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旃檀精舍 | 颠沛流离,最美蝉冠菩萨像的回归之路
摘要: | 曲折的再世经历 |1976年3月,博兴县陈户镇张官村一位村民挖土垫房基时,无意挖出了一堆佛像,这些佛像主要是石质的,虽然都残破不堪,但在土坑中摆放比较整齐。可惜,当博兴县文物部门闻讯前来勘察时,现场早已破坏,大部分石像也早已被附近村民当做石料运走。后经当地文物干部不懈的努力,几年间找到几百件残块,经粘接修复,合计收回佛像、佛像座等残 ...



1976年3月,博兴县陈户镇张官村一位村民挖土垫房基时,无意挖出了一堆佛像,这些佛像主要是石质的,虽然都残破不堪,但在土坑中摆放比较整齐。可惜,当博兴县文物部门闻讯前来勘察时,现场早已破坏,大部分石像也早已被附近村民当做石料运走。
后经当地文物干部不懈的努力,几年间找到几百件残块,经粘接修复,合计收回佛像、佛像座等残缺个体73件,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蝉冠菩萨像就是其中被收回的最为珍贵的一件。蝉冠菩萨像发现之时就已断为三截,当地文物干部李少南前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分三次从三位村民家中找到,终于拼接成一尊较为完整的菩萨像。从1976年出土到1982年完整归藏当地文物管理所,蝉冠菩萨曲折的再世似乎注定了它出土之前和出土之后必然的苦难经历。
博兴县张官村村民所挖的土坑实际上是一座古代埋藏佛像的窖藏坑。为何要埋一坑佛像?为何佛像都残破不堪?这得从千年前佛像经历的灾难说起。由于皇室和朝廷的大力扶持,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兴盛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同时,又是在皇帝和朝臣的操纵下,在北朝短短的200年间就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佛像和寺院均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属于北齐管辖的山东地区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运动,即公元577年,北周攻灭北齐,在山东延续了北周武帝的毁佛政策。博兴县张官村窖藏坑内佛像均系东魏至北齐时期遗物,人们推测它们就是这次运动的受害者。佛教认为佛涅槃后,会经过正法、像法、末法三个发展阶段。所谓末法,即指佛法灭绝。这种思想源自古印度,佛教宣扬末法思想,是要求佛教徒应有忧患意识,努力使佛法久留,造福众生。所以,经过北朝的灭佛运动后,佛教信众并未就此悲观下去,反而对末法观点深信不疑。大规模的佛教劫难之余,佛教信众也逐渐形成了埋藏佛像的习俗,他们将成堆的残破佛像收集起来,像埋葬佛教舍利一样挖坑埋藏起来。这就是博兴县张官村窖藏坑的来历。
历尽千辛万苦拼成的蝉冠菩萨像归藏县文物管理所后,却又经历了另一段坎坷的经历,流落至海外14年。1994年7月初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蝉冠菩萨像不翼而飞,此后几年间杳无音信,直至1999年12月,两封信函几乎同时揭示了蝉冠菩萨像的迷踪。一封是托名北京大学中国著名学者宿白先生书写的寄送给中国社科院杨泓先生的神秘信件,另一封是来自米西奈斯古代艺术基金会主席玛利奥·罗伯特先生的信件。原来蝉冠菩萨像被盗后流转到英国文物市场,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花费巨资购得,成为该馆的展览文物。在国际诸方友人的协助下,中、日双方经过了多回合的谈判,终于在2001年4月达成协议,并正式签署备忘录,确定2007年底在美秀博物馆创立10周纪年之际日方将这尊稀世珍宝无偿捐还中国山东。2008年1月,在外流浪长达14年的蝉冠菩萨像终于回到故乡,入藏山东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也因此与美秀博物馆结下了良缘。1976年3月,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了一批北朝造像。几百件青石、白石、白瓷素烧造像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大坑内。其中青石雕蝉冠菩萨像是珍品之一。
这尊石雕蝉冠菩萨像出土后断为多截,其中有三截散失在三位村民家中。县文物管理所收集后经过精心粘对使其成为整体。该造像双臂残缺,足毁损,座遗失,通体饰彩绘,惜已脱落。通高125厘米,残存身高100厘米。面容慈祥,身体浑圆,比例合度,轮廓整体简洁。项饰、宝冠精美华丽。穗状璎珞雕刻繁缛,天衣、帔帛、薄衣贴体。裙带的浅雕线条使菩萨修长挺拔的身姿亭亭玉立,达意畅神,格调端庄高雅。该造像面相方中带圆、丰盈、圆润、秀美。双眼微睁下视,眉弯细长,鼻高且直,鼻翼宽窄适中,嘴唇饱满,唇线清晰,嘴角下凹,人中沟直贯唇尖,双唇微合,面带微笑。颌稍内收,下有折纹。面部肌肉富于弹性。表情丰富,自然大方,充满了内心的喜悦而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显现出菩萨单纯、恬静、慈善、和悦、可亲的神态,以及典雅、庄重、高贵的气质,给人以真善、祥和的感觉。目有神,嘴有情,视线俯视着前下方,与前来拜访的人彼此目光相交,好像“对话”,显得恬美而亲切,使人尊崇。其面容流露出一种强大的精神,透着坚定信仰的魅力。菩萨头高18厘米,微前倾,饰花冠,多层宝缯下垂遮耳。长发自双肩垂下用圆形发卡束住。颈饰精致复杂华丽的项圈,挂悬铃。上身着天衣,帔帛从后颈部披至肩而下垂。内外多重衣饰,外层由衣领两侧引出长帛带自然垂至腹前,穿过一硕大凸起的“严身轮”宝珠。宝珠直径约5厘米,贴身结合处是两个半径不同、层叠的圆形饰,似由榫卯结构组成。精美华丽的两股穗状璎珞自肩下垂,与帛带一并交叉于腹前成;X形,垂于膝下绕向身后。下着百褶长裙,末端褶纹对称繁密且有规律,裙摆略外侈,腰系带,结系于腹前,打结后沿中轴线垂下,层层叠带再结,末端成多层锐角燕尾形。髋下两侧饰佩。由肩部垂下的璎珞在背后交叉穿环成X形,与前绕璎珞衔接为一体。这些帛带、璎珞与笔直而下的细密裙褶连接着构成复层形蝉翼饰。背面裙带也系于腰间,自然下垂,打一结,末端叠层为平行四边形,腰下浅浮雕一环状帛带与线刻两波形饰皆以中心对称下垂,似蝉腹。通体采用圆柱立轴弹性对称,衣纹以垂线为主,腰部以上的衣饰多呈V字型,并将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部中间。有的衣纹处理得简洁概括,与末端密集的纹饰形成对比。两侧铁线般的垂线裙褶层,匀密有规律,雕技奇高,大气大力,借“形”抒“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