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
“申遗”十周年① | 驼铃悠悠 “凿空”西域
千年丝路、驼铃悠悠。2007年,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前2世纪
张骞出使西域
标志着中国开始了解世界
世界开始发现中国
19世纪末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第一次将这条庞大的交通网络冠名为
“丝绸之路”

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墓
张骞墓前石兽
回溯“丝绸之路”的由来,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起,就带着祈盼与希冀。
两千余年前,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自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交往的大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职郎官。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有识之士出使西域,满怀抱负的张骞毅然应招奉命出使,历经13载、行程万余里,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详记了西域山川地理、风俗民情,开辟了东西之间的交通路线。他的这次西行,被史书称为“凿空”。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东西使者、商贩胡客往来日趋频繁。在交流中,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传播至西方,又从西方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香料、玻璃器等物种、物品;在文化和技术交流中,西域乐舞、服饰、宗教传入中原,中原打井、造纸、印刷术、冶铁技术等传至西方……从此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贸易活动络绎不绝,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各族民众的生活所需。
张骞不止是建立起一条陆路交通,也标志着从北部沙漠到西南山区,从天山南北到葱岭内外,横穿亚洲万余里、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形成,中国也从此走向世界。汉王朝还设立西域都护府统一管辖西域,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此后,草原丝绸之路、海洋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
两次出使西域,历经近20年的时间,张骞以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域和中亚地区最早、最详细的书面资料。自此他也因与这一重大世界性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而被后人铭记。
时至今日,这位丝绸之路开拓者的精神依然不断被以各种形式诠释、丰富和升华,由此张骞墓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重点事件一览
2006年5月25日,张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张骞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1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首批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制定并通过了汉中市获得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汉中市张骞墓保护条例》;2022年2月16日,张骞墓景区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下篇提示
* 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物陕西”微信公众号 *
· 文 物 陕 西 ·
采 编 | 段 杨
审 核 | 屹 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