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3年第10期目录
来自: 收藏家杂志社 |
发布时间:2024-11-10 09:11 |
查看: 210 | 发布者: gogoyy |
摘要: ★| 人物研究|傅雷、顾飞与黄宾虹的艺术交往柳潜摘 要:傅雷和黄宾虹是 20 世纪美术史中一对令人称颂的忘年知己,这已是众所周知。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顾飞的引介之功和在傅、黄交往初期曾起到的关键作用。顾飞是黄宾虹的入室女弟子,也是长傅雷一岁的表姐。傅、黄二人经由顾飞介绍认识,并因顾飞和黄宾虹之间亲密的师徒关系,从而进行更加方便的艺术交流 ...

|特别关注 |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清《毛诗图》
册页相关问题小考
申红宝、李伟敏
东莞南汉大宝五年石经幢
民国拓本研究
麦淑贤
关于两件北宋识文描金漆函
的个案研究
伍显军
摘 要
|特别关注 |
摘 要:程千帆先生(1913 ~ 2000)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今年是程千帆先生诞辰 110 周年。凤凰出版社推出新版《程千帆全集》,其中所收《闲堂书简》是在 2004 年初版和 2013 年再版《闲堂书简》基础之上的再增订版,新增书札 350 通,约 23 万字,总计收录书简 1563 通,字数达到 80 多万。程千帆先生之道德文章,必定随着这些文献的广为流传而垂于不朽。摘 要:本文对近代重要史料《庚子事变手札》再发现的经过、信札整理出版的过程及史料价值做了回溯介绍,认为这批信札原藏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文革”中辗转流落内蒙古。信札实为清末官员张亨嘉藏札,内容也不限于庚子事变。信札成于多人之手,对研究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李鸿章善后活动、沦陷期官员心态、张亨嘉本人历史及书法鉴赏具有多方面价值。
摘 要:本文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容庚、邹寿祺往来书札为中心,结合《容庚北平日记》等史料,对容庚与邹寿祺的交往过程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考察。两人的交往始于容庚在 1921 年初致信邹寿祺。此后两人书信往来频密,直到 1923 年 5 月停止交往。两人的交往主要以通信的形式进行,但曾于 1925 年、1930 年在杭州有过两次晤面。文章还对两人关系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考察,认为在邹氏重要藏品的真伪问题上出现的分歧是导致两人停止交往的主要原因。
摘 要:冒广生为现代著名学人,自晚清成名,至共和国建立,犹风采依然。他一生交游遍天下,所积友朋书札数百通,多可深入勾稽,以见世况。今选取东台陈祺寿、吴县章钰致冒广生函各一通,略加诠解,为一脔之尝,以稍窥冒氏及其友人风姿。
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
摘 要:上海图书馆所藏“徐乃昌亲友手札”中,有四通周叔弢来信。从时间看,最早一通为 1927 年八月,最晚为 1933 年三月。数量不多,却均与二人及周边亲朋藏书、刻书相关,关涉周氏藏书的汲汲以求和徐氏善解人意的宽大胸怀,更透露出铁琴铜剑楼、海源阁等藏书流散的点滴记忆,为近代藏书流转和文化史展示了珍贵的一手材料。四通书札此前虽收录于《弢翁藏书年谱》,但因体例所限,作者未作详考,导致三通系年错误。今按照时间顺序录出,确定撰写日期,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其中牵涉的人物、书籍、史实等略作考释,呈现故痕之细节。
摘 要:吴长瑛藏阮元书札一通,影印于《四明吴省盦藏清代名人手札甲集》,收信人和时间均不详。笔者通过文献梳理,考定收信人为王昶,书信写于嘉庆二年(1797),并对书札内容进行深入考证。
摘 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清《毛诗图》册页,内题“乾隆岁次己酉之秋陈尹沐手敬绘”,通过对内容、题跋等各方面考证,该图册非陈尹所绘。考古院藏《毛诗图》册页虽非名家所绘,但是,全帙311图,无遗失残缺,是一套保存完整的《毛诗全图》。此图册也是目前所见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唯一流传至今的《毛诗全图》作品,对《毛诗图》的相关认识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东莞南汉大宝五年石经幢民国拓本研究
麦淑贤
摘 要:南汉大宝五年石经幢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经幢有两套民国拓本,涉及多位岭南名家,为文物本体与区域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文章通过释读拓本的题跋及钤印,分析两者的由来及其之间的关联性,重点阐明其在考辨经幢及其文字、记录经幢本体状况以及反映近代岭南文人交游情况方面的价值。
关于两件北宋识文描金漆函的个案研究
伍显军
摘 要:本文拟对温州瑞安慧光塔内发现的两件北宋识文描金漆函进行个案研究。在详细介绍漆函的图纹具象和辨析漆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作为舍利容器的功能乃其工艺、历史与文化价值,并结合北宋温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探讨漆函与宋代温州“海上丝绸之路”初兴之间的微妙关系。
| 中外交流 |
摘 要: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螺钿工艺也传播到了日本,至宋代日本螺钿工艺已相当精湛。明清时期,中日螺钿各有发展,又互相影响,以致于这一时期的不少螺钿漆器在鉴别上出现中日产地的混淆。笔者通过史料研究和实物对比研究,从胎骨、漆色漆层、构图、纹饰、锦地、功能、尺度比例、嵌铜线、撒螺钿和“千里”款识等十二个角度,探讨明清时期中日螺钿漆器的异同以及相互的影响,以理清明清时期中国螺钿和日本螺钿各自的工艺和艺术特色。
斯文在镜
——早期影像中的孔庙和国子监
周怡
摘 要:19 世纪中叶,中国步入一个风雨飘摇的转折期:外部列强虎视眈眈,内部政权衰败腐朽。然而这也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经济活动江海汇通、文化思想西学东渐、政治变革风起云涌,华夏大地在一片复杂交错的图景中萌发着希望。与此同时,摄影术传入我国,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看并记录这片广袤的疆域。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东侧成贤街红墙内,现辟为博物馆的孔庙和国子监,这两组壮丽的建筑群见证了北京乃至中国早期影像中异域摄影师想赋予神秘中国的一个缩影:他者眼中浪漫主义的表达。本文以中国早期摄影中孔庙和国子监的风景照片为核心,从影像资料上探寻摄影技术的更迭,展现思想变革与国民经济发展对摄影的影响,一窥中国早期摄影语境下对东方意境的表达。
傅雷、顾飞与黄宾虹的艺术交往
柳潜
摘 要:傅雷和黄宾虹是 20 世纪美术史中一对令人称颂的忘年知己,这已是众所周知。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顾飞的引介之功和在傅、黄交往初期曾起到的关键作用。顾飞是黄宾虹的入室女弟子,也是长傅雷一岁的表姐。傅、黄二人经由顾飞介绍认识,并因顾飞和黄宾虹之间亲密的师徒关系,从而进行更加方便的艺术交流,产生艺术知己之谊。在傅、黄交往初期,顾飞、裘柱常夫妇和傅雷为黄宾虹主持筹办的八十诞辰书画展令这份珍贵的友谊迅速升温。本文通过对这三人之间艺术交往的考察和梳理,还原他们在 20 世纪为复兴中国传统书画所作的贡献,并深入分析傅雷与黄宾虹之间得以产生强烈共鸣与深度交流的内在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