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3年第11期目录

★
目 录
|特别关注 |
安徽省涡阳县大葛楼墓群
M1、M2发掘报告
张义中、徐凤芹、郭辉等
清道光十九年夹江《蔡翁碑叙》考释
陈佳、陈钇松、张欣
万历墓志 青花为佳
——明万历青花吴昊十瓷墓志释读
钟洪香
宋代“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所见
敦煌社会习俗探析
茹实
太原市华塔村佛教造像遗珍
安放琪、杨勇伟
摘 要
|特别关注 |
|栏目导读 |
高风清气满横云
——胡公寿简论
丁羲元
摘 要:胡公寿在清末的上海画坛享有崇高地位,江浙名士无不佩服,书画称雄一时,加之其胸襟、眼界和才识,很快成为了上海画坛的权威和领袖人物。他的影响还传到海外,名动东瀛,日本的南画家也来上海从其学画。胡公寿承传了中国艺术中由唐代以来的诗书画“三绝”的传统,在近代上海新的艺术氛围中得到充实的发挥。其诗书画三绝一体的成就,虽因其作品的散逸和毁失难以看到全貌,但对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评价却并未能有动摇。如果说海上名家,任伯年为奇,杨伯润为润,虚谷为冷(隽),等等,则对于胡公寿不如也着一个“清”字。
胡公寿的“金石画风”与“文人逸格”
温玉鹏
摘 要:本文通过图像学的方法,对鉴艺术文献,从风格与技法的角度,剖析胡公寿绘画中的“金石画风”与“文人逸格”,以此探讨19世纪中后期海上画派形成过程中,胡公寿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艺术抉择及其时代意义。
松江画派
海上风华:胡公寿与日本文艺界的互动
王婷、邱吉
摘 要:胡公寿是“海上画派”早期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为海派艺术的风格打造、流派传承以及海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与日本文人雅士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胡公寿的生平及艺术成就、与日本文人的交友网络、绘画的出版传播等方面的分析,探究胡公寿作品的域外传播情况及其对近代中日绘画交流所产生的影响。
中日艺术交流 日本美术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惟石无形:胡公寿画中的石
何思琦、王照宇
摘 要:胡公寿是海派早期最具影响力的画坛耆宿,以山水闻名于世,然而他的花鸟画作品则较少被提及。胡氏花鸟画中,尤以“石”为主题者居多,“奇石饶古意,老松挺劲枝”是其较为常见的作画题材。他画的嶙峋怪石不只是对物象表面的描绘,更多的是自身生命体悟的显形化,体现出胡氏画作的独具匠心。
胡公寿年表
殷志远
摘 要:“海上巨擘”胡公寿经历了上海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发生遽变的关键时期,他来自松江,承续华亭、松江画派,又能开一时新风,提携后辈,为后来者提供启示。他是海派绘画发展的重要推手,有着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胡公寿的生平与艺术也鲜有引起学界的注意,其生卒、交游、师友、旅居等具体情况,至今尚未有整体系统之梳理。像多数海派画家一样,胡公寿的相关文献资料散佚严重,家族史料亦是寥寥无几。其书画作品虽然广为流传,却未见专集出版,不成系统,给研究者也带来诸多不便。为此,笔者近年来撰写《胡公寿年谱》,得十万字,以期填此空白。今年,适逢其诞辰二百周年,遂取其脉络,缀成《胡公寿年表》,以资探讨。
安徽省涡阳县大葛楼墓群
M1、M2发掘报告
张义中、徐凤芹、郭辉等
摘 要:2014年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涡阳县文物管理所对大葛楼墓群展开抢救性发掘,实际清理墓葬6座,确定墓葬年代为东汉末年。这些墓葬东西并列,规模相当,应为一处家族墓地。
关键词:涡阳县 大葛楼墓群
东汉末年 家族墓地
清道光十九年夹江《蔡翁碑叙》考释
陈佳、陈钇松、张欣
摘 要:四川夹江的《蔡翁碑叙》刊刻于道光十九年(1839),碑中记载了蔡伦发明造纸的事迹、夹江地区造纸流程、当地的“蔡伦崇拜”、“蔡翁会”这一行会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纠纷事件和地方官府介入的经过与结果,再现了清代夹江地区造纸业发展历程以及地方官府与民间行业、行会之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目前学界对于夹江地区造纸业的研究多次用到《蔡翁碑叙》中所记载的部分碑文,但所用材料均只局限于碑身西面的部分文字,对于该碑史料价值尚未完全发掘。本文现将该碑全文内容进行公布,以期为夹江地方造纸业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补充。
万历墓志 青花为佳
——明万历青花吴昊十瓷墓志释读
钟洪香
摘 要:瓷墓志是专门用于陪葬的定烧明器,当时人记当时事,可以补充史料之不足,纠正史料之谬误,证明史料之记载。江西地区出土数块明万历时期的瓷墓志,多为青花墓志,有的有青花图案,颇为难得。本文以明万历青花吴昊十墓志为例,通过释读其墓志内容和家谱信息,结合江西地区出土的其他万历时期瓷墓志,分析其内涵,认为其特点主要为青料书写、瓷质家谱、葬俗缩影等,对明代万历时期江西地区的瓷器生产、社会生活、葬俗文化提供重要的资料参考,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吴邦振
| 书画研究 |
宋代“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所见
敦煌社会习俗探析
茹实
摘 要:甘肃省博物馆藏宋淳化二年(991)“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所描绘的人物、场景均取材于现实生活,生动再现了宋代敦煌地区从怀孕到养育子女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可谓一幅关于当时敦煌地区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生动画卷。通过对绢画内容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千年前敦煌地区关于生产、洗儿、哺育等育儿风俗,以及为死者邈真的丧葬风俗。由此得知,在佛教信仰氛围浓厚的敦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至深。
生育 邈真
| 石窟造像研究 |
太原市华塔村佛教造像遗珍
安放琪、杨勇伟
摘 要:1954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华塔村附近发现了两处石刻佛教造像埋藏坑。这些佛教造像的出土对于认识山西晋阳地区佛教文化的源流及地域特点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有助于分析山西晋阳地区与相邻各地区佛教造像风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博物藏珍 |
三品殊清绝,敲吟兴无竭
——三清茶与重华宫茶宴
刘畅
摘 要:三清茶是乾隆帝创制的一款花果茶。三清茶碗则是为饮用三清茶而特制的专用茶碗,由乾隆亲自参与设计帝和题诗,先创烧出瓷器,此后又制作了漆器、玉器品种。三清茶和三清茶碗深得乾隆帝喜爱,不仅在御制诗集中被多次赞咏,还被用于每年新正举行的重华宫茶宴,起到了巩固君臣关系、增进君臣感情的作用。据乾隆帝御制诗集,重华宫茶宴联句始于乾隆八年癸亥(1743),于乾隆帝在世期间共举办了四十五次。新正重华宫茶宴联句被遵为家法,作为君臣酬唱的重要宫廷活动一直延续到嘉庆年间,道光之后便荒废不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茶宴联句
即时征订
扫描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