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目录
白玉冬
内容提要
汉籍记录的黄头回纥居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缘至阿尔金山脉北麓一带。10~11世纪,在喀喇汗王朝东进的大潮流下,客观条件不支持河西地区的回鹘人反其道而行之,退守沙州西南进而发展成黄头回纥。和田出土鲁尼文木牍文记录10世纪时期佛教徒撒里在塔里木盆地北缘一带活动,米兰出土Or.8212/76鲁尼文文书记录米兰一带有撒里,此撒里即11世纪后期的黄头回纥。
武晶 刘琴
内容提要
两汉时期西域的屯田发展与中央政府经营战略密切相关。屯田区随西域统一进程而发展壮大,由零星的点逐渐分列于战略前线以及交通要塞,形成沿丝绸之路南北两道分布的格局。为满足屯戍需要,屯田区的城市建设随之兴盛,其与中原城市营建思想密切关联,展示了西域与中原在城市建置上的统一与传承。两汉经略西域下的屯田建设传播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西域的社会进步,推动西域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快了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历史进程。
杨铭
内容提要
对于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中出现的rkya一词,学界对其含义的讨论尚未达成一致。除了基本的释义“户籍”,并用作征收税赋和贡物的对象或单位之外,rkya确实还包含有其他多层含义。笔者检索并比对了相关的古藏文写本、石窟题记以及汉文文书,认为古藏文文书中的rkya一词,作为一种户籍制度单称可译作“籍”,被编入者可称为“编户”。吐蕃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就是让入籍者向官府、军队或寺庙、僧团提供赋税和劳役,从后一层面讲,此词还兼具“供养”或“供养户”之义。
何星亮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人随地归”条款订立过程及其原因,分析沙俄代表在议定该条款时的主要策略,探讨新界西边的边民愿意臣属清王朝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樊明方
内容提要
《使俄公函》(宣统二年、三年)是1910年至1911年间中国驻俄使馆写给清政府外务部的公函,共5万字左右。原件藏中国外交部,其中包含关于修订中俄《伊犁条约》商务条款、俄国侵略唐努乌梁海、十三世达赖喇嘛等问题的史料。
特邀栏目主持 刘安志
刘安志
内容提要
本文参据笔者此前有关唐代解文研究的成果,对《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一书所收《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九月某折冲府申西州都督府解》进行了粗浅考释,进一步确认其为唐开元二十一年九月西州某折冲府申上西州都督府仓曹的解文,并据以复原了唐代折冲府申州解的“解式”。这是迄今所知吐鲁番出土的第二件唐代折冲府申州解文,对深入认识理解唐代折冲府与地方州府之关系极具意义,价值至为珍贵。
黄楼
内容提要
唐代府兵出征,私人资装需自备驮马,一火十人,共备马六匹,是为“六驮”之制。吐鲁番文书中除了“六驮”外,还多次提及“十驮”一词。“十驮”之制不见文献记载,前辈学者有的认为“十驮”“六驮”性质略同,只是数量上有所增减,有的则认为二者性质不同,“十驮”指一火十人共备马一匹,驮运病患的医疗马,还有的则认为“十驮”指能承载起重量为“十驮”的驮马,与多少人共备无关。本文在前人基础上,从府兵和兵募两种情况考察了西州地区“十驮”在交纳和征行中的某些特点,得出一些新的认识。简言之,“十驮”是唐代西域地区,因传送马驴不足,由征行士兵向官府提供驮运马匹的驮马制度。“十驮”略相当于“助军”驮马,其标准为十人纳马一匹,故称之为“十驮”。“十驮”具有明显的官有马匹性质,而“六驮”则始终属于府兵所有的私马,二者长期并行,共同完成各项物资的驮运任务。
李兆宇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考证吐鲁番阿斯塔那二九号墓所出《唐果毅高运达等请过所(?)残文书》,初步理清了该文书几种笔迹的先后书写顺序,大致阐明了其与同墓所出《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之间的关联,指出该文书有可能是康纥槎与笃潘等人分离前向官府申请过所文书原件的残片,这对深入认识唐代过所及相关公文行政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田 可
内容提要
本文对吐鲁番洋海1号墓阚氏高昌永康历日重新作了讨论,从二十四节气的角度补充了该历日的信息,并以此初步复原出永康历日的日干支、建除及二十四节气。阚氏高昌时代的历法与中原历有所差别,如闰月时间存在不同等。高昌国有其独立的历法,此点已为前辈学者所揭示,本文可视为对此观点的补充。
林悟殊
内容提要
“末摩尼”是学术圈子所熟知的一个名词,其音译自夷语,作为教祖摩尼的敬称。然检视汉文献,“末摩尼”之称,仅见外典,未见内典,其间缘由,则未见学者多所措意。笔者拟就“末摩尼”这一称谓,从其产生、流行,到被贬损诋毁,直至教会不得不弃用,另立“摩尼光佛”圣号代替之,作一初步考察,窥探、剖析其背后原因。通过这一称号兴废更替的过程,见证摩尼教在华的历史命运。最后,就福州浦西福寿宫所祀“明教文佛”被“定谳”为“摩尼光佛”一事,从思维逻辑的角度提出若干质疑,祈能得赐明教以解惑。
王杨
内容提要
阿波罗型钱币是塞琉古王朝的主要钱币类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马其顿阿吉德王朝钱币。因为在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三世发行的钱币上,阿波罗神开始与王权政治联系起来。从塞琉古一世到安条克一世,塞琉古王朝经历了宙斯崇拜向阿波罗崇拜的转变。塞琉古家族杜撰了塞琉古一世与阿波罗父子关系的神话。安条克一世时期,塞琉古王朝的四德拉克马钱币上出现了两种阿波罗形象:坐在肚脐石上的阿波罗弓箭手以及站在祭祀三脚架旁的阿波罗弓箭手。塞琉古王朝的阿波罗型钱币还进一步影响了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印度—希腊人、印度—斯基泰人以及帕提亚人王国的类似钱币类型。包括阿波罗型钱币在内的希腊化王国钱币,反映的是希腊—马其顿人在异族地区建立希腊化王国的宣传手段。阿波罗型钱币的起源与发展,是希腊化王权政治的缩影。
吴爽
内容提要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通用语。汉语、汉文在西域的使用与传播,是西域各族人民认同、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
任平山
内容提要
龟兹壁画中有一类方形佛传,在佛陀座前绘制王者及持弓人物。图像主题可比定为《贤愚经》《撰集百缘经》中世尊变化为转轮王,降服金地国王之事。相关壁画以异时同图的形式呈现了藏臣宝取呈弓箭、金地王臣服,以及转轮王恢复真身为佛陀及众弟子教化说法等场景。
张铁山
内容提要
回鹘文契约是研究回鹘社会、经济、历史的第一手资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回鹘文契约在吐鲁番、敦煌等地的出土,世界各国学者虽经百年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以著作为主,介绍各国学者对回鹘文契约的研究成果,然后介绍和分析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回鹘文契约研究寻找解决方法。
任萌 马健 习通源 王建新 李文瑛 田宜亮 艾合买提 蒋晓亮
内容提要
新疆巴里坤海子沿遗址是东天山地区山间盆地河湖沿岸史前聚落的典型代表。遗址中心是一座青铜时代晚期的大型套间房址,房址至少历经了三次建造—使用—废弃的过程。在前两个时期,房屋墙体高大,由土石木混筑,房屋内由十余个结构各异、功能不同的房间或空间组成,储粮罐、动物骨骼等遗存的发现揭示了聚落人群定居和农牧兼营的生活方式。在第三个使用时期,房址不再修筑墙体,而可能在修整过的人工平台表面搭建轻结构帐篷式建筑。房址建筑结构、遗存特征均与东天山同时期兰州湾子、石人子沟遗址一致,巴里坤海子沿遗址为探索该地区早期聚落形态、生业方式及其演进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喀什文物局
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近年来在汗诺依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通过踏查、航拍、勘探和发掘,初步认识到该遗址自青铜时代起断续使用,到唐宋成为拥有东西两座城邑的大型聚落遗址,废弃于宋元。西城附近分布有窑址、道路、手工作坊或街市等多种类型的建筑遗迹,多出釉陶和玻璃,或为唐疏勒州治所在。遗址的发掘为唐代疏勒镇及其东部“汉城”或州府治所的研究、为绿洲聚落与城邑时空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刘长星
吴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