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3年第2期目录

摘要: 2023年第35卷第2期NO.01研究报告标题:明清转边手卷镶接工艺探究——以《明仿米芾行书明道观壁记卷》为例作者:沈骅摘要:手卷是最早出现的中国传统装裱形式,在历经从晋至清的千余年发展后,形成了撞边手卷、套边手卷和转边手卷三种经典样式,其中转边手卷又可分为挖嵌式与镶接式两种工艺。流传至今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转边手卷大多为更节省绢料的镶接式装裱 ...




2023年第35卷第2期



NO.01

研究报告





标题:明清转边手卷镶接工艺探究——以《明仿米芾行书明道观壁记卷》为例

作者:沈骅

摘要:手卷是最早出现的中国传统装裱形式,在历经从晋至清的千余年发展后,形成了撞边手卷、套边手卷和转边手卷三种经典样式,其中转边手卷又可分为挖嵌式与镶接式两种工艺。流传至今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转边手卷大多为更节省绢料的镶接式装裱工艺,但此工艺复杂繁琐、技术难度较大,到了当代,有所式微,面临失传的境地。本研究主要以上海博物馆藏《明仿米芾行书明道观壁记卷》转边手卷的修复重裱为例,叙述对原装裱用料、配色、镶接工艺等的研究,以及原尺寸恢复其原本镶接式转边手卷的过程,旨在为古人优秀传统技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基于丰度反演及光谱变换的书画霉斑虚拟修复

作者:侯妙乐,王庆民,谭丽,武望婷,吕书强

摘要:古书画在保存过程中容易滋生霉斑病害,霉斑不仅影响书画的外观,还会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破坏。为了给霉斑清洗提供直观参考,提出基于丰度反演及光谱变换的书画霉斑提取与虚拟修复方法。选取与霉斑区域光谱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的450~600 nm之间244个波段作为特征波段,通过连续最大角凸锥端元提取与灰度分割,提取霉斑区域。再对高光谱影像进行主成分变换,选取包含信息量最大的前三主成分合成影像,利用Criminisi算法对霉斑区域进行修复,再将修复后的影像进行主成分逆变换,完成高光谱影像的虚拟修复。以中国近现代画家倪田的《捕鱼图》为例进行了研究,发现修复后的霉斑区域与画体融入性较好,边界自然平滑,均方根误差值普遍变小。研究结果可为书画霉斑清洗提供直观的修复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数字化全色接笔技术在华池双塔寺佛教版画虚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田朋,马琳燕,傅鹏,周羿辰,罗志才

摘要:由于保存环境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版画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病害,艺术和研究价值受到严重破坏。为再现古代版画艺术风貌,利用基于色彩管理系统的图像采集、数字绘画、艺术微喷等技术,对甘肃华池县博物馆一幅图像严重残缺的佛教版画进行了数字化全色接笔虚拟修复。经实践验证,数字化全色接笔技术可以在不干预文物本体的基础上精准还原图形和色彩,且虚拟修复后的复制品作为图像补充,与传统修复后的文物本体共同展示时,可完善其艺术美学观感。研究结果可为书画保护修复技术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草酸钙晶体形态在中国传统手工纸纤维鉴别中的应用

作者:吕淑贤

摘要:纤维鉴别是纸质文物、古籍与档案保护中必要的基础工作,对于修复方案的制定、修复材料的选择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草酸钙晶体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后含物,其形态与植物种群具有密切关系。本工作以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纸为研究样品,综合使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等多种仪器分析手段,系统研究各类纸纤维中草酸钙晶体的形态特征,进而探讨草酸钙晶体形态在中国传统手工纸纤维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纤维鉴别方法体系。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出土锦囊的修复保护研究

作者:孙雨璠

摘要:为更好地保护及利用展示,对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出土的一件汉代锦囊进行研究和修复。通过对组成锦囊的羊皮和锦面进行多项无损检测及病害评估,为制定修复方案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撑。结果显示,锦面由桑蚕丝织造,组织结构为平纹经重组织。口部羊皮条上附着颗粒污染物主要为硅酸盐。文物病害有污染、褶皱、残缺、破裂。由此制定了修复方案,以保留文物原始信息为原则,采用背衬加固法,综合运用多种针线技法,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修复效果。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旬邑上庙遗址出土马具附着有机残留物的科学研究

作者:李昱珩,杨璐,葛若晨,豆海锋

摘要:为研究我国古代马具的发展及工艺,使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旬邑上庙遗址出土的一副南北朝至初唐时期马具中青铜卡带背面附着的多层有机残留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黑色残留物为动物皮革,老化严重,已无法判断种属及鞣制工艺;下层残留纺织物为大麻纤维平纹编织而成,其经纬线差异显著,编织密度较低。二者共同构成该件马具之鞦。研究首次发现,马具上各青铜部件间系带使用了纺织品包裹皮革的制作工艺,可见当时马具的发展已初步成熟,人们充分认识到大麻制品及动物皮革作为马具系带的特征优势,并能将二者结合使用。研究结果可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马具的研究提供线索,并为该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从蟠虺纹簠的分析结果看青铜器修复非遗技艺

作者:宋建祥,高飞,吕团结,雷勇

摘要:故宫藏蟠虺纹簠是一件战国时期青铜器。借助X射线影像技术、X射线荧光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和激光拉曼光谱仪、紫外荧光照相技术和显微红外光谱仪对蟠虺纹簠内部伤况、锈蚀物相和锈蚀层次、蟠虺纹簠原修复痕迹、断口疑似“胶状物”等进行了科技检测。结果表明:蟠虺纹簠原破损严重,基体成分为铜锡铅合金,锈蚀物相主要为黑铜矿、赤铜矿和孔雀石。原修复材料中使用的有机物为虫胶,做旧中使用了硫酸钡、硫化锌、碳酸钙、铅铬黄、群青、巴黎绿和氯铜矿等颜料。最后,基于对蟠虺纹簠的研究,对“京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蟠虺纹簠原修复技艺与故宫博物院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相差不大,应均属于“京派”青铜器修复技艺范畴。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阳高云林寺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研究

作者:尹刚,张海蛟

摘要:在对阳高云林寺彩塑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颜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云林寺彩塑是遵循传统工艺制作的,同时也有裱纸、颜料混合使用、拨金等个性之处。颜料方面,红色使用了铅丹、朱砂和铁红三种,绿色颜料为巴黎绿和碱式氯化铜两种,蓝色见有蓝铜矿和群青两种,黑色为炭黑。本研究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云林寺大雄宝殿彩塑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的情况,丰富了对古代彩塑制作工艺和材料的认识,为保护修复实施奠定了基础。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山东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琉璃瓦件的釉胎损毁研究

作者:张艳群,于文頔,赵静,李强,王卓,谈翔

摘要:针对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最具代表的女儿墙绿色琉璃瓦目前出现的釉层脱落和胎体粉化等不同病变,为探索其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能谱分析、微区X射线衍射分析、热扩散系数分析、热膨胀特性分析以及界面张力分析等,确定琉璃构件釉层和胎体呈层状脱落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琉璃保护材料、釉层和胎体的热扩散、热膨胀以及各界面性能等的差异,使得含磷、铅和钙元素的腐蚀物形成于胎釉界面尤其是釉层冰裂纹延伸区域,造成胎釉界面结合强度降低,冰裂纹扩展并与胎釉结合薄弱处形成的裂缝贯通后,造成釉面呈片层状脱落;2)对于无釉胎体表面的层状剥落,含保护层胎与基体胎界面形成硫酸钙结晶带,造成界面处孔隙增加、颗粒结合降低,推测这是造成琉璃胎体呈片层状脱落的主要因素。本工作从基础性科学研究角度确定琉璃釉层和胎体层状脱落的内在原因,为进一步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实验法探讨瓷胎元素组成和烧成温度对热膨胀法测温的影响

作者:丁银忠,李媛,李合,康葆强,侯佳钰

摘要:高温技术是我国古陶瓷科技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而古陶瓷测温是古陶瓷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研究内容。热膨胀法具有比较直接和精确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特点,然尚存在部分标本测量误差较大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充分考虑我国南北方古瓷胎组成配方和结构性能特点,运用实验考古学方法模拟制备具有我国古陶瓷典型瓷胎配方和不同烧结状态的标准参考样,采用热膨胀仪科学化表征瓷胎重烧热膨胀曲线上转折点与其化学组成、烧成温度间的耦合关系,并深入剖析其影响规律及内在机理,同时确立瓷胎化学组成中Al2O3含量和自身烧结状态是影响热膨胀法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准确性和适用性的关键技术参数。本研究有助于科学化认知现有热膨胀测温方法,补充和完善使用热膨胀仪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陕西境内遗址表面CaSO42H2O产生之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作者:王永进,纪娟,石美荣,甄刚,张刚,相建凯,董少华

摘要:陕西境内遗址出土后短时间内表面产生白色物质CaSO42H2O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本研究利用土柱模拟遗址出土后表面产生CaSO42H2O的过程,通过监测土柱中土壤的湿度、含盐量及离子变化综合分析CaSO42H2O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遗址出土后形成了新的界面层,在蒸发的作用下,地下水沿土壤孔隙向上迁移,同时将可溶盐带入土壤中,表面的可溶盐含量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不再增加,实验后测得表面土壤中的Ca2+和SO2-4是原始土壤的数十倍,说明遗址表面产生CaSO42H2O是水盐运移的结果。本研究可为遗址出土后预防CaSO42H2O的产生提供依据。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基于环境监测的南京上坊孙吴墓环境风险评估

作者:周鹏,周晓晗,夏畅畅,谢华荣,李永辉

摘要:半地下砖石建筑遗产在发掘后,温度、含水量等环境条件的波动关联了包括干缩开裂、盐析、微生物生长等在内的诸多病害,使得半地下砖石建筑遗产加速劣化的风险上升,不利于文物价值的有效保护。为明确半地下砖石建筑遗址的依存环境与本体病害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以南京上坊孙吴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现场调研测绘与病害勘察,并对上坊孙吴墓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外环境监测,获取了室外气候、保护大棚内及各墓室内的温湿度等参数,分析了不同病害与依存环境的关联性,并基于环境监测数据评估了墓室内不同区域对应的本体材料劣化风险等级。结果表明,相比于前墓室,覆顶不存的后墓室会表现出更复杂的病害特征,即砖石类遗址在长期的环境波动状态下可能会比在较稳定的高湿环境中面临更高的保存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上坊孙吴墓以及同类型半地下砖石建筑遗址保护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红外相机技术在石窟寺与古建筑动物活动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陈章,李隆,武发思,朱非清,汪万福,赵雪芬,岳永强

摘要:年1月至2021年6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监测了以石窟寺与古建筑为代表的4处遗产地动物活动,共布设相机22台,累计9 463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0 946张,监测到鸟兽类合计6目13科18种;依据相对多度指数(RAI)确定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和紫金庵典型优势物种分别为: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RAI:35.75)、岩鸽(Columba rupestris)(RAI:75.99)、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RAI:43.17)和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RAI:43.65);4种优势物种季节性活动均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月活动节律为每年8月最高,1月最低;大沙鼠、岩鸽、岩松鼠、珀氏长吻松鼠日活动高峰分别为8∶00~10∶00、10∶00~12∶00、10∶00~12∶00、2∶00~4∶00。鸟兽类主要通过抓痕、筑巢、粪便污染等形式危害文物,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研究结果为厘清遗产地动物种群特征、活动节律以及动物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NO.02

工作简报





标题:南宋“刻花填彩攒犀纹”漆器残片的微损检测及髹漆工艺研究

作者:郝锌颖,张云帆,王鑫,童彤

摘要:漆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文保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为了探索微损分析技术在多层漆器分析中的适用性,本工作以浙江省温州市出土的南宋“刻花填彩攒犀纹”漆器残片为研究对象,通过超景深显微镜,正置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显微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热裂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等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以揭示多层漆器复杂基质材料/组成、结构及髹漆工艺的微损剖析流程,并总结归纳漆器中常用材料的判断方法,以期为漆器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故宫博物院藏“铜镀金嵌石花觚”的修复研究

作者:孙鸥

摘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铜镀金嵌石五供仅有一套,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但其中的一对花觚伤况严重,缺失大量嵌件。修复前,采用X射线CT扫描仪、激光拉曼、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花觚结构、嵌件材质和粘接材料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表明,花觚以清宫失传“粘蜡胶”为粘接材料,使用的绿色嵌件为绿松石,靛蓝色嵌件是以钴为着色剂、铅为助熔剂的钾钙玻璃。修复时,结合检测结果选用了传统“粘蜡胶”的现代替代品、绿松石和无铅钴蓝玻璃作为修复材料。同时以“精细分区”“先集中-再慢雕”的方式,准确快捷、有序地完成了700余件嵌件的复原补配。本工作可为大型镶嵌类文物修复提供典型案例。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湖南七星墩遗址中红烧土建筑材料的科学分析

作者:王庆宇,吴又进,毛龙江,王良智,单思伟,张云逸

摘要: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先民将制陶技术运用于房屋建筑中,发展了一系列强度与耐水性能显著提升的烧土建筑材料,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发展脉络清晰,广泛利用红烧土材料。采用XRD法、XRF法、磁化率法和色度法从物相组成、元素成分、磁化率、色度等方面对湖南七星墩遗址出土的不同文化时期的烧土样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件红烧土样品应均为就地取土,并在泥料中加入了稻壳和稻草等植物残骸作为羼和料,经人工烘烤而成的建筑材料,等效烧成温度区间为550~700℃。研究结果可丰富史前建筑史的研究,磁化率测温法为未烧制黏土考古材料的烧成温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可尝试应用于早期陶器(尤其低温陶器)的烧成温度研究。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南京包山式城墙典型病害及整体坍塌预警分析

作者:程浩然,敬登虎

摘要:南京城墙作为现存的世界第一城垣,对其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尤为重要。包山式城墙为南京城墙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其与土体相连,受力特点不同于常规的自承重城墙。本研究整理了包山式城墙的6种典型病害,并提出了包山式城墙的数值建模方法,将其简化为城墙-粘结界面-土体的模型。利用ABAQUS软件,结合工程实例模拟土坡强度折减后包山式城墙的鼓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体的强度下降,包山式城墙的位移不断增大形成鼓胀现象,最终发生倾覆坍塌,可通过墙体底部拉应力-顶点位移曲线中的明显拐点确立监测变形预警值;在此基础上,讨论土坡高度对整体坍塌的影响,并给出放坡角度的合理取值;城墙底部的积水浸泡会导致底部强度折减进而发生相对错动,可通过底部墙体达到极限抗拉强度时的最大相对位移确立监测变形预警值。最后,提出了包山式城墙的修缮保护建议。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标题:馆藏砖石质文物有害盐中多种无机及有机酸阴离子的定量分析

作者:王倩倩,铁付德,丁莉,吴娜,雷磊,晏德付,陈星灿

摘要:博物馆环境空气中无机或有机酸性污染气体会腐蚀馆藏砖石质文物并使其表面出现有害盐。常见的有害盐种类复杂,可能同时含有无机和有机酸阴离子。为进一步认识文物盐害和分析盐害产生的原因,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色谱的有害盐中无机和有机酸阴离子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可同时测定馆藏砖石质文物上有害盐中氟离子、氯离子、溴离子、硝酸根、亚硝酸根、磷酸根、硫酸根、甲酸根、乙酸根、丙酸根、丁酸根、戊酸根等十二种阴离子。采用2~30 mmol/L KOH淋洗液梯度洗脱,能够在35 min的检测时间下实现该十二种阴离子的快速分离与准确检测。所有阴离子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95,检出限为0.001~0.022 μg/mL,定量限为0.004~0.073 μg/mL;加标回收率为81.8%~107.0%。该方法采用超纯水作为溶剂,样品处理简单,易于操作;具有成本低廉、检测时间短和准确性高的特点;可定量计算有害盐中多种无机及有机酸阴离子的质量分数。将该方法应用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汉并天下”瓦当和仿制玉炉表面有害盐中的无机及有机酸阴离子的分析,可为分析盐害发生的原因,阻止、延缓及预测盐害的发生提供依据。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NO.03

论 坛





标题: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蒲红树,王秀峰

摘要:文物是物化的文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针对文物的研究要尽可能地采用无损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前沿领域。参考近年来国内外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文物风化程度评估、文物内部探伤、水下文物探测和文物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案例,对各项技术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并对可行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超声波技术具有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这项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全文


期刊简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是由上海博物馆主办的学术期刊,主管单位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以社会效益为主,充分体现文博科技的专业特色,主要报道文物科技领域中的研究、应用成果。

○Scopus收录期刊

○AATA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投稿系统:http://www.wwbhkgkx.net

官方邮箱:wwbhykgkx@163.com

电话:021)54362886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1118号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

邮编:200231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相关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