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2年第6期

摘要: 北京半亩园的石景营造❖清 王云休园图鸿雪因缘图册中的半亩园徐小蕾半亩园的第一任主人为贾汉复,建园者为李渔,建成后半亩园一时名满京城,但其后几经兴废更替。麟庆在道光辛丑年成为他的主人后,修复半亩园,使得其又恢复了初建的景象。麟庆是一位出身显赫的治水名臣,在其《鸿雪因缘图册》中用多篇幅文字记录了半亩园的景象,并请画家配以图画。经过两百 ...


特别关注

北京半亩园的石景营造



——兼谈清代私家园林之石景
温玉鹏 


北京的私家园林早在明代已有盛名,刘侗《帝京景物略》所载之成国公适景园、英国公之张园,皆名著一时。1947年,芸子在《北平怀仁学会半亩园考略》中谈到:“入清以来,园林亦胜,或承遗迹,或创新构,其著称南北、名重京师者则有完颜氏之半亩园。”半亩园在北京东城弓弦胡同,本为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据麟庆从旧园主处听来的“小道消息”,园中的石景为李笠翁点缀。“当国初鼎盛时,王侯邸第连云,竞侈缔造,争延翁为座上客,以叠石名于时。”此为麟庆购买半亩园的“因缘”。

❖  清 王云 休园图


鸿雪因缘图册中的半亩园



徐小蕾


半亩园的第一任主人为贾汉复,建园者为李渔,建成后半亩园一时名满京城,但其后几经兴废更替。麟庆在道光辛丑年成为他的主人后,修复半亩园,使得其又恢复了初建的景象。麟庆是一位出身显赫的治水名臣,在其《鸿雪因缘图册》中用多篇幅文字记录了半亩园的景象,并请画家配以图画。经过两百多年的变迁,半亩园现已不复往昔。此前,大家能从一些笔记、杂记中看到有关半亩园的文字,但文字不够具象,现可看到的大多图像是来自于《鸿雪因缘图记》刻本,但原画《鸿雪因缘图册》中的图像鲜有所见,原画中的图像更为生动、准确,故现将两者试作比较,更好地还原麟庆时期的半亩园景象。

❖  鸿雪因缘图册


麟庆行乐图小考



郑好



首都博物馆藏一幅清无款设色《麟庆行乐图》,画幅上没有款识与钤印。图绘以园林为衬景,笔者依麟庆图文形式自传《鸿雪因缘图记》为据,从建筑布局和单体形制分析,辨识出《麟庆行乐图》是以淮安清江浦清晏园为背景,是麟庆任职江南河道总督时园居的写照。同时通过对相关人物经历的考察、相关文物信息的搜集比照分析,认为为他画像者正是嘉道年间江南著名的肖像画家胡骏声。

❖  麟庆行乐图


北京半亩园的主人与过客


袁碧荣


半亩园,位于北京东城黄米胡同(原弓弦胡同),清时为北京名园,风靡京都,盛极一时,1986年被公布为第二批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故园主人非富即贵,尤以完颜麟庆家族最为显赫。完颜家族精心筑园,收藏丰富,把半亩园的声名推上了巅峰。主雅客来勤,慕名来访的贵胄名士为半亩园添上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本文通过梳理半亩园的主人及与之有缘的过客,见证半亩园的历史变迁。

❖  半亩营园


文博研究

莫忘申江话别时



——任伯年与金吉石交游考略
殷志远



任伯年一生为他人绘肖像画甚多,据统计至少有50张以上,“一时刻集而冠以小象者,咸乞其添毫”“求者踵接,无片刻暇”,可见,他画过的肖像画数量远多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画过的重要师友如:周闲、任薰、胡公寿、沙馥、张子祥、高邕之、吴鞠潭、陈曼寿、吴昌硕、虚谷等,这些人在当时艺术圈都芳誉遥驰,与任伯年过从甚密。其中,任伯年为吴昌硕画像最多。而有些人物的肖像画少为人注意,如“榴生”是谁?由于线索较少,至今尚未明确,笔者通过上海一无名氏画家的日记得知,榴生或为大夫,喜好听戏,常与画家来往,复从《申报》确认,姓汪;“月楼先生”即清末著名京剧武生红人杨月楼,杨氏还因官司入过狱,《申报》有所刊登。此外,还有一些任氏的友人,至今尚未关注,如无名氏号绛芸馆主人者,善鉴戏剧,能绘事,好风雅,有文章发表于《申报》,与任伯年为画友,常一起酩酊论艺,或许他就是任伯年哪张作品上款中的一人;有“鼎三”者,见于任伯年画作上款,亦与榴生等人契交,善书画,偶有其作品流通市场。这些任伯年朋友圈的组成成员,是窥看任氏另一面生活的重要史料,也是还原清末上海社会风貌与艺术气象的契机。故,考证诸上人物,亦是一件要事。而本文要探究的金吉石,是当时知名书家,他与任伯年的交往细节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任为金氏画过肖像和山水,并写长诗送行,这在任氏的朋友圈中是罕见的,即使是对他有知遇之恩胡公寿,也没有如此,当然吴昌硕属于例外,但也没有诗歌赠予。任金两人的交游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包括涉及二人的文献,也需一一考订。

❖  双松话旧图


试析清代外销瓷中的“南京样式”


——以青岛市博物馆藏品为例
许哲 路昊


瓷器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据考古发现表明,自唐代起,瓷器便作为重要的商品远销海外。明清两朝,景德镇的制瓷业达到了历史巅峰时刻,不但占有国内市场,大量产品也行销世界各地,广受欢迎。在欧洲,一度被美誉为“白色金子”。明代晚期以来,为迎合外国人审美,众多专属外销的纹样应运而生,其中山水楼阁纹便是较为常见的一类,流行时间长,且对欧洲本土瓷器影响深远。

❖  青花山水楼阁纹盘



后疫情时期中小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思考


张磊


通过互联网引流所形成的“博物馆热”现象说明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不断开发利用获得了阶段性成果,值得庆贺。不过我们也应当清楚的意识到,在我国文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博物馆之间的竞争与相互抢流的“马太效应”已然形成。尤其是在通过移动互联网给我国各个博物馆发展带来便利和流量红利的同时,也使博物馆引流能力、影响力等方面分化加剧。在“互联网+”的语境下,一些自身具备展品资源、品牌资源的大型著名博物馆才能占据媒体资源、拥有话语权和民众吸引力,而中小型博物馆则鲜有人知。所谓中小型博物馆是指“相对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而言的,绝大多数市、县级博物馆,因条件相对于大型博物馆而言,存在着规模小,藏品较少,资金匮乏,人员稀缺的短板,其社会教育、科学研究、陈列展示等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制约。”相较于大型博物馆,这些中小型博物馆也并非全无优势,其对独有的地域文化、历史的精细解读与文化传承,是国家型博物馆难以面面俱到之处。中小博物馆也可称为地方馆,因为他们总是和博物馆所在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某一片特定的土地相关联,承担着这片土地各种记忆载体的收藏、研究与阐释的职责,并借此增进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和热爱”。类型不一的博物馆各有自己的定位和使命,中小博物馆要想在博物馆发展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就“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做好规划,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形成独特的风格”。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面对后疫情时代,我们博物馆人应当促进博物馆新媒体的科学建设,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作用,促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



博物精华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明代茶具赏析



李竹雨



散茶的烹试之法较简便,唐宋时期茶事活动中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皆不再需要。陈师《茶考》记载晚明饮茶方式:“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矣!”“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明代茶具也相应发生了改变,逐渐形成了适用于散茶冲泡的配套茶具。

❖  晚明 锡提梁壶



精雕细琢 以繁为美



——沈阳故宫馆藏清宫家具
于颖


清代宫廷家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集大成者得益于两点:其一,“康乾盛世”发达的经济局势,为家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其二,皇帝的重视,清代雍正、乾隆二帝直接参与家具的设计与制作,尤其是乾隆皇帝,甚至是“几乎每件家具都是在他耐心、细致的过问下设计、选料、制作、修改后完成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翔实地记录了各类宫廷家具的名称、来源、时间、规格、用料、开销、工序、去处以及皇帝的旨意等。沈阳故宫馆藏家具,大多为清宫原藏,木质种类繁多,有紫檀木、红木、楠木、楸木、花梨木、铁力木、樟木、鸡翅木等,名贵材种比较齐全;制作工艺包括雕刻、嵌螺钿、嵌大理石、百宝嵌等。这些家具反映了皇帝的审美,是国家礼制、皇家奢华生活的直观展现,史籍与实物的结合有助于了解清代家具的发展,观察家具实物的木料、装饰、器形等,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宫廷生活。

❖ 清 金漆雕龙宝座、屏风



福禄寿喜 美好生活



——文物中的中国吉祥文化
骆菲菲


“福、禄、寿、喜”是天界分别掌管降福施祥、功名利禄、寿命、吉祥的四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用来表示幸福、美满、和乐、吉祥的词语。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人们通过谐音、象征、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来自现实和幻想的主题,如仙禽瑞兽、祥花瑞草、历史典故等,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祷,对平安欢乐的向往,对良辰佳节的庆祝,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  明嘉靖  青花福寿云鹤纹葫芦形瓶



名家述林

独树一帜



——王雪涛的小写意花鸟绘画艺术

  秦岳峰



中国花鸟画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捕捉、再现自然世界中的动静之美,更将人类内心世界中的情感、意志、理想与草木花石、飞鸟虫鱼“物我合一”,在形似神肖、鲜活多姿中,构建出比真实自然更具感染力的花鸟世界。在近代画坛,任伯年、齐白石都擅于花鸟画意境的构建,而王雪涛继承先贤、汲古烁今,再创小写意花鸟的时代高峰,成为近现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夺造化而移精神”的花鸟画名家。


❖  王雪涛 翠羽蛙声


专名例释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款髹漆范匏器培植研究及鉴赏



孙静



范匏器即范制葫芦器,葫芦果实幼小时施以阴刻花纹的木范或陶范,待葫芦成熟后自范中取出,范上花纹翻印于其上。范匏技艺自清代传入宫廷,以其浑然天成、古朴典雅,深受康熙帝喜爱。康熙命内务府管理园囿的奉宸苑内监在丰泽园培育,并将所得佳器赐予王孙和大臣。曾获赠范匏器的乾隆帝深受“皇祖”影响,认为范匏器“俨若天造”“形制浑朴”,可胜金玉,遂命御园内监学习康熙朝范制技术制作范匏器。

❖  乾隆款  匏制折枝花蝶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瓷器研究(下)



董健丽



唐朝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都盛极一时,影响远播海外。官办和私营手工业都相当发达。在此背景下,陶瓷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有名的窑场遍布南北各地,形成了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同时在陶瓷工艺诸多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瓷器的使用在唐代远远超过前代,器物的品种更加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唐代陶瓷的高度发展,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滋养,从而更加完美融合。

❖  唐 三彩烛台



颜体楷书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及晚清以来的盛行



杨静姝



安史之乱结束后,颜真卿的楷书逐渐产生了变化,到晚年时形成了平画宽结、方阔迟重的结构特点,与以前粗壮饱满而尚显华丽的风格有明显区别,也与前代书家严谨、秀逸的主流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的作品中如《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碑》《颜家庙碑》等尤为典型。现在,人们将颜真卿的这类风格的楷书和现在以这类风格为基本面貌创作的书法作品,称为“颜体”。从现在来看颜体是唐楷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与唐朝欧阳询和柳公权的楷书风格并称为“颜、柳、欧”。

❖ 翁同龢  书行楷自作诗四条屏



赏玩手札

老鸡翅木家具用材特征的多样性辨析



——兼与马未都先生商榷

刘明星



从家具制作以及存留的著名藏品来看,民间俗称鸡翅木的家具用材应由多个树种构成,通常称为木、相思木、杞梓木,由于其一物多名或者多物一名的历史原因,导致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有一定难度。市场上习惯以木材的颜色、产地为依据对民间俗称鸡翅木进行分类,除此之外,还有新、老鸡翅木之分。何为老鸡翅木?说法不一,各持己见。

❖ 横切面图



版本碑帖

昭陵碑志纹饰艺术之美卮谈



范功



昭陵碑志的艺术价值不唯书写在碑志上的书法价值,其文学价值和雕刻技艺之装饰美也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书法艺术价值的重要烘托。可以说,没有精湛的雕刻技艺,没有刻工对书家书写风格的准确传达,就会使碑志书法失去本来的面目。精美的碑志纹饰呈现则是锦上添花,让整个碑石更具有宗教的神秘氛围和视觉的感染力量。雕刻和纹饰图案中所反映出的唐代历史、社会氛围、文化意境、审美趣味及其演变轨迹引导着我们一遍遍审视碑志,联想这碑志上每一条纹路后面镌刻者的悲悯与欢欣,崇敬与缅怀。而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反映生活的深刻性是昭陵碑志纹饰图案的突出特征。在这一特征里,寄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豪迈、自信、尊严,展示着一个民族的伟岸风范—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 横切面图



烟台市博物馆藏青铜器全形拓评析


宋松



全形拓,又名“全角拓”“器形拓”“立体拓”,是一类将古器物的三维立体效果展现在纸面上的特殊拓片品种,主要以传统墨拓技法为主,同时结合素描、绘画、剪纸等手段。全形拓的传拓对象多是青铜器,也包括陶器、石刻。烟台市博物馆收藏有数万件古籍碑帖,其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器全形拓。本文选取10件尚未发表的清代至民国时期拓本进行评析,对古代青铜器、传拓技艺及拓工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凤鸟纹簋拓片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