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班勇在西域
罗学军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驻防西域达30年之久的班超,因年老体弱奉召回到了洛阳,东汉政府另派任尚为西域都护。在新旧政权交接时,任尚向班超讨教治理西域的经验,班超回答说:“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班超的话本来很中肯,任尚却不以为然,私下对人说:“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任尚不听班超叮嘱,到任后行事峻刻,引起西域诸国的不满,东汉在河西一带征兵准备前去弹压,又引发羌人起义,朝中大臣说:“西域路太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费用太大,得不偿失。”东汉政府遂于公元107年(永初元年)派班超之子班雄和班勇率兵迎接西域都护和吏卒回朝,西域又陷入了匈奴的统治。
匈奴控制西域后,向各小国摊派高额赋税,欺压人民,“鄯善、车师皆怀愤怨,思乐事汉,其路无从。”匈奴又不断入侵河西,敦煌张太守向朝廷上书:“臣在京师,亦以为西域宣弃,今亲践其土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保。”建议派兵驻防西域。东汉安帝采纳张太守建议,派班勇出屯西域。
班勇,字宣傣,班超之子。“少有父风”,安帝初,匈奴势力重新侵入西域,西域与汉隔绝十余年,班勇极力主张恢复西域。延兴三年(公元124年)班勇率领汉朝的军队出现在西域。西域各国不甘受匈奴的残酷统治,鄯善、故墨、温宿等国很快归向了汉朝。班勇召集龟兹等国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降服了前部5000余人。延兴四年(公元125年),班勇又发敦煌、张掖、酒泉6000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众兵进击车师后部(今吉木萨尔县境内),大获全胜,活捉车师后王军统及其部属8000余人,并将后王军统及匈奴持节使者赶往前长史索班屯田迁房处伊吾暂首示众。班勇破车师后部的功绩名震朝野。
永建六年(公元126年)班勇发兵平定车师后部以后,拥立车师后部已故前王农奇子加特奴为车师后王,派出校尉诛杀了参与作乱的东且弥王,并重新立了新王,车师六国皆平。为巩固西域军事政权,班勇又召集西域各国兵攻击匈奴,呼衍王败走,其部下2000余人投降。大战中捕获呼衍王从兄,班勇指令由车师后王加特奴亲手斩之,以结车师和匈奴宿怨。北单于复仇心切,亲自率兵万余人进犯车师后部,兵至全且谷(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龙口一带),班勇令其假司马曹俊带兵前往迎战,双方经过拼杀,匈奴不敌溃败,曹俊率兵乘势追击,斩杀匈奴贵人骨都候。呼衍王遭重创后带领残部徒居梧桐河上,从此车师得以安定。
永建二年(公元127年)6月,西域诸国大都归服于汉朝,唯有焉耆国王元孟不降,班勇奏请朝廷发兵攻之,准奏敦煌太守张郎拨河西四郡3000兵员归班勇指挥。战前议定把西域诸国40000兵卒分成两路进击,班勇走南道,张郎走北道,约定期限在焉耆会师。而张郎先前免罪在身,这次便急功近利,“遂先期至爵离关,遣司马将兵前战,获首虏2000余人。”焉耆王元孟害怕被杀,派出使者乞求投降。张郎入城受降后班师回营。班勇以负期晚到的罪名被征还下狱。朝臣奏请皇上免职回乡,不久屈死家中。
班勇自幼随其父生活在西域,一直到班超暮年,才随父回到京师,十几年后又被派往西域。他秉父志舍身处地守西域建功立业,大部分时间是在西域度过的,对于西域的政治、经济、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是熟知的。后来他把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书,名为《西域记》。南京史学家宣城太守范晔著《后汉书》时把它收集在《西域传》内,使之流传下来,成为研究古代西域的珍贵史料。
1.《后汉书·西域传》;
2.《后汉书·班勇传》;
3.《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二——四十五;
4.《新疆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