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大唐之变》:文学与史证的水乳融合
“⭐️星标一下岳麓书社 / 和你分享有关阅读的一切”
编者按:本文为《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书评,作者彭忠富。本文首发于海口日报(2022年8月16日)。
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让诗人杜甫饱尝战火蹂躏和漂泊辗转之苦。
763年春天,杜甫得知官军收复洛阳和郑州等地,叛军头领纷纷投降、安史之乱即将结束后,不禁惊喜欲狂,脱口吟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战争对于小官僚杜甫的影响都如此明显,更不用说其他的芸芸众生了。

至于大唐帝国,则在安史之乱的这一记重锤之下,陡然从云端跌落尘埃,全面进入衰退之中。
安史之乱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的走向,导致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随着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通过中央王朝的调控和运河资源的调配,以及儒家思想的同化才融合在一起。
此外,安史之乱中涌现出无数精彩的人物,诸如李隆基、杨贵妃、杨国忠、李林甫、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高力士、郭子仪、李嗣业、高仙芝等。他们的故事是何其精彩,他们的影响又是何其深远。

关于安史之乱的文学作品,除了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人洪昇创作的戏剧《长生殿》外,知名历史学者袁灿兴最近出版的非虚构历史作品《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岳麓书社2022年6月)深度融合历史史料,以文学笔法展现安史之乱全过程,再现盛唐的繁华及崩裂,深入揭示人性的贪婪与战争的酷烈,也值得一读。

△ 《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该书大胆予以文学假设,小心付诸史学求证,深得太史公遗风,包括“生在长安太平时”等八章,除了张弛有度的故事情节,还塑造了一系列大人物与狠角色,生动揭示了安史之乱的复杂性。

要说大人物,李林甫当然算一位。他为相十九年,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作者在第一章“生在长安太平时”的《李林甫的心事》中,即通过李林甫之口,剖析了唐王朝高层的明争暗斗,“陛下既宠信着安禄山、杨国忠,又要我与他们斗上一斗,再压压太子,如此陛下才能安心”。

可见,天宝年间的诸多大事,幕后操盘者都是唐玄宗。只可惜,他由于年老体衰,致使局面失控,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至于小人物,在《玄宗的背影》中有生动的人物群像。潼关失守,长安不保,唐玄宗等大批人马向着蜀地狼狈出逃,文武百官和长安市民群龙无首,一时间乱了阵脚。王公贵族之家纷纷收拾了钱财往城外逃去。恶少手持各色武器,在富家、百官家和皇宫大肆洗劫。

“往日威严无比的宫殿上,平民们满面红光,挥舞着木棒,号叫着,骑驴在大殿内狂奔,寻觅着珍宝……长安城内被洗劫一空,各处火势大起,乌黑的烟尘遮蔽整个长安,似陷入末日。”作者以近乎白描般的手法,将人性的恶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部基于各类历史文献的纪实作品,本书虽不能完全还原安史之乱,但已尽可能生动、逼真地再现这场动乱的前后及其影响,展现这一巨变中各类真实人物的争斗与突围。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改写中国历史和精神气质的大事件,终于有一本书讲透了!
博弈:宋徽宗的艺术气质与帝王使命
文比王阳明,武比郭子仪,谋略不输诸葛亮,这个男人却还被骂“笨”?!
如果这件事没发生,《长恨歌》就不会如此悲伤
✦
如何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号:岳麓书社
微信视频号:岳麓书社
新浪微博:@岳麓书社
抖音号:岳麓书社
今日头条:岳麓书社
岳麓君个人号:ylssylj
点击「在看」,给岳麓君加鸡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