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丝绸之路寻踪——最早起源于何时?

摘要: 编者按:有学者推论,在汉人开拓西域之前,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就存在一条东西向商道。1929年,苏联考古人员在阿尔泰山北麓发掘巴泽雷克墓群,出土了不少中国的丝绸织物、玉器和漆器,证明早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就有一条商道经过这里。丝绸是中国人的独特发明,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奇怪的是,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地中海国家的贵族已经穿上丝绸衣服炫耀了, ...

编者按:


有学者推论,在汉人开拓西域之前,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就存在一条东西向商道。

1929年,苏联考古人员在阿尔泰山北麓发掘巴泽雷克墓群,出土了不少中国的丝绸织物、玉器和漆器,证明早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就有一条商道经过这里。



丝绸是中国人的独特发明,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奇怪的是,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地中海国家的贵族已经穿上丝绸衣服炫耀了,希腊人称东方的产丝国为“赛里斯”——类似后世用“瓷器”称呼中国。我们知道,绿洲丝绸之路是张骞凿空后开通的,不早于公元前2世纪,另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更迟。地中海国家怎么会得到丝绸呢?有学者推论,在汉人开拓西域之前,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就存在一条东西向商道。

1929年,前苏联考古人员在阿尔泰山北麓发掘巴泽雷克墓群,出土了不少中国的丝绸织物、玉器和漆器,证明早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就有一条商道经过这里。事实上,游牧民族早就创建了自己的交通网络,像他们的其他文化一样,很少留下痕迹。



中亚史专家马雍和王炳华先生描述说:“在公元前7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线是从中国由蒙古草原的河套附近向西北,越过阿尔泰山,沿额尔齐斯河,穿越南西伯利亚草原再往西,到达当时居住在里海北岸的斯基泰人地区,考古资料对此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事实上,辽阔的欧亚大草原上,除了寒冷与艰苦,不存在真正的交通障碍,草原丝绸之路没有固定的主道,包含了众多支线,其中最南的一条就是在今天新疆天山北路——唐代的丝绸之路“新北道”。



汉代时的两条丝绸之路,都撇开哈密,绕塔里木盆地南北而行。南道走昆仑山北麓,称为丝绸之路“南道”,北道走天山南路,称为丝绸之路“北道”。天山北麓还没有被汉人开发利用。汉代丝绸之路既然走塔里木盆地,那么河西走廊末端的敦煌绿洲就成了关键。汉代在敦煌设阳关和玉门关,控制南北二道。从今天的角度看,汉代的丝绸之路并不理想,他们选择了更难走的塔里木盆地,敦煌与楼兰于是成为大沙漠两端的重镇。唐代将玉门关移到瓜州,以哈密为丝绸之路主道的新疆门户,天山南北的交通优势才被充分利用。这种格局一直沿用到今天。



从汉至唐,历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实行的都是“先南后北”战略,先控制南疆塔里木盆地诸国,再出天山北麓,争夺北疆准噶尔盆地。原因很简单,塔里木盆地都是绿洲小国,势单力薄,又以农耕为主,生活习俗与内地相近;北疆属于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既不好惹,又乏田地城池,引不起汉民族征服的欲望。读《汉书·西域传》,其中关于“西域”的地理界限,让我颇为惊异:“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可见汉人眼中的西域,指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玉门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南疆。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并不包括在内。汉军也与匈奴在天山北麓交锋,但争夺天山,目的不过是肃清外围,保障塔里木盆地的安全。难怪汉代绿洲丝绸之路只利用了半座天山。



天山有两副面孔,南面是绿洲,定居民族的家园;北面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故土。南疆高山环绕,地形封闭,极度干旱。天山南坡尽是濯濯童山,唯有河流出口或泉水出露带形成一些绿洲,人们在绿洲建立聚落、城池和国家。从东到西,哈密、吐鲁番、焉耆、库车、温宿、喀什等较大的几块绿洲,曾建立起天山南路最重要的一些古国。北疆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荒漠区,伊犁河谷向西敞开,雨量更为丰富。天山北坡有不少辽阔的草原,与哈萨克草原、蒙古高原连为一体,同属于亚洲北方游牧圈。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行踪不定,汉人称之为行国。



东天山的巴里坤盆地和伊吾谷地断续相连,是一片广袤的山间大草原,汉代属蒲类国,最低处为泛着盐碱的蒲类海(巴里坤湖),自古就是草原民族的游牧之地,岩画、石人、墓葬和聚落遗址众多。县城西南不远的兰州湾子遗址,背山临湖,一些学者考证是3000年前大月氏人的王庭。2000年前北匈奴呼衍王的王庭也找到了,考古人员称,就在巴里坤东南石人子乡的东黑沟。我很惊奇,这一对世仇的王庭相距如此之近。



山坡上的匈奴王庭高及林线,周围是苍翠的云杉,像无数士兵肃立,强劲的山风拂过,发出阵阵林涛。山坡下是丘岗起伏,绿草如茵,近处散布着无数石堆墓。我恍然觉得,那些沉睡了两千年的匈奴骑兵,会随时醒来,组成一支无坚不摧的大军。


根据中国早期史学家的叙述,最早生活在西域的是塞种人,接着是月氏人。月氏部落强盛的时候,一度奴役匈奴、乌孙等部落,牧马河西走廊。公元前177年,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崛起,击败月氏。向西溃退的月氏人击败塞人,夺得伊犁河、楚河流域,导致塞人南迁。月氏人西迁途中还顺便消灭了乌孙部落。匈奴人收养了乌孙王子猎骄靡,并助其复国,成为月氏人的死敌。长大成年的猎骄靡攻入伊犁,月氏人逃往中亚阿姆河流域,又引起塞人再次南迁。张骞出使西域时,伊犁河谷已经变成了乌孙的地盘。


汉武帝的想法是不错的,国仇家恨,按理说大月氏愿意与汉朝结盟,共同对付匈奴。然而事情还有另一面。比较河西走廊、巴里坤草原和伊犁草原,越往西草场越好,月氏人没想到,这几千公里的大逃亡,竟是奔走在康庄大道上,最后他们征服大夏,拥有了阿姆河流域的肥沃土地,早已乐不思蜀。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无功而返。富庶会软化复仇的牙齿。倒是乌孙部落,虽然是匈奴的盟友,不满匈奴的颐指气使、横征暴敛,早想改换门庭,不久就与汉朝结盟,共同对付匈奴。



西汉的情形大体就是这样:汉军基本统一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诸国,在乌垒(今轮台)设西域都护府管辖,开辟了天山南路的绿洲丝绸之路。至于天山北路,西边是盟友乌孙王国,东边是敌人匈奴右庭——二者都是游牧部落。


天山是新疆的农牧分界线,可以看成我国东部的农牧分界线——长城的延伸。这条线很重要,它限定了亚洲两大社会集团——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基本活动范围。农耕民族不是无法攻占草原,而是占领后难以维持,除非改变生活方式;同样,游牧民族要完全统治农耕区,首先就得定居;结果都是被对方同化。农耕集团的经济自给自足,乐于远离游牧民族;但游牧集团的经济形态太单一,缺乏必需的粮食和手工制品,总是对农耕民族纠缠不休,交换或抢劫。商贸对于游牧民族乃头等大事。许多学者相信,早在汉人进入西域之前,骑马民族就在北方开辟了一条草原丝绸之路。



很有意思,与南疆的绿洲丝绸之路类似,草原丝绸之路也只利用了半座天山。


文 | 国家地理中文网

图 | 陈新宇

— END —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