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扎布让的黄昏:1630年古格王朝的危机及其灭亡
01
—
《扎布让的黄昏:1630年古格王朝的危机及其灭亡》
古格王朝(10—17世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吐蕃王室后裔在西藏阿里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1630年古格在内忧外患下覆灭,后来整个王朝随着王城扎布让的荒废而被世人遗忘。坊间传闻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西藏文化的古格“一夜消失”了。
作者简介
黄博,重庆长寿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学和宋史。著有《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宋风成韵: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等。
编辑推荐
古格亡国,是一场古格末代国王的个人悲剧?是因爱生恨,古格与拉达克联姻失败引来破国之乱?是背弃传统,古格国王发起灭佛运动反遭灭国之祸?……不,这些都不是真相。那么,神秘的古格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消失的呢?
名家推荐
学术无所谓“轻重”。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专家”也像“阅读大众”一样,喜欢看好看的文字。黄博的书就是证据。《扎布让的黄昏》,何尝不是学术上的朝阳?
——王东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深描丛书主编)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
目录
古格王朝主要人物关系表
古格亡国前后西藏大事纪年
绪论 古格的灭亡
第一章 古格的天下
古格
普兰
毕底、库奴、拉胡尔
桑噶尔与拉达克
古格立国的地理基础及其危机
拉达克是蓄谋已久吗?
古格国王为什么会放弃抵抗?
拉达克的转型及其军事扩张
古格亡国前与主巴派的紧张关系
古格亡国前西藏社会政教关系的恶化
第三章 古格的内乱
王朝末世的替罪羊
古格王室与格鲁派的交情
古格灭佛的真相
天主教在古格的幻象
喇嘛王弟与古格的拉尊传承
本书后记
在我国西南边疆,西藏阿里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历时六百多年的古格王朝。在中原王朝的时间坐标中,它历经了宋、元、明三代,至明末因突然亡国而消逝于浩如烟海的西藏史籍之中。如今世人仍能在阿里各地发现众多废弃的古格城堡遗迹,在荒无人烟的崖穴中凝视着古格人留下的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发怀古之思。
古格的灭亡,一向以神秘著称。然而世界上没有真正神秘的东西,如果有,只是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罢了。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古格的存在和消失几乎不为人知。老实说,我在宋、元、明三代卷帙浩繁的汉文史料中,很难看到古格的身影:宋人其实不知道古格在10世纪的兴起,明人也不知道古格在17世纪30年代突然亡国的奇幻故事。此后几百年,古格的故事,从世人的记忆中几乎彻底消失。哪怕是在古格故地,后世的阿里人,也主要是在学者们的刺激下,才重新找回了这段失落的历史。
古格是吐蕃王朝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它的结局也意味着世俗君主体制在西藏已成明日黄花。古格的灭亡并不只是一个王朝的末路,更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古格的神秘,大概正缘于它与此后300年西藏社会在时代上的疏离感。过去的辉煌在不被理解中为世人所遗忘。此后的西藏史籍中,寺院掩蔽了城堡,活佛替换下君王。直到近代,当人们重新发现耸立在扎布让荒原的山崖上那宏伟的古格王城遗址时,甚至一度找不到它的主人是谁。我也曾经在古格王城的废墟上怅然行吟:“绝壁王城萧索新,神幽妙趣伴荒榛。托林法鼓超千载,谁识当年古格人!”
这时,比古格的突然消失更为魔幻的事情出现了。近代西方人发现在古格亡国前夕,竟然有一批天主教传教士在宗教狂热的激情驱使下,曾经来到过古格王城扎布让。在古格王国烟消云散之后,他们成为那段历史的唯一见证者。于是过去的一百年里,古格亡国的种种,都是出自当年那批传教士所提供的古格故事。可惜的是,尽管传教士们对古格亡国的描述绘声绘色,但那些内容,要么是充满宗教激情幻想的臆说,要么是事后添油加醋的道听途说,这才留下了许多让人无法理解的谜团。
眼见未必为实!因为我们看到的东西,只有在经过大脑加工之后,才会输出成被讲述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见到什么,其实取决于我们以往的经验。因此,传教士虽然看到了1630年前后古格上演的剧情,但却未必能够真正看懂。古格亡国的神秘感,很多时候就来自这样的隔膜和曲解。
不同于既往研究,本书的古格亡国故事不再迷信传教士们在四百年前留下的那些白纸黑字,而是从藏文史籍和西藏社会的真实历史情境中,重新钩沉古格亡国的真相。当然,我所认为的真相,可能也未必就比当年传教士们看到的更真实。有时我也担心,我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走得太远。不过,好在“深描”丛书的理念,就是要“在严格遵循真正的学术规范、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绝不排斥富有想象力的冒险和越界”,这给了我机会,也借给了我胆量。
事实上,本书的写作动手很早,算起来距今已有十五六年了。2008年秋天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机缘巧合之下,选择了以西藏阿里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古格的灭亡及其原因,是最早吸引我的一个话题。但囿于史料的欠缺和解读史料能力的不足,这部分内容一直是笔糊涂账,我也不敢过多涉足,只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最后一章简单地写了一节。博论的重点,都放到讨论古格早期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特点上了。
2011年夏,我写完博论并完成答辩留校之后,便以博论为基础,成功申请到了2012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21年3月,在博论和国社科结项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我的第一部关于古格的学术专著《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该书出版后,获得了一些对神秘古格感兴趣的读者的关注,不过比
起探索古格是如何崛起的,大部分读者更想知道古格是如何突然灭亡的。可惜,这个问题无论是申请课题,还是发表论文,都因过于天马行空而前景暗淡。一名历史爱好者纯粹的好奇心已经无法驱使我抛下应该做的“活路”,去恣意徜徉于那些不够学术的乐趣中了。
这时王东杰老师正好打算组织编写一套介于论文和专著之间,以叙事为主、兼以分析史实背后意义的“轻学术”风格的丛书。于是,我又重新拾起这一被我束之高阁多年的话题。2021年的春夏之交,我构想这本书,一方面秉承以小见大的原则,另一方面暂时放下过于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的写法。在讲述和揭示古格衰落、灭亡的过程中,一边犹如写游记一样在键盘上看看远方的风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古格、普兰、毕底、库奴、桑噶尔和拉达克,至今仍然以其风光之美和交通之难而成为既小众又热门的旅游热地;一边尝试透过对古格灭亡这一小故事细致深密的开采,思考17世纪前后西藏乃至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转折与转型。
有意思的是,在写完了本书之后,我竟然被这种非典型论文的写作方式所吸引,一度投入到宋史通俗读物的写作中去了。在等待本书出版的过程中,我又写完并出版了两本书:《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和《宋风成韵: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放开手脚地任性了一把。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本书恰好是我在学术与通俗之间的中间态。我想,本书应该比作为博论和国社科结项成果的《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要好读,但肯定会比《如朕亲临》和《宋风成韵》要难读。
书稿完成于2021年夏天,现在终于等来了充满惊喜的时刻。承蒙巴蜀书社的大力支持,从编校到出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书现在能够与读者见面,实在是离不开巴蜀书社各位老师的辛苦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感谢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关照和帮助过我的所有师友。
黄博
2024年3月于成都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