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消失的佛国

摘要: “昙曜五窟”中的第二十窟,主像释迦牟尼,高13.8米,为云冈石窟代表作。这尊大佛面相方圆,高鼻深目,正是当时鲜卑人面容风貌的展示。同时,和后来汉化佛像褒衣博带不同,这尊佛像着半袒右肩式袈裟,且质地厚重,颇富印度佛教遗韵。作者 | 莲悦联系微信号:youhistory1鲜卑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后汉书.鲜卑传》的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根据这个说法,我们再上推至《史记》关于匈奴单于冒顿 ...

“昙曜五窟”中的第二十窟,主像释迦牟尼,高13.8米,为云冈石窟代表作。这尊大佛面相方圆,高鼻深目,正是当时鲜卑人面容风貌的展示。同时,和后来汉化佛像褒衣博带不同,这尊佛像着半袒右肩式袈裟,且质地厚重,颇富印度佛教遗韵。

作者 | 莲悦

联系微信号:youhistory1

鲜卑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后汉书.鲜卑传》的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根据这个说法,我们再上推至《史记》关于匈奴单于冒顿杀父夺位后,击破东胡的记载,可以推断,当时东胡被匈奴击败后,国家虽然不复存在,但其一部分人民仍生活在鲜卑山,这就是后来在我们历史上出现过,并浓墨重彩书写过灿烂文明的鲜卑民族。

在五胡十六国的时代,鲜卑的一支慕容鲜卑,曾在中国北方建立多个政权: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各种慕容各种燕,不过,这些政权都倏忽兴替,很快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鲜卑的一支拓跋鲜卑,却在北中国逐渐强大,终于建立北魏帝国,并统一中国北方,与南朝的汉民族政权对峙。

北魏王朝统治北中国长达148年,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北魏还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王朝。

太武灭佛

一般认为,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而拓跋鲜卑较汉族和其他胡族接触佛教的时间要晚得多。不过,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帝国,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始,北魏的历代君主对佛教都推崇备至。明元帝拓跋嗣“令沙门敷导民俗”,太武帝拓跋焘时也有记载其“归宗佛法,敬重沙门”。不过,也正是在拓跋焘时代,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运动。

拓跋焘在位期间,虽然征召高僧在平城兴建佛寺,大力弘扬佛教,但他本人并非佛教信徒。佛教对他来说,不过是在血与火的征服过程中打出的文化牌,用宗教对本民族进行移风易俗,最终能与强大的华夏文明杂糅融合。

所以,当卢水胡人盖吴聚众反魏,拓跋焘前去镇压,无意中在长安一寺院歇马时发现寺中藏有大量兵器,便怀疑僧人与盖吴通谋,竟下令诛杀全寺僧众。然后,拓跋焘下诏诛杀沙门,“焚破佛像”,一场残酷的灭佛运动在北魏展开。

中国历史上有“三武一宗”四次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这次灭佛运动便是最早的一起。

文成复法

拓跋焘去世后,继任者文成帝拓跋濬笃信佛教,高僧昙曜受文成帝之命,开凿云冈石窟。《晋书》记载:“(昙曜)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就是今天我们仍能看到的,著名的“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第25窟一尊面目清瘦,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的佛像。25窟属于云冈晚期洞窟,这个时候北魏已迁都洛阳,但仍有达官贵人、善男信女在此开窟造像。

以后,北魏历任帝王都崇信佛教,更致力于开窟造像。根据《魏书.释老志》的记载,献文帝拓跋弘在国都平城建造寺院,铸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兴造佛寺,招揽高僧,更于伊阙始凿古阳洞,后形成龙门石窟;北魏都城洛阳到宣武帝元恪时有伽蓝1367座,僧尼200多万,成为全国佛教中心;孝明帝元诩时,更修筑皇家寺庙永宁寺,建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此为龙门最宏伟的摩崖雕塑——雕凿于盛唐的卢舍那大佛。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为北齐、北周所代。直到杨坚建立隋王朝,鲜卑这个民族便逐渐消失,最终融合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多难之邦

如果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算起,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完成南北中国的统一。这400多年的历史,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页:各种政权相互征伐,民族之间的大屠杀,饥荒、疾疫、政变、战乱不息。中国人(包括汉民族和那些已经和我们融合在一起以及至今仍旧存在的少数民族)共同经历了灾难迭起、血雨腥风的400年。

云冈石窟第18窟东壁弟子群像

然而,诚如蒋勋先生在《美的沉思》中所说:无论是什么阻难,这生命都要往光明、善良、美好的世界升去。

“若存托生,生于天上诸佛之所。若生世界,妙乐自在之处。若有苦累,即令解脱。”

佛教即在这400年中走向了一个繁盛的顶点。她是满天神佛给予那个黑暗时代的中国人最大的慰藉;而背负如此沉重的苦难去践行生之美好,亦是中国人给予生命和文明最庄严的回答。

历史在不断演进。而不断演进的历史也在用一个又一个铁的例证告诉我们,我们是一个一直在苦难的河流中沉浮的民族。多难,绝对无法兴邦。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言:宗教只是苦难世界的镇痛剂。

我们更需要的,是人的觉醒。

东魏的释迦立像,着褒衣博带,面相和服装已是典型的汉族名士风范。现存山西省博物院。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