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文物春秋》2021年第二期摘要
中国考古百年
仰韶文化零口类型的形成及东向扩张
韩建业
【关键词】仰韶文化;零口类型;枣园类型;新石器时代晚期
【摘 要】距今7000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关中和汉中地区的白家文化发展为仰韶文化初期的零口类型,并迅即东向扩展至晋西南、豫西地区,形成与零口类型大同小异的仰韶文化枣园类型,其影响至少见于华北平原、内蒙古中南部和豫中等地区。这是黄河中游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整合,继裴李岗文化之后再次确立了黄河中游文化的中心地位,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研究与探索
内蒙古察右前旗旗杆山东汉晚期鲜卑墓葬颅骨研究
胡春佰 陈永志 张红星 李春雷
【关键词】旗杆山墓地;东汉晚期;鲜卑墓葬;颅骨研究;北亚蒙古人种
【摘 要】2014—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旗杆山墓地发现了 8座东汉晚期鲜卑墓葬,共出土人骨 10具。对其中保存较好的 6具人骨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显示,该墓地鲜卑男性居民的种族特征总体上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但在颅高、颧宽、鼻指数等个别项目上又体现出混入了东北亚类型的种系成分,表明早期鲜卑居民可能与大兴安岭北段土著居民发生了基因交流,而鲜卑女性居民则以其圆颅、低颅、阔颅、低颅高面、较大的颧宽值和鼻颧角等特征体现出较男性更为鲜明的北亚蒙古人种倾向。通过对鲜卑相关古代人群的多元统计分析可知,鲜卑内部各人群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鲜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人群有关。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公试题名碑与元代国子监积分贡士制度
李晓頔
【关键词】公试题名碑;元代;国子监;积分贡士制度
【摘 要】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有元至正二十年(1360)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公试题名碑各一通,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元代教育类文物。两碑碑文都包含题名记和题名录两部分,题名录记录中选国子生信息,题名记则包含了元代国子监的考试制度、考选情况、对皇帝的称颂和对士子的勉励等内容。结合史料记载考证碑文可知,元代国子生需经过分斋学习、私试积分、公试考核等多道考选程序,最终合格者方可授官,这种考选模式被称作积分贡士制度。元代积分贡士制度源于宋代太学的“三舍法”,兼具教学、考核、选官等多重功能,在选拔和输送人才、巩固政权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明清时期国子监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通公试题名碑是目前仅存的记载元代积分贡士制度的石刻文物,为研究元代官学教育模式和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我国传统考古调查与区域系统调查比较——以江西抚河流域、鲁东南沿海地区的调查为例
吕斌 夏福德
【关键词】传统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调查方法
【摘 要】传统考古调查作为田野考古调查的主要手段为我国考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区域系统调查是伴随聚落考古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考古调查方法,主要服务于聚落考古研究。两种调查方法在调查对象、调查目的及调查的具体流程上均存在一些差异,相对于传统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在调查和分析方法上更加精细化。此外,在具体操作中,两种调查方法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辨析传统考古调查和区域系统调查有助于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田野考古工作方法,为下一阶段的学术研究做好基础性工作。
考古发现与调查
东宁蔬菜村三个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
陈全家 魏天旭 宋吉富 杨枢通 李有骞
【关键词】旧石器;东宁蔬菜村地点;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东宁市
【摘 要】东宁蔬菜村Ⅰ、Ⅱ、Ⅲ地点发现于 2018年 4月,均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东宁镇蔬菜村无名小河的Ⅱ级侵蚀阶地上。Ⅰ地点发现石制品37件,原料以凝灰岩和流纹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Ⅱ地点获得石制品9件,原料以凝灰岩为主,类型包括断块和工具;Ⅲ地点获得石制品8件,原料均为火成岩类,类型均为工具。三个地点石制品风化程度大多较为严重,工具均采用锤击法修理或截断修理,工业类型均属于石片工业,年代较晚,推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
北京市延庆区西屯墓地东汉墓M100发掘简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关键词】北京延庆;西屯墓地;M100;双墓道九室砖室墓;东汉晚期
【摘 要】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共发现墓葬490座,以汉代墓葬数量最多。其中M100是该墓地发现的东汉砖室墓中规模最大、形制最为特殊的一座。墓葬为双墓道九室砖室墓,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为研究和探讨东汉晚期幽燕地区砖室墓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山东淄博南万山窑址调查
么彬 张冲 王滨
【关键词】山东淄博;南万山窑址;金元时期
【摘 要】南万山窑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南万山村,1982年淄博市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勘察,2018年再次对该窑址进行了调查,确认其为一处烧造年代以金元时期为主的瓷窑址。两次调查发现了大量白釉、黑釉、酱釉和白地黑花瓷片以及窑具、窑砖等,为了解南万山窑址的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文物介绍与研究
江苏泰州新见唐代墓志略考
张乃馨 石宇轩
【关键词】江苏泰州;唐代;墓志;范阳卢氏;世族;道教信仰
【摘 要】江苏泰州新发现一方唐故左清道率府仓曹参军卢公墓志,志主是唐代大族范阳卢氏的一员。志文记载了志主家族世系、仕宦经历和婚配情况,为研究唐代范阳卢氏世族提供了新史料,亦可补正相关史籍记载。志文中所载志主服食求仙一事为研究唐代的道教信仰及习俗提供了比较重要的资料。
文博译文
吉尔吉特和中亚地区出土铜釜(鍑)研究——兼论塞人和达尔德人及相关问题
[俄]鲍里斯·A.李特文斯基 著 邱四平 译
【关键词】铜釜(鍑 );吉尔吉特;帕米尔;塞人;达尔德人
【摘 要】1940年,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伊什库曼河谷伊米特村出土了一件公元前4世纪至前2世纪的青铜釜,分析其造型和纹饰可知,其与同时期近及帕米尔、远达伏尔加流域的广大中亚地区出土的形制相似的铜釜(鍑 )之间存在紧密的文化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伊朗、印度和希腊古典文献内容的分析,从历史人类学角度对铜釜(鍑 )进行审视,探索其文化意义,可知公元前 2世纪左右,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塞人部落以吉尔吉特为跳板南下印度,吉尔吉特出土的铜釜是这一人口迁徙活动的物证之一。
来源:文物春秋
投稿邮箱:dzkaogu@163.com
邮发代号:2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