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唐代轮台军防遗存考

摘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康婧仪 唐轮台城是唐朝控制天山北路的重要军镇,其历史形象已经凭借着边塞诗人岑参的“轮台三绝”而深入人心:“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豪迈诗句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对西域边塞的向往。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遣侯君集平定高昌后,设西州,在天山北麓的浮图城设置庭州。长安二年(702年),出于应对后突厥汗国日益崛起的威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康婧仪

唐轮台城是唐朝控制天山北路的重要军镇,其历史形象已经凭借着边塞诗人岑参的“轮台三绝”而深入人心:“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豪迈诗句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对西域边塞的向往。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遣侯君集平定高昌后,设西州,在天山北麓的浮图城设置庭州。长安二年(702年),出于应对后突厥汗国日益崛起的威胁,庭州升格为北庭都护府,并设置烛龙军,后改为瀚海军。同时为保障北庭西部安防,加强与中天山安西都护府的联系,在今乌鲁木齐南部设置轮台县。轮台设置后,由于交通位置优越,开元年间已成为“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的北道税收中心。
《新唐书·地理志》记:“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称守捉,又有冯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洛城守捉,又百里至轮台县”,《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六称:“轮台县在庭州以西四百二十里”。唐轮台的具体位置至今仍有争议,但目前主流观点是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古城。轮台县东南方向经“白水涧道”可抵达交河(今吐鲁番),《西州图经》记载了白水涧道的情况:“右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已西诸蕃,足水草,通车马。”此次考察,我们主要以乌拉泊古城以及白水涧道的烽戍遗址为主。

乌拉泊古城
2019年的夏天我已来过一次乌拉泊古城,此次重游冬天的乌拉泊古城,更有了白雪覆盖的历史沧桑感。从高处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城内的遗迹布局。城内分为西城、东城、南城三部分,其中南城与其他两个小城略有不同。每面城墙中部设一城门,外皆有瓮城。南城墙共有2个角楼、8个马面和一个瓮城城门,其中在已看不太清楚的瓮城两边分别有4个马面分布。东侧城墙向东可以看到被白雪覆盖的高大天山和泛着光的乌拉泊水库,这是真正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古城内与南墙平行有至少三道凸起的土垄,地面上残留有非常多的陶片,且人工痕迹很明显。我们仔细查看之前看到的南城与东城西城的分界墙,但由于南北走向的墙有很大的缺失,还是不能确定几个内城是如何区分的。乌拉泊城墙残高就有八米,密布的马面和瓮城加强了该城的防御能力,使其在遭受攻击时能够有较强的防御能力。我们在乌拉泊古城停留考察了1个多小时,便去考察位于乌拉泊西南部的西山牧场烽火台。
西山农牧场烽火台又叫永丰村烽火台,起用于唐代,保存十分完好,残高目测有10米左右,呈正梯形柱体,四面都很平整,没有垮塌的痕迹,每一面上都可以看到放置木头城干的洞,还有一些城干还能看到突出于烽燧之外,据说这些栣木都是红柳做的,坚韧干燥,起到支撑承重的作用。这个烽火台保存的高大且完好,因此我们怀疑这里可能经过多朝代的使用和修补,直到清朝可能还在使用。据说在烽火台的东南100米处有寺庙遗址,南20米处有戍卒的住房遗迹,有砖瓦和陶片遗迹,不过由于白雪的覆盖,我们在雪地里并没有发现。

西山农牧场烽火台
之后,我们便一路向东南行,考察白水涧道上的烽燧遗址。目前沿线发现大量唐至清时期的烽燧遗址。由于时间限制,我们仅考察了西段的部分遗址,包括东乌拉泊村烽火台、盐湖烽火台、柴窝堡湖烽火台和化肥厂烽火台四座烽火台。

乌拉泊古城周边烽燧分布图
沿着312国道我们一路前往盐湖烽火台,其位置在盐湖火车站附近。不过到了之后才发现那是一个差不多废弃了的货运火车站,我们四处搜寻,向西北方向怎么也看不到烽火台或者任何其他遗址的踪迹,后来查找资料才发现盐湖烽火台在建兰新铁路的时候尚存一小部分被拆除了,现可能已不存。

盐湖火车站
新疆化肥厂烽火台也在兰新铁路沿线,我们一路开过铁路桥洞后拐弯进了三葛庄街没多久就看到了在路边高地上被绿色铁栅栏围起来的烽火台。达坂城这里风力资源巨大,2007年还有货运火车被风掀翻过,真是符合岑参描述“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骇人景象,更能证明唐轮台城的位置与乌拉泊古城的贴合了。正值轮台正月,路上还时不时有大卡车疾驰而过,掀起一股冷风刮得我们缩成一团。爬上烽火台所在的高地,可以看到这里还是现代当地人的公墓。新疆化肥厂烽火台年代为唐至清代,现在只剩一个圆形的大土堆,直径有40米,高近5.8米,但是保存不善,如果不标牌几乎看不出来这是一个烽燧遗址。我们绕了一圈进行考察,并没有找到人造的痕迹,也可能是被雪覆盖了的原因。书上和自治区级文保单位标牌上都记录说烽火台遗址的西侧有一个被人挖出的大坑,有10米长,但我们看到的烽燧遗址是一个很四周都很平滑的圆形土坡,我们走到东北侧被雪覆盖的地方仔细看了看,发现这里的土堆有一大块凹陷,觉得有可能是这里曾经有个大坑,后来被填上了。

新疆化肥厂烽火台
从化肥厂烽火台处向南进发到乌拉泊村,我们去寻找乌拉泊村烽火台。这里是一个哈萨克族的村庄,四周都是平坦的牧场,转进屯田路后向西开了一会就到村里了,烽燧有一半在牧民的家里,更确切的说是在牧民的牛圈里。整个乌拉泊村烽火台据资料显示残高有5米,看起来却似乎只有4米,但表面还算完整,靠近牧民牛圈的北侧有些垮塌,东南角是一个向内凹的缺口,看起来是建造的时候就故意这样设计的。

乌拉泊村烽火台
从烽燧位置来看,与如今的兰新铁路高度重合,可证实唐朝时期的“白水涧道”一直沿用至今,依然是连通天山南北重要的交通线路之一。唐轮台城以及白水涧道烽燧系统的建立,是护卫轮台城安全以及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次由于时间的原因,也因为一些遗址地址不清的原因我们并没能全部考察,略有遗憾。但是经过此次考察,我们对乌拉泊古城周边的烽燧体系有了进一步直观感受,对唐代从轮台到西州的白水涧道的烽燧保障也有了深刻了解。
(感谢牛齐培对该文的专业指导)
感谢您的阅读

扫码关注 昆仑之北


微信号|kunlunzhibei

在天地间行走|在历史中感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