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杜雪巍|坎巨提的前世与今生
眺望慕士塔格冰峰
坎巨提的前世与今生
杜雪巍
引言
坎巨提是棍杂和那戛尔的总称,位于帕米尔的东南,克什米尔的西北。坎巨提也称作棍杂,又称作“谦竺特”。清代文献称为“喀楚特”,是中国的藩属国。坎巨提也称为洪杂,因其部落首都是洪杂而著称。洪杂居于棍杂河右岸,那戛尔居于左岸。这两部分同属于一个部落。坎巨提是帕米尔高原上“八帕”中的一帕。帕米尔高原总计有八帕,自北向南依次为:和仕库珠克帕米尔、萨雷兹帕米尔、郎库里帕米尔、阿尔楚尔帕米尔、大帕米尔、小帕米尔、塔克敦巴什帕米尔、瓦罕帕米尔。目前尚在中国塔什库尔干县的仅有塔克敦巴什帕米尔、瓦罕帕米尔,仅是帕米尔高原中八帕当中的1.5帕。其余的帕米尔高原上的领土都已经分离出去了。那么笔者今天就专门讲一讲帕米尔八帕中的坎巨提的历史,看看它的前世与今生。
一.坎巨提的地理位置
坎巨提的具体位置在赤道以北三十六度三十三分,北平偏西四十一度三十六分,亦即东经七十四度至七十五度三十八分,北纬七十二度五分至五十八分。坎巨提“其地西北连帕米尔,北接新疆省之蒲犁县(即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县),南邻那戛尔,再南为克什米尔,事实上,系帕米尔高原一部分。”(《新疆风暴七十年》1714页)坎巨提地处葱岭南麓,濒临印度河的上游,是印度前往中亚的一个捷径,商旅出入的孔道。其军事价值尤为重要,是新疆西南的一个屏障,也是印度的一个门户,所以尽管这里是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却是一个四通八达的重要关隘的要塞。从其所处的四面环境就可以看有多么重要了。坎巨提的地势东面以喀喇昆仑山为界,西面以兴都库什山为界,南面则是棍杂河与那戛尔部为界,北面与帕米尔为界。帖木尔的后裔巴布尔在争夺撒马尔罕的控制权中落败,进而从帕米尔逃去了印度。巴布尔驰骋印度、阿富汗……,创立了莫卧儿王朝,驰骋印度达三百多年。
“坎巨提”这一名字的出现,最早始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英交涉中的邸报。坎巨提的交通极为不便,北经明铁盖达坂,东经星峡达坂都可以通往新疆的南路,其东南靠近克什米尔、拉达克经过喀喇昆仑达坂或昌吉利满达坂也由山路可以通往叶尔羌。
从蒲犁(今塔什库尔干县)至坎巨提的道路,是沿着蒲犁河左岸傍着雪岭南行,约二十公里至库次工,其西面有通往苏俄的二个山口。再向前三十三公里是阿克阳,此地水草充足,有五户塔吉克人家,种有大麦,向西有阿克阳,直行可达苏俄山口。
《坎巨提述略》说:“坎巨提全部地势,依其山河之构造,攒聚逼束,遂由东北至西南,引长而狭斜,其领域拘处于山麓河谷之间,即限于棍杂河西,故普通称为坎巨提峡谷,纵则北部甚高,渐向南部而低倾,横则西部高而东部卑,盖东临河滨也,平均高度在六千尺以上。其北偏东,以克里克明铁盖红孜纳普等连岭与我蒲犁县为界;正北与兴都库什山与瓦罕分界;西北与阿富汗属之巴达克山接壤;西以杜美尼山与博罗尔小部落为界;西南与克什米尔,属之格里格提为邻;南隔崇带雅河(即棍杂河)与纳格尔部相望;东南与西藏边界之巴勒提部(西人称为鞑尔靼斯坦,或噶甫利斯坦,或名小西藏)境地相接。”
“在中国史典籍上坎巨提、克什米尔、吉尔吉特诸土邦皆属于中国之领土,即汉之罽宾国。”(《新疆风暴七十年》1749页)
《坎巨提述略》在论及此地的风光时,曾说:“穆斯塔格与兴都库什两山脉,略作人字形,夹坎巨提北部,分向东南或西南而趋,巨岭连亘,高插云霄,多超雾线,坎部北而所傍帕米尔之诸山峰,皆在二万尺以上,其间较低之明铁盖山口,亦有一万四千四百尺;又喀喇昆仑支脉之耸其东南者,高二万三千尺;杜美尼山峰处于其西南境,亦达二万二千五百五十尺;各山支脉,分错于境上,雪岭冰涯,峻削壁立,或岩石斜坡,留有流冰遗迹,其高出一万尺以上之达坂,往往冰溜倒垂,掩映于日光之下,蔚为奇观,而山麓则野卉馥郁,或禾黍离离,坎巨提真可谓神奇之地。”(《坎巨提述略》第5页)
《新疆风暴七十年》记载,据光绪十八年(1892年)坎部流亡头目赛必得哎里汗称:“坎巨提部落东西宽约二十华里,南北长约七百华里(此指人迹可到之处)两面皆山,既广且大,峻峭壁立,中有大河一道(即棍杂河),所管百姓皆在河西居住,耕种务种。棍杂城周约三里,城北有大山,名温吉尔山,管辖村庄二十五处,城内居民有二千余人,其余居住各村落者共计千余丁。”张大军离开新疆前往台湾,经由这里时曾详细考察走访了坎巨提,记载了坎巨提的人口分布,宗教、习俗,及其物产等。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蒲犁县(今塔什库尔干县)县长报告,坎部人口尚有四万人。
坎巨提的“水流其间土较腴细,宜于植物,坎人多赖以种植农作物,惟田地多在山原或山腰,田在山原之上者成长方形,最大者长约十余公里,宽约一公里半至二公里,山腰里多梯田,成零星小块,并依其高度而逐渐贫瘠,因此筑墙建田及修治渠道之事,为坎人最辛苦之工作。”坎巨提人的生存状态是很艰苦的,他们虽都信仰伊斯兰教,但主要却以耕种为赖以生存的根本。“因为水利之经营颇合适用,故其农作物之收获亦颇丰富,惜山高地瘦,贫贫者仍多。至于牛、羊、马匹则每户均有,堪佐民食。每一村庄皆植果树环绕,黄杏、胡桃累累满枝,既可食用,又可饲牲畜。每当夏季熟期,山巅、屋顶均嗮有杏干,以备出售,惟坎部不产棉花,布帛之频率皆购自新疆莎车或印度。”
至今在新疆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交谈坎巨提的话题时,他们都还记得那里盛产一种类似梨子一样大小的水果,味道非常鲜美。
帕米尔高原形势控制图
二、清政府与坎巨提的历史渊源
帕米尔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皆称“葱岭”,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唐时中央王朝便在这里设兵驻守。清朝统一新疆后,进一步也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委任官员,设置卡伦,派兵巡查,完全处于中国的管辖之下。”帕米尔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等世界著名的高山在这里汇集,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虽然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但却是进出亚欧大陆的一个重要通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进入近代以来,这里边成了英、俄列强竞相角逐的重要场所。
《清史列传》中说:“新疆西边迤北邻俄罗斯迤南接印度属英吉利,当葱岭西有地曰帕米尔,乾隆间为我军锋所及。高宗尝勒铭焉。葱岭东南有小部落曰坎巨提,岁纳贡与我。模未至新疆,俄兵侵帕米尔,谋通印度英攻破坎巨提。”
乾隆二十四年(1685年),“将军富德穷追回酋,一至其地,立碑以清、汉、回三种文字,勒御制文焉。”但这三种文字皆称帕米尔地区为叶什勒库尔,并未明确说是“帕米尔”三字。帕米尔亦称大帕(米尔)、小帕(米尔),总计八帕。在各种图、文记录中,均没有记载。此处几十个山间石田,也仅是布鲁特蒙古人用以游牧,并不常在此居住。自嘉庆、道光年间以来,新疆的各个官吏也未曾顾及此地。后来这个御制碑竟然消失了,咸丰、同治年以后,哈萨克右中各部再次游牧,沙俄竟然拿出他们自己绘制的所谓地图,说此地是沙俄的领土。葱岭东南是坎巨提,是乾竺特其的都城,曰:棍杂,在莎车以南,与那格尔隔水相望。此处虽然与莎车相距二千里,但却一直与清廷保持着岁纳贡金一两五钱,后又纳贡给克什米尔。坎巨提居民大多非常贫穷且很多以强盗为生,其酋长也纵容其居民侵略邻部,屡次受到英国人的责斥。
光绪十四年(1887年),坎巨提竟私下与英国人订立协约,且英国人假借修路,才函告了清政府。此处又与沙俄交通便利,其西北则通往帕米尔。光绪十六年(1889年),英国人曾请求清廷拆分帕米尔以阻止沙俄侵入此境,遭到清廷严词拒绝。在陶模就任新疆巡抚之前的几个月,沙俄再次侵入了帕米尔地区。
19世纪70—80年代,沙俄在吞并中亚各国以后,就不断侵入帕米尔地区,企图翻过兴都库什山,直下南亚次大陆,寻找南到印度洋的出海口。而英国此时占领了印度,控制了巴基斯坦以后,企图进一步控制阿富汗,也进入帕米尔地区,希望遏制沙俄南下的势头。
从陶模给清政府的奏折中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困境,“中外方议战,模谓将士能戡土匪,未能击强敌,军中资百物必运自内地,数月乃达。俄英铁轨皆已至近塞,迟速通。殊新疆与俄境相接近五千余里,即增兵十倍不足以为固。俄若以轻兵出齐桑斯克,走布伦托海,犯镇西哈密”。一旦发生战事,陶模还担心沙俄取道新疆北部,直插哈密切断清军与新疆南部的供给、交通联络。清政府对新疆的控制是鞭长莫及,国穷民弱,没有电报、电话,信息传递尚非常原始。但对于坎巨提边民,还需实施羁縻、安抚之策,为了不让他们向沙俄一方迁徙,还需要对其流民实施赈济。
陶模与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驻俄英使臣商议后,边界争议还未最后议定。光绪十八年(1892年),沙俄在这一地区修筑了堡垒让库尔及六尔阿乌,英国也唆使阿富汗派兵到了苏满波兹纳,这些都是帕米尔地区。当时,新疆“文武多湘人”皆群情激奋,要求请战。陶模说:“属地当争,边要当守,新操法当习,兵寡不当,开备豫不虞,毋以小愤启大,寡有罪,当独任之规画,主客攻受形势,忍辱含垢,边地赖以安”。五月,陶模上奏清廷,废黜坎巨提以前的酋长赛必德艾里,知会英国人和克什米尔人,新立了赛必德艾里的弟买买提艾孜木为酋长,令其镇抚部民。沙俄在帕米尔地区的居心叵测,处在几千里之外的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当然是始终不明就里的。当然,对于清廷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陶模还是看得比较清楚的。纷争迭起时,清廷将士尽管义愤填膺,纷纷请战。但怎么打?拿什么打?清廷的后勤补给远在几千里之外,全赖内地的供给。而敌方的铁路线就修到了边境线的要塞边上,战略物资指日可达,双方的实力相差太大了。所以陶模只能寄希望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俄方使节好好商谈,断不能承认俄方单方面侵占的新疆领土。陶模认为“俄得帕地,损我轻而损英重;我得帕地,增兵转饷岁费不支,疲我力以固英围,亦非胜算;议作为三国瓯促各不占据,英人以为然;俄独不愿。于是陈兵相持,累岁不解。”就因为清廷陶模等的一忍再忍、一让再让,沙俄强行占去了中国帕米尔萨雷阔勒岭以西地区约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所有国家的大小祸乱,都是有着内部人与外部人相互勾结酿成的。陶模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边地坎巨提来说,只要还像过去那样纳贡称臣,也就算事件得以平息了。
就因为国贫积弱,作为边疆地区的官员也难以直起腰来。正是因为在帕米尔地区领土问题上的处理失误,致使沙俄强行占去我方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1893年),陶模在写给清廷的《自请罢斥折》中说,“臣一介书生,毫无知识,上年春蒙恩擢受甘肃新疆巡抚,当时即拟疏辞,继思边陲寒苦之区,辞而不往,迹近规避,遂忘其固陋,冒昧出关,甫经履新,即有英人入坎巨提之事,旋有俄人占帕米尔之事。经臣先后奏明立咨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法理论,坎巨提遂更立新酋,俄人迄未就范。明年能否无事,正不可必。新疆文武员弁儉谓俄兵之来,由臣平日无威望所致,若前抚臣刘锦棠在任,断不致此。”
新疆南部的帕米尔地区,自古便隶属于中国。清高宗时,便在帕米尔的苏满(乌孜别里山西南)建有“御制平寇碑”。此地区属于中、俄、英、阿富汗四国的交界地区。英、俄感觉中国软弱可欺,便企图瓜分帕米尔地区。光绪十七年(1892年),俄国出兵侵占了帕米尔,英国也紧随其后,占领了帕米尔的苏满地区。饶应祺以“御制平寇碑”为证,先迫使俄国退兵,遂急派精锐铁骑前去驻扎。饶应祺上书清廷说:“我自守门户,彼来既可以御碑为证,并可执英人以苏满属中国之言,认清地界,自为保守。若我退则英必至,英来则俄又必争,是息事而益多事也。”此后,饶应祺又增兵千人包围了英军驻苏满地区,逼使英军撤出苏满地区。饶应祺先从沙俄手中夺回了帕米尔地区,又派兵包围了英军驻守的苏满地区,最后将俄国及英国军队都赶出了帕米尔地区,有效地捍卫了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
此后不久,塔什干总督借以“巡边”之名,派出骑兵再次侵入中国新疆的帕米尔边界,“张贴告示,乱插界标,篡改国界”,饶应祺立即照会俄方,同时针锋相对地派出马队前往帕米尔地区的边界巡逻,清除掉俄人张贴的告示,拨掉沙俄立下的标杆,再次迫使俄国军队退出了中国领土。
俄国是寻找一切机会想方设法蚕食我国的帕米尔领土。饶应祺在给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李鸿章的紧急上奏说:“帕米尔我属各要地,若再以让人,则南疆失其屏蔽,何以自守?务当力辩争,此间兵力,虽未必强,然多耐苦,且地险易于出奇,远战不足,近战有余。俄部远来尝试,兵力无几,驱安集延人更翻调动,以示其众,粮运艰远,较我尤为倍之,况英人尚垂涎耽视于侧,不无顾忌。黄老之术,以退为进,争界之议,宜以进为退。所让在此所争在彼,则彼得此而己足。若彼争而我遂让,则得尺进丈,让此而又有他求矣。如前例巴尔鲁克山,我不展限,彼即归还,及求借余地过冬。先云三年,又云五年,甚至十年,并以恐至坐事相挟。然我坚持不许,亦遂作罢论,相处无事,可悟彼清矣,俄之出兵,不无靡费,彼亦深究领事之多。”清政府与俄国及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边界纷争是你来我往,持续不断的,饶应祺处理起来非常棘手。但是饶应祺始终坚持有礼有节、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完整。
光绪十九年(1894年),饶应祺在任新疆布政使时,曾代表清廷与俄罗斯去商讨、订立阿尔泰山的边界争端事宜。“十七年署新疆布政使,十九年补授与俄罗斯订立阿尔泰山界约。”所以,饶应祺在应对俄国与英人的纷争中,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但在清王朝日薄西山,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在与俄、英的边界纷争中,饶应祺能够毫不退让、最大限度的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新疆与俄国的边境线长达五千多公里,“而科布多至塔城就有三千一百余里,塔城至伊犁一千七百余里,伊犁至喀什噶尔三千余里,逾冰岭亦二千余里,新省至科布多二千二百余里,北至伊塔一千六七百余里,西至喀什噶尔四千余里”在如此漫长的边界线上,北疆的伊塔地区和南疆的喀什噶尔是进出新疆两个最重要的通道,加上新疆地广人稀,兵力有限,要想保证边界的安全无虞是很费一番心思的。
清代时,新疆的巡抚在关注坎巨提问题的同时,亦同时在关注着整个帕米尔高原上的领土纷争与归属问题。
三.民国时坎巨提与中国政府的朝贡关系的延续
清代时,坎巨提并不是独立的领土,而是清政府的外藩。按照1891年清驻英公使薛福成的话说,其在“中国回疆之外”。坎巨提在清末时被英国吞并,1891年(光绪十七年)后,时任新疆巡抚陶模在罗布淖尔以北筑蒲昌城,在其南面设屯防局,组织回民前往定居、开发、扩展行政建制。英军侵占坎巨提以后,陶模几经交涉,终于使坎巨提回归祖国。
在民国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马绍武剿灭马福兴之后出任了喀什行政长。在其任内的1924年元旦,坎巨提头目买买提·艾孜木遣使买合力伯克到喀什噶尔呈进23的分贡金,马绍武“在其公署大礼堂,举行受贡典礼,对其头目及使者,循例分别赏赉劳有差;查照成案,咨达蒙藏委员会覆核,递报国民政府,奉准备案。”(见萧飏曾著《坎巨提述略》)
有关坎巨提的领土面积大致有几处不同的记载,或8000多平方公里、或一万平方公里,或14000平方公里,笔者在这几处不同的记载中,更倾向于是14000平方公里的记载。
四。帕米尔控制权的沦丧
早在1882年12月中俄签订《喀什噶尔界約》后不久,为了抵御俄国继续向中国帕米尔推进,刘锦棠就在帕米尔地区设立了六个卡伦,即黑孜吉牙克,六尔阿乌,阿克素睦尔瓦,图斯库尔,巴什拱拜孜和雅尔特拱拜,并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委派官员常驻六尔阿乌(今塔吉克斯坦穆尔加布)。
1883年,阿富汗军队渡过喷赤河,占领右岸的鲁尚、什克南地区,并提出要修正1873年的英俄协议(协议英俄势力范围以喷赤河为界)。1884年6月,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记》签订,中国边界沿从乌孜别里山口一直向南,南端刚好延伸至萨雷库里湖(伍德湖)东岸,而包括伊西洱库尔湖在内的中间三角地带成为待议区。
1884年11月,清朝在新疆建省,首任巡抚刘锦棠为拓展边防,遏止俄国人及阿富汗人进入帕米尔,在帕米尔增设了塔尔敦巴什卡伦,清朝实际控制了伊西洱库尔湖以东喀喇库尔湖以南的帕米尔地区。
1888年起,清政府又在六尔阿乌和阿克苏河流域增派兵力。1889年,新任新疆巡抚魏光焘派旗官张鸿畴带队“巡查内外卡伦”,张鸿畴在巡查大帕米尔的巴什拱拜孜后,一直巡查至伊西洱库尔湖附近的苏满塔什(乾隆纪功碑所在地,意思是“刻字的石头”),并在此设立苏满卡伦,又在同年增设伊斯里克卡伦,在萨雷库勒岭以东的色勒库尔,布伦库里,布伦口等处设立哨所,选派牧民守卫卡拉苏,丕伊克,明铁盖,瓦呼吉里等山口。
1891年7月27日, 俄军总参谋部上校杨诺夫率骑兵三百多人经喀拉库尔湖进入帕米尔地区,先后到达阿克拜塔尔,阿克塔什,阿克素睦尔瓦,布才拱巴什和苏满塔什,并劫走了苏满塔什的乾隆纪功碑,乾隆记功碑被俄军运往塔什干(上世纪六十年代又运回塔吉克斯坦霍罗格,埋在列宁大道下面,2004年拓宽道路时挖出来,封存于霍罗格博物馆库房,不对外展示)。
1891年8月5-10日,第三次到帕米尔的英国人荣赫鹏(也译作杨哈斯班德)此时正探险至小帕米尔;13日在布才拱巴什遇见从兴都库什主脊布罗吉尔山口回来的扬诺夫上校。17日,扬诺夫奉命返回将荣赫鹏驱逐出帕米尔地区。
1891年10月,针对俄国的举措,英国唆使阿富汗军队越过1873年英俄议定的喷赤河向东扩张,并乘虚进抵苏满塔什。10月23日,张鸿畴带骑兵三十人由喀什噶尔至苏满,重建苏满卡伦,“在立碑旧址,筑立墙壁,为将来清界之据”(见于《新疆图志》国界志四,第8-9页)。新疆巡抚魏光焘又命查界委员海英在苏满重立纪功碑,与进驻苏满塔什的阿富汗人形成对峙。
1891年12月经过近两个月战斗,英国最后攻陷坎巨提,洪扎弥尔萨法尔-阿里汗(清朝称“赛必德艾里罕”)逃往中国境内,被张鸿畴羁留于新疆色勒库尔(今塔什库尔干县),后被转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当时清政府在帕米尔交涉上意欲联络英国,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坎巨提成为中英两属之邦,中英共同策立新王。
英国攻占坎巨堤后,俄国向清政府提出“先撤卡,后勘界”的要求,逼迫中国从苏满塔什撒兵后才和中国谈判乌孜别里山口以南中俄边界。不久,清廷为避免增兵引起中俄两国的边界冲突,撤回了苏满的增防军。
1894年版的《斯坦福世界地图集》的“印度的西北边疆地图”局部, 可参考作为中国在帕米尔撤军前的实际控制线。
在清朝从苏满撤兵后,俄国进而又要求清政府撤出所有在帕米尔地区的卡伦,并再一次派兵进入帕米尔。1892年2月,俄军中尉勃尔热齐茨基带领八十多人的“侦察队”经过喀喇库尔湖进入帕米尔,在到达朗库里时,以张鸿畴为首的清朝驻军当面警告俄军,必须在三天之内退出,否则,将以武力对待(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第3卷,第407-408页)。
1892年6月,扬诺夫带领包含一个步兵营,三个哥萨克骑兵连在内的一千五百多人部队从麻尔格兰城(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出发,与勃尔热齐茨基的军队会合,驻军于六尔阿乌附近,随后,扬诺夫从六尔阿乌分兵帕米尔多地。
7月12日,俄军和阿富汗军队在苏满塔什发生武装冲突,阿军被击毙十一名,伤两名,生擒五名。7月24日,俄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清军撤离阿克塔什,俄军向南一直推进到布才拱巴什,还探察了翻越兴都库什山的山口。10月,中俄“待议区”和萨雷阔勒岭以西的帕米尔地区全部被俄国实际控制。此即俄国所称的“扬诺夫第二次远征”。
1895年3月11日,英俄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在排除中国的情况下签订了“在帕米尔地区的势力范围的协议”,把英俄势力范围一直划到了萨雷阔勒岭。
1895年4月12日到4月23日,中俄连续进行了四个换文,规定双方互约止兵,两国在帕米尔维持现状,清政府声明“在采取上述措施时,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对于目前由中国军队所占领以外的帕米尔领土的权利。它认为应保持此项以1884年界约为根据的权利,直到达成一个满意的谅解为止”,中俄帕米尔争端遂被搁置了下来。
五.由邓缵先“巡边日记”得到的错误结论
在新疆民国时,由广东紫金县参加民国赴新疆知事考试来到新疆,戍边十八年的邓缵先的著述《叶迪纪程》中,附录了一篇邓缵先的《调查八札达拉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当时邓缵先正在新疆叶城担任知事,其奉杨增新指令去边界去调查坎人越界耕种一事。
邓缵先在此文的题记当中说:此边卡八札达拉“卡在叶城县南一千二百八十里,西距喀什道治一千九百二十里,北距省治五千四百六十里,与坎巨提交界,亦可通往印度国,防边戍边关系重要。近复有坎人越界偷种情事,奉命往查晓谕阻止,并招募缠布各民,前往开垦,以固边围而免侵越。乃于民国九年三月十四日启行,计往返一月。县署知事邓缵先谨识”。如上所记,邓缵先当时所去巡边的边卡八札达拉就是位于坎巨提的一个边界哨卡。
我们知道前文所说,在1924年元旦马绍武任喀什行政长时曾在喀什大礼堂,代表民国北京政府接受过坎巨提头目买买提·艾孜木遣使买合力伯克到喀什噶尔呈进23的分贡金。马绍武“在其公署大礼堂,举行受贡典礼,对其头目及使者,循例分别赏赉劳有差;查照成案,咨达蒙藏委员会覆核,递报国民政府,奉准备案。”(见萧飏曾著《坎巨提述略》)由此可知,当时的坎巨提仍与民国政府保持着朝贡关系,坎巨提仍属于民国政府的外藩。
而民国九年(即1920年),也正是与马绍武任喀什行政长的同时,邓缵先亦正在担任叶城知事,也即那时的坎巨提仍在继续维持着与中华民国政府的朝贡关系。邓缵先所奉命进行的是一种边界哨卡巡边视察这样的任务,即当时新疆政府与坎巨提仍是一种密切的藩属国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种敌对关系。问题反而是出现在后人的过分解读上。《叶城县志》的编撰者当时依据邓缵先的这篇“巡边日记”,进而得出为中国政府争得了多少领土回来,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行为。这就是一种过分解读了,当然笔者并非是说邓缵先的这个“巡边日记”没有意义,其当然是有意义的。这也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民国时期叶城县与坎巨提之间的密切关系!
由邓缵先的“巡边日记”而过分解读得出来的种种结论,恰恰也证明很多人对坎巨提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渊源的不甚了解而已!在中华民国的二三十年代,坎巨提原本是属于中国的领土。
六.坎巨提赠送给巴基斯坦的原委
我们大家都知道,坎巨提这块领土如今是属于巴基斯坦管辖的。那么它的具体前因后果又是怎样的呢?
如今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耿飚被任命为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还并不多。原来巴基斯坦对新中国并不友好,而属于西方阵营中的一员,是美国的盟友。
1950年10月至1954年7月间,朝鲜半岛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一战,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展开作战,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经此一役,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一下大幅提高。1954年,美国拉拢英国、法国、泰国、菲律宾等七国签订了《东南亚条约》,缔结了地区性军事同盟。第二年,美国又与伊拉克、土耳其等国缔结了中东地区军事同盟,即《巴格达条约》。美国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把东南亚、中东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从而围困中国,遏制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在前面这两个条约中都有着巴基斯坦的身影。
巴基斯坦地处南亚,与中国亦有着595公里的边界线并接壤。为了打破封锁,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1955年,毛泽东、周恩来将远在欧洲担任中国驻瑞典大使的耿飙,紧急召回国,调其担任了驻巴基斯坦大使。
耿飙在访问巴基斯坦时受到欢迎
1956年3月,随着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耿飙也走马上任了。从1956年3月到1959年10月,耿飙担任驻巴基斯坦大使期间,中巴两国关系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期间,耿飙走访了巴基斯坦各领导人,建议两国间开通公路、建立航线、实现路上与空中交通的互联互通。而这些都为中巴之后建立涉及交通、能源、海洋等各个领域的经济走廊,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上述种种任务外,耿飙在任上完成的一项重要功绩便是将坎巨提赠送给巴基斯坦了。此任务是毛泽东主席交代给他的一项重要任务,即彻底划清中巴两国的国界线。
后来耿飙向周恩来总理提议,将坎巨提赠送给巴基斯坦。提议一出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尽管当时在民间出现了一致的反对声,但最后中央竟然“同意”了!
1963年3月2日,随着《中巴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的签订,中国的坎巨提便正式归入了巴基斯坦的版图。
2022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