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22年第5期
第五期
试论“文化遗产学”的学科理论建设问题
王刃馀
内容提要: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学科资格”及其建设是近十年来相关领域学者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与国家社会的文化资源管理功能直接相关,也与其作为科研行为进行管理的特殊性相关。“文化遗产”是否成“学”,首先要看是否有独立的研究视角与相应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基础。“文化遗产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技术“内化”关系,对遗产的界定往往源于其他基础学科的研究与判断,“文化遗产学”将全部遗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遗产研究的核心内容应当是遗产价值的形成过程。遗产理论、遗产保护、遗产资源管理这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涵盖我国未来建设“文化遗产学”的基本内容。
浅析“特修斯之船”悖论视角下的文物
龚钰轩 黄永冲 乔成全 闻 豪
内容提要:“特修斯之船”悖论及其延伸是经典的哲学问题也是古老的思想实验,这一悖论及其延伸也可以用于探讨对文物价值的认知。文物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而非实用功能,对文物开展保护和修复,虽然看似如“特修斯之船”一般是对破损部件的替换,但在实际操作中,需严格遵循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理念和原则。文物的修复要在充分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保护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真实、完整地呈现和传承文物的信息与价值。
从遗产到资源: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乡村角色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王月月 段 勇
内容提要: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动静结合的历史记忆者,其历时性、载体性、传承性体现了遗产角色。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类别,各方主体在助其由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进程中存在传承地文化生态衰微、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供需矛盾、缺乏优势品牌等问题。基于遗产保存与资源利用的视角,保护主体应着力保护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传统村落生态、助力后继人才的培育,传承主体应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基础上适度创新,利用主体在尊重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与生产,共同助力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形成持久的内生性造血机制。
江苏新沂花厅遗址2005—2010年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新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05、2009和2010年,南京博物院对花厅遗址进行了第五至七次考古发掘,揭露了一批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房址、灰坑和壕沟,墓葬年代大致为大汶口文化中期至晚期早段。花厅遗址第五至七次的发掘为探索花厅遗址居住形态、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积累了素材,也为了解大汶口文化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科学的资料。
江苏常州天宁区寺墩遗址2019年度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寺墩遗址在20世纪70—90年代屡有重要发现,尤以寺墩三号墓闻名学界。2019年3月,寺墩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南京博物院联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墩东贵族墓葬区西北部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对于墩东贵族墓葬区的结构布局和分期年代等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江苏常州新北区象墩遗址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常州博物馆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象墩遗址是常州地区近年新发现的一处以良渚文化为主体内涵的古遗址,是太湖北部以寺墩遗址为中心的“寺墩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2021年,南京博物院主持对该遗址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在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土台及周围清理出环壕、大型建筑台基、连排房址、道路、排水沟及相关附属设施,表明象墩并非一般居址类遗址,似为举行重要礼仪祭祀活动的场所。与此同时,还清理出一批西周时期遗存。
南京博物院
内容提要:2011—2016年,南京博物院先后两次对兴化蒋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完整揭露良渚文化墓地一处,共清理墓葬284座。其中10座墓葬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为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在墓地南部。这批高等级墓葬所出玉琮、璧与以寺墩遗址为代表的太湖北部良渚文化贵族大墓所出形制相同,年代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晚期。蒋庄遗址良渚文化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江淮东部地区良渚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丧葬习俗、精神信仰,及其与良渚文化核心区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均具有重要价值。
李默然
内容提要:良渚文化玉琮独特的造型蕴含了萨满式的宇宙知识,它是一种仪式中的“通道”,承载着一段通往不同界域的转变之旅。玉琮上面雕刻的兽面等主体纹饰是良渚人在玉器上反复刻画的人、兽、鸟的结合与转化,这种转变状态恰如蝉之蜕变,被以弦纹的形式标识出来。
徐团辉
内容提要:结合城内遗存和城墙年代可知,曲阜鲁城作为都城应始于两周之际,鲁国可能至少存在两次迁都。鲁城的城郭形态从春秋早期、中期的“宫区+郭城”演变为战国时期的“宫城+郭城”。全城以南北向9号道路为中轴线,但整个城市尚未形成严格规范的对称格局。鲁城布局形态与《考工记·匠人营国》存在很多相同之处,后者可能以鲁国故城为主要素材、再经理想化加工后编写而成。
杨习良 张礼艳
内容提要:淮河流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陶鬲的发展演变分为四期六段,从地域分布上可分为三个地区,分别为淮河干流区、苏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淮式鬲是西周中期在周式鬲基础上形成的,莒式鬲是春秋早期在淮式鬲基础上形成的。淮河流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陶鬲的动态分布与周文化、淮夷文化、莒文化及楚文化等在淮河流域的势力消长变化有关。
刘 智 张文存
内容提要:山东莒南县中刘山一座墓葬出土了一批以春秋早期青铜器为主的实物资料,从青铜器、陶器特征与组合等因素综合分析此墓应为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这批青铜器有鼎、鬲、簋、鈚、盘、匜、匕、削等,其中鼎鬲搭配、鼓肩高弧裆高实足鬲、鼎式匜及夸张的窃曲纹、云纹均为东土青铜器风格。中刘山春秋墓葬既具有地域特点,又与周文化融合并吸收了周边文化因素,它的发现、解读对深化莒文化研究,探索鲁东南、苏北地区春秋时期的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汪 彬 尹 凯
内容提要:“新博物馆学”是20世纪下半叶博物馆世界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但国内学界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却长期存在着混淆、误解和偏差。“新博物馆学”在法语世界和英语世界拥有两种不同的内涵,有着各自独立的理念主张和演变脉络:在法语世界,“新博物馆学”一词在1980年由安德烈·德瓦雷提出,并随着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发展而在国际博物馆界流行起来;英语世界中的“新博物馆学”则因1989年彼得·弗格主编的《新博物馆学》一书而得名,在之后广泛使用的过程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虽然这两个概念因其“新”的诉求而共享一些共识性主张,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差别,对它们进行清晰的区分与说明对于当代博物馆学研究来说极为必要。
周婧景
内容提要:博物馆需关注两方面问题:依托博物馆物的信息传播、观众基于信息传播的实际获益。后者长期被忽视但重要性却与日俱增,因此阐释学这一旨在提升信息传播中观众获益的新议题被引入博物馆领域。由于阐释学的要义是鼓励人们在更好地理解的基础上创建个人意义,所以其将成为影响我国博物馆由藏品导向向公共服务导向转型的核心议题。目前北美博物馆界已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践行。阐释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哲学诠释学和建构主义教育学。我国在引入阐释学以推动博物馆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理念、技术与制度三大困境,据此提出包含主题性、舒适性、组织性、相关性、趣味性、评估性六大要素的博物馆阐释模型,进而设计阐释规划的内容框架,以期从理论和方法上探寻中国博物馆当代转型的破解之道。
李 磊
内容提要:设计展策展富含设计教育的力量、社会变革的力量和启迪公众的力量,也具有多元性、应用性和启示性的价值。在危机视角下,设计展策展从实践层面的视点看,展览关注的命题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试图呈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理论层面的观点看,展览启迪公众培养设计思维、建立思辨意识,以应对全球性的危机与挑战。视点与观点的价值相辅相成,使得设计展策展本身成为一种“危机设计”,让公众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旨在让“公众觉醒”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由此,在危机视角下的博物馆设计展策展,视点即观点,体现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与意义。
张 琰 郑 霞
内容提要:沉浸感是衡量博物馆体验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国内博物馆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忽视了以immersion概念为核心的沉浸感理论探讨。沉浸式展示帮助观众产生沉浸感,然而,对其不清晰的认识导致当下部分展览过度依赖数字技术。为解决以上问题,应明确沉浸感的概念和沉浸式展示的实质,深入分析作为观众的“人”和达成沉浸式展示的“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身体”是产生沉浸感的核心媒介。沉浸式展示的意义也由此被揭示,它并非技术的附庸,而旨在以情境激活观众的直观感知,重塑他们参观时的认知过程和知识获取模式。此外,考虑到多感官、叙事和交互在促进观众感官、心理和行为的沉浸体验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博物馆在设计沉浸式展示时应重点关注这三个要素。
冯 楠 周辰雨
内容提要: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而新冠疫情使得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大大受限。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教育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案,是博物馆界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博物馆教育职能恢复与重塑的方法:在理论层面,博物馆应明晰教育职能的定位,深化博物馆教育的理论研究,通过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馆校双方教育人员知识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实践层面,博物馆应拓展教育空间,开启打破时空限制的展览与教育活动。此外,博物馆应将教育职能置于更为宽泛的视域下,拓展博物馆在承担社会公共责任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重塑自我,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刘 燕
内容提要:面对现实和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主张用“复杂思维范式”来革新观念、迎接挑战。复杂思维范式的两重逻辑、全息原则和回归原则,与博物馆教育属性及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适切性。博物馆作为社会巨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同样具有整体性、非线性、开放性、有序性的复杂特征。在复杂思维范式视域下,博物馆教育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增强社会粘合度;坚持开放性,注重跨文化诠释策略和跨界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主体研究。博物馆统筹推进以上三方面深度融合,才能聚力多元主体,提升教育质量,引领公众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中驾驭变化、拥抱未来。
唐郦薇
内容提要: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地域、全产业、全过程、全社会、全时空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主流,博物馆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应将自身置于全域旅游视野下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以开放姿态主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南京市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博物馆之城”,场馆设施扩容提升、产品供给日益丰富、馆际合作初具规模,但仍旧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合作整合缺力度、产品缺乏新意、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南京各地区可在全域旅游视野下,通过全地域整合、全领域融合、全时间服务、全民共享、全媒体宣传、全方位打造、全社会参与等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
冯向伟
内容提要:文物修复档案在博物馆文物修复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威尼斯宪章》发布后,对文物修复过程进行全面记录渐成国际准则。我国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逐渐确立了文物修复档案的记录机制,并在管理与利用上作了数字化探索。博物馆在落实法规、政策的步调上并不一致,管理中依然存在机制不系统、档案内容不完整甚至失真、记录不规范、收集不及时、保管失当、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对此,在继续加强立法与监督、提高博物馆制度建设与管理积极性的同时,博物馆还应主动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系统管理机制,扩大修复档案记录机制的文物覆盖面,从而促进我国博物馆文物修复档案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编辑: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