水,以泥金描写山脚,选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卷首近处露出倚山俯水的一条斜径,路随山传,至妇人所立竹篱门前才显得宽展,山路向上,树木掩映,小桥平坡,布篷游船,和谐宁静。下端一角是坡陀花树,环绕山庄,各色树木点缀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该画既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说到这张画,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大藏家张伯驹。此画曾辗转流落人间。为避免流失国外,张伯驹卖掉几处私宅和夫人首饰,方购得《游春图》。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游春图》等多件名作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有关张伯驹为人及收藏的经历,不必赘述,关键是他举重若轻的心态,视若拱璧,犹如珍宝,百般珍视,却又“轻若鸿毛”,曾经过眼,连一方收藏印章都不钤盖,潇洒之极,这是何等境界!真正做到无滞于物。正如《礼记·学记》所言:“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句话阐明了何为“游于艺”。张伯驹真正做到了“游于艺”!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无独有偶,唐代张萱绘《虢国夫人游春图》展现出隆重的出游场面,反映出唐代贵族的休闲状态,见证了当时杨氏一家势倾天下的奢靡生活。全画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对比舒缓从容,真正应了游春主题。画家独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突出了人物,意境空潆清新。通过细劲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刻画出人物的内心。用线圆润秀劲,劲健中透出妩媚,设色典雅富丽,精工而不板滞,格调活泼明快,衬托出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唐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皆以独立姿态出现,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所扩大和提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宗教题材的限制,折射出浓郁的世俗气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为“灿烂而求备”。见到这件《游春图》,不免会有“画外音”:杨玉环三姐妹分别被加封,此画女主角唤作虢国夫人,乃杨玉环三姐。于是,就会进一步联想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又有谁能料到,美丽宁静的画面背后,见证的是深不可测的宫闱之变,杨贵妃最终身死马嵬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历代经典名作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内涵的幽邃深远。春分来临,有三种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需要说明一点,海棠花若以时序论,有春海棠和秋海棠之别。
据资料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因母亲名海棠,故终生作诗不用“海棠”二字。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与“海棠”颇为有缘。作为一个超级大玩家和段子手,人生沉浮,笔下的海棠面目多变,得以领略这位大才子的多愁善感,细腻的情感体验。

北宋 苏轼《春中帖》
苏轼给人的感觉,很多时候是春风得意,处事不惊,即便在地狱中也能活出天堂的滋味,《春中帖》写道:“春中□□□□达,久不闻□渴仰增积。比日履兹余□尊候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春□□□有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不住得书,甚健。会合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这是苏轼写给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德孺)的信札,时间应为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苏轼年约50岁。帖中“二哥”指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此札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乃苏轼中年的代表作。最富戏剧性的,莫过于苏轼调侃张先纳妾,面对老夫少妻吟出“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名句。不过,也有人认为此诗非东坡手笔,而是民间流传,最后安在了苏轼头上。也许事实果真如此。但毫无疑问,正因为归于苏轼名下,世所熟知。

北宋 苏轼《寒食帖》(局部)
要说东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关“海棠”的诗文,莫过于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后所书《寒食帖》。这帧号称“天下第三大行书”的名迹写道:“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海棠”二字很大,突出醒目。看来,苏轼写至此处时,心有戚戚。“花”字的方笔,切入纸张,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堪比《龙门二十品》。“花泥”二字牵丝映带,细若游丝,可以体会笔不离纸而又提按使转巧妙的高超技巧。此帖写尽人生大悲,可以领略苏轼这个一贯超然的“乐天派”的苦涩年华。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歌赞海棠的佳词名句,其中有两位最为情深意笃:一是苏东坡,《海棠》诗有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是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写道:“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历代画家笔下的“海棠”,演绎成一个庞大的经典系列,让人流连。

北宋 赵佶《海棠白头图》
首先必须提及宋徽宗赵佶《海棠白头图》。其中的“白头”即白头翁,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是长寿吉祥的象征。此画用笔精到细腻,技法精湛,设色古雅,最有趣的是章法处理,画面中的海棠成对称状,但对称中有不对称,中间枝叶朝上,生机勃勃,两只鸟儿,一只头朝上,一只头朝下,顾盼生姿,一张嘴,一沉思,一动一静,煞是有趣。
南宋 林椿《海棠图》
南宋大画家林椿《写生海棠图》是其传世之作中的精品,色彩淡雅,刻画精细,完美展示了这位宫廷画家的精湛技艺。画面上一枝西府海棠,花儿朵朵,或灼灼盛开,或含苞欲放,花之设色,白粉为底,罩以胭脂红,勾画晕染,栩栩如生,清丽端雅,艳而不俗,娇柔可人,完全是一幅符合当时皇室审美情趣的院体画,故而被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
南宋 佚名《海棠蛱蝶图》
读南宋佚名之作《海棠蛱蝶图》,不仅想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阳春三月,蛱蝶翩翩起舞于海棠花枝间。画家着重表现了海棠在春风中花枝招展的动感瞬间,花朵偃仰向背,叶片翻卷辗转,枝干呈S形的曲张之态,中锋行笔,线描圆润流畅。花瓣先以墨笔双勾轮廓,外侧上部略点胭脂红,旋即以清水将色彩洇染开,最后罩上一层白粉,增添了几多妩媚意韵。叶片用工整的双勾填色笔法表现,根据光照角度的不同而填染以石绿、墨赭等色彩,充分表现出“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美感,最终成功地渲染出无形的醉人春风和隽永的春意。

南宋 佚名《山茶蝴蝶图》
另一件佚名之作《山茶蝴蝶图》描绘了蝴蝶与花丛的故事,浓缩为一幅田园小景。画面的上半部,一只艳丽的黑色蝴蝶振翅飞舞,接近画面正中,两朵娇艳的山茶花在怒放。画家运用了没骨渲染法,加上细笔勾勒,使得物象自然生动。墨色浓淡干湿分明,敷色积染多层,墨块富于顿挫和粗细变化,极具立体感。蝴蝶双翅描绘细致入微,用笔洒脱,画出了轻盈灵动之感。蝴蝶的飘逸与植物的茎叶形成轻重对比,极富艺术性。
北宋 李安忠《晴春蝶戏图》
对比来看,北宋李安忠所绘《晴春戏蝶图》设色扇面,凤蝶体态雍容华丽,粉蝶娇小素净,各色蛱蝶十余只,还有一只胡蜂,在明媚的春光下,或平展双翼,或振翅飞舞,俏丽的花团正在绽放,形象生动,体现出“蝶戏”之主题。对幅有乾隆御诗一首:“蝡肖翘高复低,春园风物已昌兮。宣和画院曾经试,何未明拈逐马蹄。”这件题词称得上是精品,笔画不再臃软肥滞,有了力度,有了韵致,非赵孟畋室猓??匝铡⒚孜?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