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青州】鲁清源:万春洞里话陈抟
万春洞里话陈抟
鲁清源
万春洞,又名希夷石室,俗称陈抟洞,位于风光秀美的云门山主峰之阴、山腰东侧,洞高1.6米,宽1.2米,进深5米,系一天然石洞复经人工开凿而成。洞外石壁上方题额为“万春洞”三个楷书大字,字体端庄,笔力遒劲。题额两侧缀有落款,点明了此洞的开凿时间和凿刻人,右为“嘉靖四十年四月十五日”,左为“衡府内典膳冀阳周全开凿”。“万春”即“万年”之意,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桮酒,令汝寿万春。”文辞尔雅,寓意深远。万春洞畔,松柏滴翠,鸟鸣啁啾,题刻遍布,颇壮观瞻。洞内南侧石床上雕刻有一尊陈抟老祖枕书长眠的石像,酣睡中的陈抟慈眉善目,憨态可掬。据民国周贵德先生《青州纪游》云:“入内则石像坦卧,枕书而眠,题‘金丹正理大全书一部’”。惜题记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今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识。(下图陈抟像出自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所著《中国文化史迹》一书,摄于1924年)
“野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这首《山居吟》系明代高人逸士雪蓑之作,题刻于万春洞内。该诗语言豪放浪漫,以生动地神来之笔刻画了“睡仙”陈抟的形象。
在青州游云门山,逛陈抟洞,历来还流传有“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长病”的说法。这些口口相传的俚言俗语,也验证了青州人民对陈抟这一历史人物的膜拜和喜爱。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其名、字、号皆源于庄子的《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可见陈抟胸怀博大,志存高远。后周世宗显德三(956)年,柴荣召见陈抟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平兴国九(984)年,宋太宗赵炅为其赐号“希夷先生”,“希”意为视而不见,“夷”意为听而不闻。
关于陈抟的籍贯,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一说是普州崇龛(陕西潼南县境内)人。
传说陈抟在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人们都管他叫“哑孩儿”。一天,他独自在涡河(发源于河南省,流至安徽省注入淮河。)边游戏,这时从远处来了一位身着青衣的妇人,妇人走到陈抟跟前自称是毛女。毛女将陈抟抱到山中,喂了他几口乳汁。说也奇怪,陈抟突然如醍醐灌顶,心窍顿开,竟然会开口说话了。毛女又将陈抟揽入怀中,并送给他一夲书,叮嘱他回家后一定要把这本书保管好。陈抟满口答应,到家后就拿着书念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陈抟父母惊诧万分,询问缘由,并让他取出书来一看,是本《易经》。从此,陈抟对此书手不释卷,朝夕揣摩。
陈抟胸怀图南大志,发奋苦读诗书,本希望以科举入仕,光宗耀祖,报效国家,怎奈时运不济,累举不第,再加上此时正逢五代之乱,兵燹频仍,动荡不安,他无心求取功名,产生了“岀世”的想法。
他十八岁那年,父母双亡,遂抛散家财,云游天下,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曾赋有《归隐》一诗,是他对隐居林泉的感悟:“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某天夜晚,陈抟在睡梦中又见到了曾给他喂过乳的毛女,毛女向他传授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返虚的大法,他便欣然尊命奉行,用心体会。
有一日,他云游来到了山东境内,遇到了两个老朋友,一个是孙君仿,一个是獐皮处士。陈抟与这两位老朋友对周易老庄都有共鸣之处,他们讲经论道,侃侃而谈了七天七夜,竟毫无倦意。最后,他俩对陈抟说:“俺老哥俩给您指条路吧!你现在身处乱世,科举无望,民不聊生,依照你的兴趣爱好,不如趁早去武当山隐居修道!”
在这两位朋友的劝说之下,陈抟动了心,一路风餐露宿,来到了武当山,隐居于九室岩,时在后唐清泰二年(935),自此远离尘嚣,潜心修炼。
忽有一天,五位老叟来访,向他请教周易八卦的奥旨。陈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讲给他们听。陈抟见这五位老叟虽年事已高,但都面色如玉,便向他们请教有何养生秘方,他们遂把蛰伏法相授。陈抟得了这个秘方之后就能辟食了,有时一睡好几个月都不会起来。
人间千古事,松下一盘棋。转眼之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由于武当山路径四通八达,陈抟高名很快便远播四方,许多士大夫争相前来,想与陈抟探讨玄机神理,寻求养生秘方,但陈抟谁也不见,径自侧身而卧,不予理睬。众人见他只顾鼾睡,却也无可奈何,纷纷叹息而去。
一日,五位老叟又结伴而来,五老对陈抟说:“我们是日月池中的五条龙,听先生讲了易经之后,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我们愿送你去一个清静之地修炼,不知先生意下如何?”陈抟欣然同意,那五位老叟让他闭上眼睛,将他夹于肋下,升天而行。陈抟只觉两脚腾空,风声呼呼,顷刻间脚跟着地,睁眼一看,那五老早已不见踪影,自己落在了西岳华山上的云台观里。从此陈抟在此处隐居下来,偃仰风雨,笑傲烟霞,守拙抱朴,陶然忘机。
华山道士见其住处无锅无灶,不动烟火,感到非常奇怪,便暗中观察,但见他无所事事,惟有鼾声如雷。华阴县令王逵听说后,亲上华山求见,只看到光光的一片大石头,连半间茅屋也没有,就问陈抟:“先生下榻何处?”陈抟哈哈大笑,随口吟道:“蓬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虚跨晓风。因此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王逵执意要为他备料建庵,但是都被他坚决推辞了。
与陈抟常相往来、切磋学问的有麻衣道人、李琪、吕洞宾、毛女以及白鹿先生等。
传说赵匡胤在没做皇帝之前,还只是一名普通军卒,性好弈棋,对棋谱深有研究,棋艺高超,一些高手都拜在他的门下,赵匡胤开始狂妄自大起来,目中无人,时常发出天下虽大,难逢敌手的感慨。
有一次,赵匡胤随军到陕西路过华山时,听说山上有一位叫陈抟的道士,棋艺精湛,远近闻名。赵匡胤手痒难耐,急急忙忙登上华山,欲与陈抟一决高下。
半睡半醒之间,陈抟知悉来者是位普通军卒,不愿与其交锋。赵匡胤恼羞成怒,道:“我以整座华山为注!若是我输给先生,甘愿将此山奉送于您。”
这句话,若是对一般人来讲,也就权当是他吹吹牛皮罢了。然而,陈抟惊闻此言,不禁斜眼观瞧,但见此人气宇非凡,绝非等闲之辈,知是真龙天子转世,遂慨然应允。
二人于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好一番厮杀。
陈抟心中不禁暗自吃紧。棋至残局,赵匡胤操之过急,漏杀一子,被陈抟反败为胜。
此后,每当陈抟睡醒之时,就问弟子:“现在是谁当皇帝啊?”每当听到回答不是赵匡胤时,他便又倒下,呼呼大睡。这一等就是十五年,赵匡胤登基当了皇帝之后,挺有自知之明,便兑现了当初的承诺,由此留下了赵匡胤下棋输华山的故事。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陈抟自知大限将至,命徒弟贾德升于张超谷(陕西华阴县华山毛女峰之东北)中凿山为室。二年七月初,石室告成,陈抟欣然骑马至谷中,然后弃马奔藤而上,大笑着对弟子们说:“巉岩太华,气清景秀,吾之所归!”
大数有终,圣朝难恋。陈抟留数百言为表,于七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先生如期而卒,经七日肢体犹温,有五色祥云蔽塞洞口,数月不散。(见《宋史·隐逸上·陈抟传》)
陈抟生于公元八百七十一年,卒于公元九百八十九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寿星。陈抟羽化之后,他的好友吕洞宾云游归来,但见松风水月,黄叶白云,倍感凄凉,赋悼诗一首云:“天网恢恢可是疏,为君箴到华山区。寒星没后留残月,春雪来时向太虚。三洞真人归紫府,百年老鹤化苍梧。自从违却先生后,南北东西少丈夫。”
陈抟在华山隐居四十余年,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并发表太极阴阳学说,又注释《正易心法》,编著《指玄篇》及八十一章《无极图》等,把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融于一炉,对宋代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先师。
谈到周易,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年间还有一位可与陈抟比肩的易学翘楚——邵雍,而邵雍的老师就是青州人李之才(《宋史·列传·儒林》有传)。
《宋史·朱震传》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五·传·儒林》亦载:“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性朴直,为文章语直意邃。天圣八年进士,师穆修受《易》,修授之种放,放授之陈抟,源流至远。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尝权共城令,邵雍传其学……。”
据《宋史·儒林》本传,李之才“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官舍,庆历五年二月也”,“归葬青社,邵雍表其墓,有曰:“求于天下,得闻道之君子李公以师焉”。
从他们的衣钵传承中可以看出,李之才的易学成就应当接续于陈抟一脉。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初九日,衡王府典膳周全为二世衡王之衡庄王(朱厚燆)祝寿,在云门山主峰北侧崖壁刊刻了一至今闻名全国的巨型“寿”字。次年四月他又主持开凿了万春洞,从“万春”的典故来源上看,万春洞同样是他为衡王祝寿所为,这些遗存见证了衡王府当年的辉煌与沧桑。
嘉靖帝,就是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1521年—1566年在位,笃信道教,炼制丹药,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如痴如醉,并且为其父母和自己加封道号,上皇考号为“三天金阙无上玉堂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尊开真仁化大帝”,皇妣号为“三天金阙无上玉堂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母天后掌仙妙化元君”,自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又加号为“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教帝君”,再加号为“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嘉靖一朝,统治者对道教的崇拜可谓登峰造极,而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云门巨寿的刊刻、万春洞的开凿、陈抟像的雕刻等一系列工程,都少不了这个时代背景的影响,与此时镇守青州的衡庄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更蕴含着周全为其祈福纳祥、益寿延年的深刻寓意。
在历代道家中传说最为长寿,并且又与青州有着一定渊源的名人,就是陈抟了。综上所述,这抑或是周全在万春洞内雕刻陈抟像的缘由吧?这一处处古迹留下了一段段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组成了云门山钟灵毓秀、厚重夺目的历史文化,赓续着青州古城的千年文脉,弦歌不辍,源远流长。
陈抟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但诗文存世数量不及二十首,大都带有游仙诗的色彩,同时陈抟更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书风迥异,飘逸绝尘。
他曾经写有一幅“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集字对联(见下图),词采豪迈,书入神品。此联隐意为“伟哉龙门,美如良骥,陈抟人杰,何人能敌”。这十个字都是从北魏《石门铭》中脱胎而出,结体开合舒展,翩翩若仙。宋人石延年对他的书法最为推崇,赞曰:“鸾舞广漠凤翔空,俯视羲献皆庸工。”亦有书家评曰:“盖先生之书,独得于山水清韵与天地灵气者特多,故能如飞龙舞天,妙干造化也。”
综观陈抟一生,少怀大志,壮岁穷经,晚遁玄门,是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
“云门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白云苍狗,物换星移,万春洞内陈抟老祖依然酣睡梦中,令人不禁感喟沧桑,放歌抒怀:
希夷卧榻枕书眠,云海松涛凝紫烟。
莫问先生何日醒,几番沧海变桑田。
附陈抟独创的“狗头”福字一副,供大家欣赏:
解读:偏旁“示”变形为狗头,以取“狗”、“勾”、“钩”之谐音,“狗头福”就是“钩头福”,寓意把天下最大的福钩到家里来;也有人将此字拆分为“给”、“于(扵)”、“田”三部分,也就是“赐田”之意,种好田地,収获幸福,也是祈福佳言。大家又怎么看呢?
(感谢鲁老师授权发布,专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