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雉鸡牡丹纹镂空玉带板丨看见明朝的奢华

摘要:   雉鸡牡丹纹镂空玉带板,1958年出土于兰州上西园明墓,青灰色和田玉镂雕而成,包括三台1、小辅4、圆桃4、插尾2、排方7,均透雕牡丹花枝,边缘有界栏。其中四块较大的长条排方,雕饰最为精美,于繁华密叶间配置一对雉鸟,构图繁缛,富于变化,显示出匠师高超的技术造诣,也是明代玉雕的匠心之作。(一) 说起“玉带”,首先人们联想到的就是传统戏曲中的 ...

  雉鸡牡丹纹镂空玉带板,1958年出土于兰州上西园明墓,青灰色和田玉镂雕而成,包括三台1、小辅4、圆桃4、插尾2、排方7,均透雕牡丹花枝,边缘有界栏。其中四块较大的长条排方,雕饰最为精美,于繁华密叶间配置一对雉鸟,构图繁缛,富于变化,显示出匠师高超的技术造诣,也是明代玉雕的匠心之作。

(一)
说起“玉带”,首先人们联想到的就是传统戏曲中的帝王将相所着“蟒袍玉带”,绣有蟒蛇的长袍之上以饰有玉石的腰带束之。古人着“深衣”,即长袍,如不系带,为“散腰”,则视为为无教养、轻礼仪。
《论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讲了国君去探视孔子,他便马上头朝东,在身上加盖朝服和大带。可见孔子对于束在腰间的大带丝毫不敢马虎,也体现出腰间薄带,在古人服饰中的重要性。此中“绅”便是古代士大夫阶层在深衣外面束的一条大带,也因此,将士大夫阶层称为“绅士”、“士绅”。这条大带也可看作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特定等级阶层的体现。
玉带板,作为腰带上的装饰,成为古代礼服中的一部分。
唐代时,玉带板的制作被规范化,使用以玉为主要装饰的革带成为帝王将相正式礼服的一部分。饰玉的数量、颜色、材质,都有明确的规定,以此区分佩戴者的身份官阶。《唐实录》载:“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 十三铐; 四品金带十一铐; 五品十铐; 六品以犀带、九铐; 七品银带;八品、九品愉石并八铐; 庶人六铐、铜铁带。”后世沿用玉带制度,贵族们也非常讲究腰间的配饰,金银、美玉、宝石都是装饰首选,而古人崇玉的传统,让玉成为装饰腰带的爆款。起初,玉仅用于腰带两段的联结处,起固定的作用,称为“玉带钩”。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明代玉带的使用变得更加严格,玉带成为了明代重要的服饰礼仪用玉。直到明朝灭亡,玉带才不再被使用,玉带的制作也彻底结束,但它作为玉雕工艺品,被流传下来,其纹饰和雕琢技法被清代玉工所沿用。

(二)
明代开国之初,便规定革带上缀有带銙,按官员品级不同,分别用玉、金、银、铜、乌角等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板。带板成为昭明身份、分辨等级的醒目符号。这样的革带也就分别称之为玉带、金带、银带等等,其中以玉带最为尊贵。明代礼制:帝王、皇后、皇妃、皇嫔及内命妇、皇太子、亲王、亲王妃、亲王世子、世子妃、郡王、郡王妃,公、候、伯、驸马以及一品文武官员革带才能使用玉带。而玉带板的数量也因人而异,地位高者,玉带板数量更多。到了明末,甚至有逾制使用玉带板的现象,这一时期出土的玉带板数量之多,雕工之精美,迎来了玉带板使用的鼎盛期,可见玉带板在当时已经成为皇亲贵族心爱的腰间奢侈品。有史料记载,玉带板除了在皇族之中风靡一时,还曾为外交礼品或赏赐之物。
明代是中国琢玉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各地明墓出土的玉带板非常多。因明代玉材来源有所扩大,民间冶玉业蓬勃发展,玉雕市场空前活跃,这一切促使玉雕工艺非常繁荣,无论是器型设计,还是雕刻技艺都达到了新高度。
明代玉带板从雕刻技艺上可分为光素、浮雕、镂雕等几类。明代刘若愚《明宫史》中关于佩戴玉带的记载“冬则光素,夏则玲珑。”

雉鸡牡丹纹镂空玉带板就是用青灰色和田玉镂雕而成。
此幅玉带板包括了三台1、小辅4、圆桃4、插尾2、排方7,共18块,均透雕牡丹花枝,边缘有界栏,其中四块较大的长条排方,雕饰最为精美,于繁华密叶间配置一对雉鸟,静态中彰显生命之灵动。构图繁缛,富于变化,独具匠心,每幅构图中的鸟形各异,有点引颈立于枝头,有的回首深情顾望,有的翘羽穿翔于花间,彼此呼应,怡然自得。整幅作品充分表现了春艳花暖,翠叶藏禽的盛春景象,有吉祥富贵之寓意,更显示了匠人高超的技艺。此玉带板具有典型的明代玉带板工艺特征,刀法遒劲、线条流畅,不仅是研究明代服饰礼仪珍贵的实物,也是鉴赏明代玉器极好的标本。

(三)
如此奢华的玉带板究竟为何人所有呢?
1958年,甘肃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兰州七里河区上西园清理了一座砖室墓,墓中随葬品颇多,其中,有“银作局”刻款的金银器规格甚高,女棺尸骨头部有凤冠,珍珠宝石镶嵌的各种金耳环、金凤钗、金簪,而在女尸的腰部附近,除金霞帔、金玉等众多饰物以外,则发现了这幅珍贵的玉带。据发掘人赵之祥初步判断,墓主可能是肃王家族成员墓葬。深入研究后推断,此墓主人应为明太祖六世孙、肃庄王朱楧五世孙、肃靖王朱真淤庶第四子——安王朱弼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江山稳固、皇位永续,实行封藩制度。明肃庄王朱楧,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肃王就藩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四年后的建文元年(1399年),移藩至兰州。
有明一代,先后有九位肃王、两位世子经略兰州。肃王家族也在兰州驻足约二百五十年之久。对于兰州人而言,明肃王家族并不陌生,现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委市政府驻地便是明肃王府府邸。明肃王家族在甘肃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1958年、1972年,2011年,先后在兰州市上西园、七里河区晏家坪等地多次发现明肃王家族墓,墓主均为郡王级皇室成员。
正如发掘人赵之祥的推断,这幅女带若正是安王妃所有,便完全符合明代有关玉带使用的礼制。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或许没人记得这位郡王妃的存在,然而这幅奢华的玉带板却还原了一位身着凤冠霞帔,正襟危坐的郡王妃形象,以及她当日的无上荣光……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