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11-29 21:50 |
查看: 547 | 发布者: IICC |
摘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3年第1期出版了。本期共刊载研究报告12篇,工作简报2篇,论坛、知识介绍、科技信息各1篇。内容涵盖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新材料研究、历史文化遗址的病害分析与保护方法、革命文物的科技研究等。《基于明胶微球的新型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的可行性分析与预实验研究》一文针对有机高分子材料与彩绘类文物兼容性差且耐候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3年第1期出版了。本期共刊载研究报告12篇,工作简报2篇,论坛、知识介绍、科技信息各1篇。内容涵盖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新材料研究、历史文化遗址的病害分析与保护方法、革命文物的科技研究等。
《基于明胶微球的新型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的可行性分析与预实验研究》一文针对有机高分子材料与彩绘类文物兼容性差且耐候性不足,研制了新的保护材料,通过实验分析,初步证明了明胶微球符合文物保护材料的基本标准,为解决文物保护工程领域的棘手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法。
位于成都市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的金沙遗址对古蜀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土遗址赋存环境的改变,其土体表面存在不少病害。《金沙土遗址盐害分布与演化特征》一文收集整理了近十年来的病害调查资料,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盐害的演化特征。
《川陕省苏维埃铜元金属成分及相关问题分析》一文从红军入川建立起川陕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苏区铜元的成分分析入手,指出了川陕苏维埃政府革新了前清至军阀时期川陕地区混乱的币制,在造币生产过程中原料筛选标准逐渐明确并日趋严谨。这一研究也为中国共产党财政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基于明胶微球的新型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的可行性分析与预实验研究
28丨曲瑾,蒋璐蔓,刘珂,明文秀,苗闻文,陈俊橙,肖嶙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十五面铜鼓合金成分及显微组织分析
111丨王子尧,王娜,雷勇,谷岸,张国庆,李一全,束家平
反映博物馆展柜瞬态环境温度变化的三维CFD建模与分析
127丨善忠伟,崔强,殷耀鹏,张文元,水碧纹,殷志媛,于宗仁
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在石窟寺保护利用中的运用——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138丨王龙珍,孙志军,杨静,那刚,胡海旭,庄生文,沈海博
人工智能平台Art-Risk 3.0 在古建筑预防性保护中的应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202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基于明胶微球的新型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的可行性分析与预实验研究
摘要:彩绘类文物的彩绘研究和提取保护是考古工作的重点。但彩绘类文物因其自身的脆弱性而难以保存,需要进行一定的修复加固保护。现有加固保护材料由于大多与文物本体材质存在差异,致使加固保护长时间后,会与本体形成开裂,甚至剥离,宏观表现为“保护性破坏”。本研究着眼于使用彩绘类文物中传统的胶结材料,即动物明胶,但因明胶特有的溶胶-凝胶性,难以直接在文物上使用。因此,本研究首次提出将明胶微米化、纳米化,以“先渗透,再交联”的方式,有效回避明胶的溶胶-凝胶性,实现原材料保护修复。实验使用条件温和的乳化交联法,制备出尺寸为2~4μm的明胶微球,使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并在模拟彩绘样块上进行透气性以及大红染色观察渗透性等的实验,初步证明作为加固剂的明胶微球新材料基本符合文物保护材料的标准要求。在今后更多的实验测试下,明胶微球有望投入使用。
摘要:金沙土遗址表面存在泛盐、粉化、空鼓等盐害。对这些盐害的分布特征与演化过程的研究是科学保护金沙土遗址的第一步,也是进一步探讨盐害致病机理的前提条件。本工作收集整理了2010-2020年金沙土遗址病害调查资料,通过现场调查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盐害的类型、分布特征与演化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离子色谱和扫描电镜等测定了不同高度土样的成分、盐分含量以及微观结构。结果显示金沙土遗址主要的盐害类型为表面泛盐、粉化、空鼓、片状剥蚀和掏蚀;主要分布区域是西北向走廊和古河道附近,机挖坑侧壁最为严重;在探方侧壁上盐害由上到下依次由表面泛盐过渡到单独粉化,再到空鼓和片状剥蚀,最底层为掏蚀。金沙土遗址盐害的发育过程可以概化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发育的盐害类型不同,依次为表面泛盐、粉化、片状剥蚀和掏蚀。越到后期,各类盐害分布范围越大,发展速度越快,对土遗址破坏性越大。离子浓度沿高度的分布与毛细上升作用有关,也与病害的劣化程度和发育进程有关。硫酸钙类是导致土遗址泛盐、粉化和脱落的主要盐分之一。
摘要:川陕省苏维埃铜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革命文物,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与川陕苏区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本工作通过能量色散型X射线能谱(EDS)技术对二种面值、三个种类、九个版类的川陕省苏维埃铜元成分进行了研究,结合川陕省苏维埃铜元产地的历史变迁及版类的生产顺序,发现川陕省苏维埃铜元的含铜量整体上远高于晚清、民国典型黄铜元的铜含量,而稍低于典型红铜元的铜含量。随着生产时期向后推移,川陕省苏维埃铜元的含铜量逐渐增加并达到95%左右,而锌、铅、锡的含量则呈现出较明显的降低趋势。分析表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早期生产的大二百文铜元,中后期生产的部分无齿类小二百文铜元和繁体联五百文铜元极可能是采用红铜元、杂铜混合重铸的方式制造,而鼎盛时期生产的有齿类小二百文铜元和简体联五百文铜元则是合格的红铜元。这一动态变化趋势说明,苏维埃造币机构在铜元生产过程中,其原材料筛选标准逐渐明确并日趋严格,反映了苏维埃政府在铜资源管理与使用上逐渐趋于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