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献给中国社科院40华诞的厚礼 ——《中国古代历史图谱》出版感言
2017-05-19 陈绍棣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1958年,为配合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作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的重大项目之一的《图谱》开始启动,并成立了以张政烺为首的《图谱》课题组和由齐燕铭、金灿然参加的《图谱》编委会。张政烺学识渊博,长于考证,年轻时即被誉为“小王国维”。他读书极多,记忆力极强,有“活字典”、“精密的计算机”之美誉。他治史不分断代,能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史作贯通研究,尤长于先秦史,是名副其实的“先秦史泰斗”。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以此指导历史研究工作。他从不写不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文章,不说违心的假话,“真诚求实是为文为人之本”是他的座右铭。他以弘扬中华学术为己任,甘当人梯和铺路石,对求教者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堪称楷模。他学风严谨扎实,待人谦和宽厚,诲人不倦,其道德文章,有口皆碑,且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忱。
张政烺对《图谱》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其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感人至深。他对《图谱》的贡献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拟就《图谱》编写提纲,使编者有所依据适从;二是本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原则,率领课题组成员跋山涉水,在全国范围内搜集资料,仅拍摄的照片就有8000余张;三是拟定了《图谱》的框架和体例,为编写者提供了遵循。
张政烺为《图谱》工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知人善任,在病重期间将《图谱》工作托付给了他的学生兼朋友知名宋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曾瑜。王曾瑜临危受命,由其学生关树东协助,很快组成了一个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主的新编写班子。《图谱》常务编委除关树东外,还有张永山、罗琨、陈绍棣、栾成显、黄正建、邬文玲。《图谱》编委有任会斌、赵凯、陈奕玲、陈凌、沈冬梅、梁建国、李锡厚、党宝海、刘晓、韦祖辉、安守仁。具体分工如下:罗琨编著第一卷《原始社会》;任会斌编著第二卷《夏商西周》;陈绍棣编著第三卷《春秋战国》;赵凯、邬文玲编著第四卷《秦汉》;陈奕玲、陈凌编著第五卷《魏晋南北朝》;黄正建编著第六卷《隋唐五代》;沈冬梅、梁建国编著第七卷《宋》;关树东、李锡厚编著第八卷《辽夏金》;党宝海、刘晓编著第九卷《元》;栾成显、韦祖辉、安守仁编著第十卷《明》;栾成显编著第十一卷《清》(1840年前);张政烺当年所撰写项目相关遗存草稿为第十二卷,即附卷。其中,《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明》和《清》各分上下册。
《图谱》先后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度重大A类课题和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资助项目。通过多年来紧张的工作,这部巨著终于出版问世了。《图谱》特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该书分为12卷(含附卷1卷),17册,约200万字,9000余张照片。该书以图片为主,配以适量、准确、精练、生动的文字。每卷内容分为历史进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民族融合、中外关系等,并利用丰富多彩的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籍、古画等,以图说史,以图证史,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各个朝代的历史风貌。
二是重点突出,结构新颖。《图谱》突出中国古代教科文成就,以反映中华古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史实,再现了中华古文明的灿烂辉煌。此类书一般分概述、图片说明、参考文献三部分。《图谱》在概述与图片说明之间增加了门类及其综述(即小序),不仅使全书层次丰富,结构严谨,便于查阅,而且避免了概述与图片说明脱节,即扣不紧、抓不住的问题。
三是文物与历史紧密结合,学术品位高。《图谱》各卷概述,均有文物与历史部分,即须阐述各朝代文物的历史价值。所选图片皆与所述历史进程契合。图片的选择,要以能反映史实为首要标准;图片的说明要具有文物的历史意义。《图谱》极为重视最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尽可能使用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和新发现的地上文物,注重吸收历史、文物、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考古学报》《考古》《文物》三大杂志上的新意。这不仅提高了学术性,而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又广征博引,以增强说服力,增加厚重感,如《春秋战国》卷引用的专著、考古报告及论文就多达300多种。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上地下的历史文物极其丰富。然而迄今为止,并无一部质量较好的古代历史图谱问世,这是一个不小的缺憾。《图谱》一书无论成书规模、图片数量,还是论述之深入细致,均超过以往。全书依据张政烺制定的框架和体例,继承中国古代左图右史的传统,以文图对照、以图为主的形式,解说中国古代历史,形象地阐明社会发展规律,并借此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图谱》不仅为广大教学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也为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部形象化读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