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4年第7期目录
《收藏家》2024年第07期
★
目 录
| 特别关注 |
《永乐大典》用纸暨剪裁馀纸考
李致忠
《永乐大典》引“周书”考
崔文潇
《永乐大典》征引《史记》来源考探
赵启蒙
从朱申《周礼句解》看《永乐大典》文献摘录原则
许 佳
《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本”别集辑编探赜
孙紫涵
博山制瓷窑址的分布及发展历程初探
魏元波
大同云冈石窟音乐场景分类考述
江凤彝泰山访古及金石鉴藏经历考略
田承军
孔府锡制餐具款识中的潮汕商号研究
张桂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贞观二年鎏金铜菩萨坐像为赝品说
刘 铁
摘 要
| 特别关注 |
《永乐大典》用纸暨剪裁馀纸考
李致忠
摘 要:本文对《永乐大典》原本的用纸及嘉靖重录正本、副本的用纸,分别进行了阐释。对《四库全书》开馆之后裁剪、赏赠余纸及发赴杭州织造化浆仿造金粟山藏经纸的经过,也做了必要的考证。
关键词:永乐大典 用纸
原本 重录本
工作单位:国家图书馆
《永乐大典》引“周书”考
崔文潇
摘 要:《永乐大典》的编纂中辑录近万种文献图书资料,使许多亡佚于世的文献得以保存。但《大典》引书方式非能一言以蔽,以现存残卷中引《周书》为例。《大典》引文中的“周书”出现形式有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与《尚书·周书》《逸周书》诸类。其引用方式,或直引原文,或转引关键内容,或间引必要内容。因此,围绕《大典》中与“周书”有关引文进行考察,有利于体会《大典》引录文献的具体方法,同时对各类“周书”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永乐大典 周书
引用方法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永乐大典》征引《史记》来源考探
赵启蒙
摘 要:今存《永乐大典》残卷所引《史记》有250条条目,其中全文引录仅存《燕召公世家》一篇,其底本来源很可能是蒙古中统段子成本。剩余249条节录条目中,有84条转引他书,多为前代汇编类典籍;其余165条的底本来源可能是南宋淮南路本与南宋耿秉重修本两个版本。梳理《大典》引《史记》条目,发现其文本特征有三:一是《大典》引文具备多种未引版本的异文特征;二是《大典》引文经过一定的补缺缀合;三是《大典》引文具有层累性的特点。这表明,《大典》编纂过程中存在着对引文的整体性编辑,且这种编辑往往在抄录前经过了较为完善的修补。这种编辑与修补工作是《大典》编纂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可见,梳理《大典》引书情况,能为还原《大典》编纂的历史场景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永乐大典 文本来源
史记 引文特征 编纂过程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从朱申《周礼句解》看《永乐大典》文献摘录原则
许 佳
摘 要:三礼馆《永乐大典》辑录稿的面貌与《大典》“三礼”残稿基本一致,其中摘录宋朱申《周礼句解》81条,贯穿辑录稿《周礼》部分。以明蔡扬金刻本《句解》通校辑录稿,可知《大典》文献摘录分为整段摘录、整句摘录与短语式摘录三种方式,并呈现出第一次摘录与内部二次摘录两个层次。《永乐大典》文献摘录的四项原则为:删节与《注》《疏》《释文》一致的内容;诸家经解中重复出现的内容仅保留最先引用者;以《大典》体例为重,各家解说之拆合服务于《大典》的编排布局;在摘录宋元经解时,倾向多有创见之作与阐发新意之处。本文利用辑录稿确定《大典》据以摘录的朱著底本并非出自“校正详增音训”系统,并指出辑录稿尚有可待挖掘的价值。
关键词:永乐大典 周礼句解
摘录原则 三礼馆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本”
别集辑编探赜
孙紫涵
摘 要:《四库全书》共收录了164种辑自《永乐大典》的别集佚书。这些别集的原文在《永乐大典》中被分散割裂,原书篇次大多不可考求。四库馆臣将佚文辑出,并按一定之体例编排成册,使其复现于世。这些辑本在内容和编排上皆有着不同于原书的特点。其中,在内容方面集中表现为“缺”与“杂”,这与《大典》所用别集底本的性质、《大典》复杂的史料来源以及馆臣“求全”的心态密切相关。作为一项集体工作的成果,这些别集辑本在编排上有着相对统一的体例,部分辑本又因其在内容、作者身份和底本等方面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别集 体例
“永乐大典本” 四库全书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博山制瓷窑址的分布及发展历程初探
魏元波
摘 要:博山陶瓷的生产历史至迟不晚于北宋时期。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当地先民创造了难以计数的陶瓷艺术精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也留下数量众多的窑址遗存。本文回顾博山陶瓷生产历史,介绍各时期代表性窑址,并对山头地区现存窑址进行实地调查,希望藉此为当地陶瓷业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并对现有资源进行活化利用,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博山陶瓷 历史
窑址分布
工作单位:
淄博市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
大同云冈石窟音乐场景分类考述
——兼及乐器图像的统计
刘 锐
摘 要:北魏平城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是北魏音乐文化的代表,其音乐场景根据佛教典籍分类为天宫、飞天、佛传故事、供养、自然声音、药叉和世俗七大场景,由吹奏乐、打击乐、弹拨乐、舞者、拍掌和指吹共同组成。过去几十年间,已有不少学者按照乐器类型对云冈石窟中的乐器图像进行了研究和统计,但统计结果相差甚大。本文结合《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全集》,在前辈们辨析与统计的成果基础上,通过佛教典籍中对于音乐场景的分类考查云冈石窟,并对乐器图像进行新的统计和分析。
关键词:云冈石窟 音乐场景
乐器图像 分类与统计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江凤彝泰山访古及金石鉴藏经历考略
田承军
摘 要:泰山自古在政治、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是文化积淀最为丰厚的地区之一。自宋代始,泰山及周边的金石古迹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清代阮元、黄易等人对泰山金石关注颇多,同一时期的重要人物还有江凤彝。他不仅是晋代著名的《孙夫人碑》的发现者,还广泛结交金石学者,深度参与了当时的金石鉴藏。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其基本没有关注。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其泰山访古和金石鉴藏经历进行梳理,并通过信札、题跋等,推考出他大致的生卒时间。
关键词:江凤彝 泰山 金石
孙夫人碑 黄易
工作单位:泰安市文物保护中心
孔府锡制餐具款识中的潮汕商号研究
张桂芳
摘 要:孔子博物馆藏孔府锡制餐具,数量庞大,保存完好。经辨认,其年代属于清代至民国初。孔府锡制餐具的底部刻有款识,记录了产地、作坊、商号等信息;经统计,潮汕商号占比极高。究其根源,首先,揭阳锡矿自乾隆朝得到大规模开采,为潮汕制锡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其次,潮汕匠人雕镂镕范的技艺高超,涌现出诸多制锡名家;再者,潮汕制锡融合苏州样式,成为时尚品。孔府到潮汕订货,彰显了清代孔府的生活品味,也折射出潮汕制锡业的贸易网络。
关键词:孔府 锡制餐具 款识
潮汕 商号
工作单位:孔子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贞观二年
鎏金铜菩萨坐像为赝品说
刘 铁
摘 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鎏金铜菩萨坐像自铭纪年为“贞观二年(628)”,馆方认为其属唐代造像,并用于相关展览和著录。笔者以该造像头光背面的发愿文内容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证明其铭文为伪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该造像的造型、床座、鎏金脱落及磨损状况存在的疑点,与科学发掘的出土造像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因此,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量后,推断其可能为近现代制作的赝品,并非唐贞观二年的菩萨坐像。
关键词: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代
金铜像 赝品
工作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即时征订
扫描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