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考古人物|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
这一系列围绕“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都是中国考古学界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是一场学术争论,也是关系到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的重大议题。


活跃于左翼运动的考古学家


戈登·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
图源:https://j-t-thomas.medium.com/childish-ideas-the-bizarre-fashion-and-revolutionary-politics-of-britains-most-eccentric-1756bff4c3e9)

左:《劳动月刊》,英国共产党刊物,于1921年6月-1981年3月出版。
图源:https://www.amazon.com/Labour-Monthly-Magazine-International-Labour/dp/B00IFKFSEU
右:达特(Rajani Palme Dutt),柴尔德在牛津就读期间的室友,二人关系要好。达特因拒绝英国政府在一战期间的强制征兵而被捕,柴尔德曾参与要求释放他和其他和平主义者的运动。
图源: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Palme Dutt(https://www.npg.org.uk/collections/search/use-this-image/?mkey=mw44903

约翰·斯托利(John Storey),澳大利亚政治家,与1920-1921年期间担任新南威尔士州州长,是澳大利亚工党的重要人物。
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Storey_(politician)

发表在《工人报》(TheWorker)上的漫画,讽刺柴尔德在《工党是如何执政的》一书中的观点,配文称“愚蠢的柴尔德”。这本书引起了很多争议和讨论,褒贬不一。图源:Champion,T.:Thefatal lure of politics: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Vere Gordon Childe.Clayton: Monash University Publishing, 2020.

“重返”考古界的天才


柴尔德在《欧洲文明的曙光》的最后一章中绘制的年表,展示欧洲史前各“文化”的年代关系。图源:V. 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Civilization, Paladin, 1973.

柴尔德在《欧洲文明的曙光》的最后一章中绘制的部分地图,展示新石器时代群体间复杂的空间关系。图源:V. 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Paladin, 1973.

左:古斯塔夫·科西纳(GustafKossinna,1858.09.28-1931.12.20),德国史前学家,首次提出“考古学文化”,认为“明确界定的考古学文化区域毫无疑问地与特定民族或部落的区域相对应。”图源: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staf_Kossinna)
右:奥斯卡·蒙特柳斯(Oscar Montelius, 1843.09.09-1921.12.04),瑞典考古学家,发展完善了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图源:Wiki(https://www.wikidata.org/wiki/Q312397)
1. 一种“文化”必须有一群的特征;
2. 共同伴出的这一群类型,最好是发现不止一处;
3. 我们必须对于这一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的知识



所有意义上的“革命者”

1.新石器革命(NeolithicRevolution);
2.城市革命(Urban Revolution);
3.工业革命(IndustrialRevolution)。

图中红色区域为“新月沃地”示意图,包括古埃及、黎凡特、腓尼基、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埃兰等地区。图源:Wik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ertile_Crescent#/media/File:Map_of_fertile_crescent.svg)

左:《最古老东方的新认识》(1969年印刷版本),图源:https://www.amazon.co.uk/Light-Most-Ancient-Norton-Library/dp/0393004694;
中:《人类创造了自身》(1956年印刷版本),图源:https://www.amazon.in/Man-Makes-Himself-Gordon-Childe/dp/0296347833;
右:《社会的进化》(1963年印刷版本),图源: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6442377-social-evolution

“城市革命”独立发生的六个区域位置图。图源: Smith,M.E.(2009): V.Gordon Childe and the UrbanRevoluti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a revolution in urban studies. Thetown planning review,3-29.
(1) 人口规模;第一批城市比以往的任何人类定居点的范围都更大,人口更稠密;
(2) 城市组成与功能:城市人口组成不同于村庄,所有城市必须容纳非农业人口,比如工匠、商人、官员、牧师等;
(3) 税收:农民能够将农业生产的盈余交给想象中的神或国王,从而产生有效资本;
(4) 纪念性公共建筑:具有纪念意义的公共建筑能区分城市和村庄,也象征社会剩余资源的集中;
(5) 统治阶层:祭祀、文职、军事领导人和官员吸收社会剩余资源的主要份额,形成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不从事体力劳动,在计划和组织方面为民众带来好处;
(6) 文字和数字:系统的、精确的字符出现,以记录、管理巨额收入;
(7) 科学:在文字发明以后,其他科学诞生、发展,比如算术、几何和天文学。历法和数学是最早的文明的共同特征;
(8) 艺术:在集中的社会剩余资源的支持下,全职雕塑家、画家或印章雕刻家出现,发展概念化、复杂化的艺术;
(9) 贸易:集中的社会盈余的一部分被用来购买本地没有的原材料,用于工业或偶像崇拜,从而产生远距离贸易;
(10)国家组织和社会关系:农民、手工业者、牧师和统治者组成社区,成员之间功能互相补充相互依存。占有大部分社会盈余的极少的统治阶级和大多数底层人民很可能存在冲突,仍需要神庙或墓祠等手段来维护,但新的国家组织对维护团结起到了补充作用。

伦敦马克思纪念图书馆和工人学校。1945年,柴尔德成为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总理事会的成员。图源:Champion, T.:Thefatal lure of politics: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Vere Gordon Childe.Clayton: Monash University Publishing, 2020.

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

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的“文明”定义
1. 国家级政治组织;
2. 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或宗教的中心的城市;
3. 文字;
4. 金属冶炼。
作为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家

《最古老东方的新认识》(New Light on the Most Ancient East)俄译本,1956年出版。图源:https://www.livelib.ru/book/1000746250-drevnejshij-vostok-v-svete-novyh-raskopok-gordon-chaj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