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4年第01期目录
★
目 录
|特别关注 |
从清宫档案看瓷胎画珐琅与瓷胎洋彩
林晨雷
张问陶绘画新探
胡瑶
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鼎帖》考
刘赟
国家图书馆藏翁同龢存札册《倭韩新事》《倭韩近事》考略
马忠文
知白而守黑
——无锡博物院藏龚贤书画作品赏析
臧晓敏
摘 要
|特别关注 |
|栏目导读 |
东周列国所见“新田风格”铜器初探
耿庆刚
摘 要:纹饰研究是东周青铜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中期以后,列国青铜器的地域特征明显加强;其中侯马铸铜遗址是晋都新田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晋系青铜文化的代表。本文根据侯马陶范花纹,在齐、楚、秦、燕、中山、巴蜀等地区青铜器中,辨识出具有“新田风格”的铜器,对研究晋文化以及晋国与列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侯马铸铜遗址 新田风格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联珠圈纹丝绸引出的话题
尚刚
摘 要:艺术史并非现存实物的历史,对于构建信史,实物固然重要,但文献也不可或缺。丝绸等工艺美术品是为人制作的,在封建时代,其兴衰时时根源于表现帝王好恶的时政。青海都兰和甘肃武威的吐谷浑大墓所出丝绸表明,边疆的工艺美术品虽常常与内地风貌相同,但制作时代却往往稍晚。
关键词:唐代 吐谷浑 工艺美术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唐制”视野下的明代帝王服饰图案等级标识
——以帝王冕服和常服为例
赵连赏
摘 要:“复衣冠如唐制”是朱元璋制定明代服饰制度时注重的原则之一,但从明代服饰制度的整体内容观察,其制度内容更多遵循的是“远仿周汉,近仿唐宋”原则,同时,参考辽金元三代服饰制度而制定。本文将以明代帝王礼服中冕服和常服所饰图案为例,说明其内容和使用并非均“如唐制”。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明代官补与“官样”装饰研究
熊瑛、林慧敏
摘 要:胸背装饰在服饰史上并不罕见,但直至明代,才被真正纳入章服规定,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武官服花样皆为祥禽瑞兽,各有意涵,以别等第。在明中期的奢僭风气之下,官服补子由织金演变为多彩,高等级花样最受世人青睐,成为官补图案的典范,被低等级者模仿,致使造型趋同,等级差异模糊。受官服影响,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亦流行“官样”装饰,但其礼制意义已然淡薄,更多的是在体现祈愿与美化的功能。
关键词:官服 补子 礼制 等级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清代宫廷活计赏析
薛洁阳
摘 要:在清代,活计是对穿着传统服饰时随身佩戴,具有相应功能的织绣配饰的统称。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不断增加新的功能,并具有更强的装饰性,到了清代,蔚为大观。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活计数量众多,品类齐全,材质丰富,工艺精美,是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不仅反映了清代的纺织技术水平,也体现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活计 荷包 清宫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从清宫档案看瓷胎画珐琅与瓷胎洋彩
林晨雷
摘 要:本文回溯清三代御窑瓷胎画珐琅与瓷胎洋彩烧造历史,并通过对清宫档案的爬梳,补充乾隆中期以后至清末的珐琅瓷器烧造情况,以展现 17 世纪至 19 世纪北京、景德镇和广东等地对于西方画珐琅技术的模仿、融合直至中国化的艰辛历程。本文亦从款识等方面着手,试图厘清代瓷胎画珐琅与瓷胎洋彩、粉彩、广彩之间的区别,提出四者名称概念不宜混用,应将粉彩概念限定在景德镇民窑范畴。
作者单位:英国东方陶瓷学会
张问陶绘画新探
胡瑶
摘 要:张问陶是清代“性灵派”的大诗人。因其诗名太盛,导致船山书画成就长期为诗名所掩。其画超逸洗练,不受古人束缚,以造化为师,聊写胸中逸气,在乾嘉画坛独树一帜,诗书画并称为“三绝”。张问陶的诗书画艺术互为融通滋养,为清代诗坛画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张问陶 船山 绘画
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鼎帖》考
刘赟
摘 要:《鼎帖》原刻久佚,存世拓本甚为罕见。南宋至民国各类文献中,对此帖多有记载。关于此帖刊刻的内容,最主要的文献依据是宋曾宏父《石刻铺叙》中所录简目。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在理清此帖拓本源流的同时,对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宋拓《鼎帖》帖目进行初步考证。
关键词:鼎帖 武陵帖 拓本流传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国家图书馆藏翁同龢存札册《倭韩新事》《倭韩近事》考略
马忠文
摘 要:国家图书馆保存的两册晚清重臣翁同龢存札册《倭韩新事》《倭韩近事》,收录张荫桓、李鸿藻、孙毓汶、孙家鼐、张謇等同僚、门生写给翁氏的书信近百通,这批书札均写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五月至九月间,当时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书信生动反映出当时清廷内政外交动态,是研究甲午战争史的珍贵史料。虽然上世纪 20 年代已有学人将大部分内容抄录,并加以刊行,但是将原件与抄本重新比勘研究,仍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翁同龢 甲午战争 书札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知白而守黑
——无锡博物院藏龚贤书画作品赏析
臧晓敏
摘 要:跌宕坎坷的人生经历、卓尔不凡的诗情才意、精湛画艺的自我坚守、不媚世俗的人格品质交织在一起,共同成就了龚贤非凡的艺术成就。本文以无锡博物院藏龚贤书画作品为视角,对比分析“白龚”和“黑龚”画风的绘画艺术特征,尝试梳理龚贤绘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探索与创新,绘画作品由“简”到“繁”、由“白”到“黑”的艺术发展脉络,为当代中国画创新发展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龚贤 无锡博物院 白龚
作者单位:无锡博物院
即时征订
扫描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