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陕西寻古 | “泥坨坨”里的帝国风云
▲秦封泥展柜。图/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1995年底,陕西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相家巷村村民干活时,意外发现了一大批带字的“泥坨坨”。
消息传出,引起了国内文物考古界和书法篆刻界的震动。这些被称为“秦封泥”的“泥坨坨”逐渐得到外界关注。
如今,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部分精品陈列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一角的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内。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这批秦封泥的发现,是继秦兵马俑、秦简牍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秦代帝国的历史、地理、官制、玺印等方面有重大的价值。
01
什么是封泥?
“通俗地讲,就是秦代公文往来的密码锁。”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嬴政成为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首位皇帝,秦朝的疆域也达到空前规模。而如何保证帝国体系有效运转、第一时间掌握帝国的动态,对于秦始皇来说至关重要。
据《汉书·刑法志》载: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称决事,曰悬石之一。服虔曰:悬称也,石,百二十斤也。始皇省读文书,曰以百二十斤为程(相当于今天的30公斤)。”也就是说,秦始皇每天要看60斤重的公文竹简。
每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给秦始皇及其治下的官僚体系带来不小挑战。其中,信息保密安全成为帝国核心的关键。
为保障信息的安全畅通,秦律有明确要求。
秦朝《行书律》中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发律论之。”其意味:写有“急”字的邮件必须立即传递,不能有片刻耽误,不能积压。
由于传递的文件多涉及国家、军事秘密,《行书律》对运送信息的“快递小哥”也有明确要求:必须年轻力壮,擅长骑术,最重要的是诚实可靠、品行端正。
但这些并非就能保证安全保密,于是,封泥在秦朝被广泛应用。
▲秦封泥使用示例。图/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目前考古发现显示,封泥在战国时期应用较多,汉代达到高峰。随着纸张被发明使用,封泥应用逐渐变少,但至今,邮局仍在使用的铅封也是延续了封泥的形式,而类似的应用也曾在欧洲等西方出现,只不过欧洲使用的是“火漆”,应用也比封泥晚了近千年。
除了日常机构公文往来,封泥还被应用到边疆奏报、外地进贡物品中,也因为封泥取土不同,保存至今的封泥呈现出黄、红、紫等不同颜色。
通常,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参观结束后,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一枚秦封泥。
秦时,纸张还没有发明使用,通常,公文会写在编起来的竹片或木片上。竹片称为简,木片称为牍。
秦朝的臣子在竹简上写好奏章后,用绳子把竹简卷起、捆好,再用泥丸把绳头包裹起来,用手指摁平后,取出“官印”盖在被摁平的泥丸上,一个“官印”的印痕便留在了封泥上。待封泥风干,奏章便可呈报皇帝。若期间有人私自拆看,必然会把绳子弄断或者把封泥毁掉,收到信件的人如果看到封泥有被动过的痕迹,便可知该文件或已被人拆阅。
“按照严苛的《秦律》,最严重是要杀头的。”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
博物馆用戏剧化的方式,还原了这一过程:秦始皇正在拆阅蒙毅将军呈送的奏章。待看完奏章再看下一份奏章时,发现封泥和绳子是松的。秦始皇勃然大怒,要求务必彻查严惩不贷,一旁的大臣诚惶诚恐。
▲西方火漆封缄。图/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02
封泥被发现并非近几年的事。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对外展板简要讲述了封泥的研究历程。
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个农民在田间挖掘山药时,发现一个坑窖,从中起出不少比铜钱略大的扁泥块,这些泥块上都有隆起的文字。农夫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逐一拣出带回家中。当地走门串户的古董商贩将这一百多块泥疙瘩带至京师,当时著名金石学家刘喜海、龚自珍以及山西阎帖轩等人首先敏感地看中了这些有字泥块,从商贾手中买回珍藏赏玩,封泥就此重现于世。
只是,早期学者并不知封泥的用处,一直以为是古时用来铸造印章用的“印范子”。
随着晚清学者、金石学家、文学家不断的研究,才初步揭开了古代封泥使用方式的谜团。特别是此后百年间,很多学者利用封泥展开的研究,对古代官制的考证、古代文字的考释、古代艺术的考察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5年11月20日,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相家巷村村民施工时,发现了大量的“带字的泥坨坨”。消息一经发布,立时引起文物考古界、书法篆刻界的震动。时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傅嘉仪对这批封泥非常关注,于1997年春收藏了这批封泥中的700余枚精品。
▲“右丞相印”封泥。图/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2014年12月,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将其中的100枚秦封泥等文物交由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进行评级。2015年2月9日,该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馆藏秦封泥中首批100枚被定为国家等级文物,其中“右丞相印”等5枚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藏有秦封泥781枚,馆内展陈的有245枚。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秦朝的李斯曾担任过“右丞相”,但“右丞相印”是否为李斯所用,至今仍是一个谜。
为什么相家巷会出土这么多秦封泥?目前,学界说法不一。
有专家认为,发现地可能是秦始皇的办公场所附近,出土的封泥很可能是秦始皇拆封后的遗留。也有说法称,相家巷可能是秦代某一机构,封泥在此被集中留存。
▲“邯郸之丞”封泥。图/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03
相家巷发掘的“秦封泥”中,不仅有秦代的三公九卿,也有全国各郡县上报文件封泥。这批秦封泥的发现,对研究秦代帝国的历史、地理、官制、玺印等方面有重大的价值,而每一枚封泥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帝国风云。
在封泥中,能看到很多官职,以秦始皇的安保机构为例,有“郎中丞印”“南宫郎中”“南宫郎丞”“公车司马丞”……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一生遭遇过多次刺杀,无论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还是高渐离、张良,从数次刺杀中,始皇帝都能化险为夷,除了运气,也能看到他周围的“安保体系”。
有研究认为,秦朝从宫殿、宫门、宫城分别设置有郎中令、卫尉、中尉三层警卫,分别统领三套人马。
其中,郎中令有侍卫宫殿门户和殿内侍从皇帝左右两方面职责,形成皇宫的核心警卫,所以其地位十分重要;卫尉及其属官属于宫廷宿卫官,主要守卫皇宫殿外和宫墙之间,担任宫门守卫,形成保卫皇帝的第二道防线;而中尉率领的禁卫军负责皇宫之外宫城的警备,形成了保卫皇帝的外围防线。
讽刺的是,虽然秦国宫廷保卫系统看似有着如此严密的“三保险”,但却是保卫系统出纰漏最多的朝代之一,因为秦二世胡亥便是被自己的“警卫队长”郎中令赵高杀死的。
▲秦始皇的安保体系。图/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此外,这些封泥中还出现了“永巷”的字样。
如今,人们知道“永巷”的存在,多来自电视剧的台词“打入永巷……”,并往往结合了宫斗的剧情,出现的画面可能是失势失宠的妃嫔,也可能是触犯刑律的宫女。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永巷”并非官名,它可以说是这座宫中监狱的公章,一般都由女性掌管。“永巷”设置沿至汉代,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多有记载。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迺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了解戚夫人的悲惨经历,就能读懂封泥上“永巷”二字背后的寒意。
除了机构设置和后宫故事,从秦封泥中,游客也能读懂秦朝的疆域与对后世的贡献。
在秦封泥中,还能找到印有“邯郸之丞”“邯郸造工”字样的封泥。
邯郸在战国时曾属赵。秦灭赵后为邯郸郡,也是如今的河北省邯郸市。“邯郸之丞”是邯郸的官吏。
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郡县有工多者置工官。造工,秦之工官名。“邯郸造工”就是秦设于邯郸郡的工官。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而郡县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之一。
同样,在秦封泥中,“栎阳右工室丞”封泥的出土,证明了这里曾设有栎阳工室。
作为秦人“九都八迁”中一个重要的都城,栎阳是秦国重要手工业制造基地。而且据秦简记载,栎阳还是秦时除咸阳之外的最大粮仓所在地。栎阳不像咸阳那么有名,但发生了历史上影响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一件大事——“商鞅变法”。史学界普遍认为,“商鞅变法”令秦强盛,并为统一奠定基础。
▲“永巷”封泥。图/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04
“秦俑之父”袁仲一先生曾表示,秦封泥是秦汉历史、考古学及中国古代职官、地理研究的一次里程碑的极其重大的发现,其中大量的问题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好好消化、研究。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黄留珠表示,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西安大规模出土的秦封泥,是继秦兵马俑、秦简、秦木牍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为何秦封泥能保留至今?有研究认为,作为“办公废料”,被焚烧后,火的热量把封泥陶化,因此这些秦封泥得以保存。
但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枚封泥能被保存下来,至少要达到不被拆信人毁坏、火烧硬化、出土发掘等诸多偶然因素叠加在一起。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影响深远。秦封泥就像“秦朝”这本书的目录,从一枚枚泥坨坨中,你能看到秦帝国的风云激变,也能见到那些历史人物依旧活跃在这些泥坨坨中间,并影响至今,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近期热文速递
陕西寻古 | 跪拜俑牵出的宫廷往事
英女王 | 曾参观兵马俑
陕西寻古 |舌尖上的珍馐美酒
陕西寻古 | 早期城市雏形已现
考古研究 | 陕西发现世界最早合成铅白化妆品
陕西寻古|半坡遗址上的人间烟火
来源 | 上游新闻
编辑 | 杨利娜
校对 | 汉唐三三
审核 | 屹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