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三联 · 新知大会”现场实录丨比较视野下的早期中国(上)
5月21日,三联 · 新知大会第四季落幕。收官论坛以“比较视野下的早期中国”为主题,邀集李零、李峰、许宏、李新伟、戴向明五位活跃在考古历史研究前沿的学者,奉献了一场精彩而热烈的讨论。近四个小时的线上直播聚焦了若干重大议题,如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出现,何为最初的中国,享有共同文化与历史的共同体的形成等。
新世纪以来,考古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公众对考古文化关注度空前高涨。正如主持人许宏所言:身处多学科的时代,只懂考古已经搞不好考古了;只懂中国也已经搞不清中国了。我们欣喜地看到,考古学的“后大家时代”呈现出学术思考多元化的特征。
“考古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学科,也是一门残酷的学科,新的考古发现在时时地完善、订正甚至颠覆我们的既有认知,我们的认识没有终结,……未来的研究是开放性的。在这个领域,我们不知道的永远比知道的多得多,而这恰恰是考古学的魅力所在。”此次论坛充分体现了考古学的思辨之美,在比较性的视野与开放性的思辨中,共同唤回我们的文化记忆。

现场实录
比较视野下的早期中国(上)
✦
嘉宾:李零 李峰 李新伟 戴向明
主持:许宏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许宏,今天由我来客串三联·新知大会第四季第四场的主持人,这一场的主题是“比较视野下的早期中国”。
大家知道,今年“三联·新知大会”总题为“我们的中国”,副标题为“文明新探”,我们今天是第四场(最后一场)。这一场跟前面三场可以比较一下,第一场是山水,第二场是农业,第三场是营造,都是专题性质。而我们这一场是一个大的历史时段,不是专题。一般来说,我们这几个考古人的讲题往往被安排在前面,头一讲。但把我们放在最后面也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对我们的某种重视。万事都得溯源,一溯源就到我们这里来了,本源和来龙是最扑朔迷离,最说不清楚的。可任何事物的源起又往往是最迷人的。
我的第一个任务是要解题,首先是“早期中国”这个概念。
“早期中国”一词不是本土词,是舶来品,是英文Early China的音译,西方学者先这么叫的。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1975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吉德炜教授主编的Early China杂志,创刊词中提到“时间范畴是史前及商、周、汉时期”。这本杂志——包括李峰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一个“早期中国”的讲座中,史前到汉代的时间界定是一致的。在李峰先生的这本新书(《早期中国》)里,我们看到了西方学者对于“早期中国”这个概念的认识。也就是说,从人类出现在东亚这个时间点——大约二百多万年前开始吧,这个数字越往前越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