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2年第1期

摘要: 特别关注——以沈阳故宫文物为例刘晓晨吉牛辞旧岁,祥虎迎新春。“百兽之王”虎位列十二生肖第三名,虎年出生的人被认为是勇敢、正义的化身。中国是虎的起源地,在我国陕西省蓝田公王岭及河南省渑池兰沟均出土过虎化石,距今分别为一百万、二百万年的历史了。虎是一种性情凶猛,食肉的猫科动物。老虎作为食物链中的顶端狩猎者,深受猎牧时代古人的崇拜,成 ...

特别关注

虎年说虎物



——以沈阳故宫文物为例

刘晓晨


吉牛辞旧岁,祥虎迎新春。“百兽之王”虎位列十二生肖第三名,虎年出生的人被认为是勇敢、正义的化身。中国是虎的起源地,在我国陕西省蓝田公王岭及河南省渑池兰沟均出土过虎化石,距今分别为一百万、二百万年的历史了。虎是一种性情凶猛,食肉的猫科动物。老虎作为食物链中的顶端狩猎者,深受猎牧时代古人的崇拜,成为当时高等图腾,也是先民辟邪禳灾的吉祥物。早自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就拥有了自己的文化,虎文化则随之诞生,从此虎文化融入寻常百姓生活习俗中。

❖  清阿尔稗设色虎饮图轴 


林动虎随风



——虎年谈虎

张语师  高雪

                      

纷繁扰攘的辛丑年渐进尾声,企盼安宁平定的壬寅年即将到来。寅,在十二属相里为虎。中国自古以来就以虎为吉兽,尤以白虎为尊,其五行方位在西,主兵与刑,但也有驱凶辟邪之效,故自古以来就有把器具塑成虎形,以祈平安之用。中国古代虎形器物有很多,本文摘取部分代表作品,由此对历代虎形雕塑艺术也可略见一斑。


❖  晋 青瓷虎子


焦虑的老虎:
清代景德镇窑对于柿右卫门窑瓷器的仿制


于奇赫


中国明清时期的陶瓷生产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窑业发展,由于海外市场对于瓷器的需求增加,日本、越南、中东等地都大量仿烧青花瓷器。但是随着日本陶瓷获得了海外市场的青睐,景德镇反而对日本陶瓷的纹饰进行模仿。而审视这些景德镇窑模仿日本地方窑而制作的瓷器,则可以看出一种焦虑的心态。


❖  五彩梅竹猛虎人物图盘


虎年观虎 虎虎生威



——中国茶叶博物馆虎主题馆藏文物

乐素娜


虎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虎主题的文物跨越历史却依然经久不衰。古代匠人们将虎的形象简化、繁化、神化,设计出了不同形态、多种形式的虎文物,这是人们在长时间的生产劳动中智慧的结晶,也是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表达。


❖  唐 兽流石茶铫


虎虎生威 虎年说虎



——太原市博物馆藏“虎”鉴赏

徐璐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虎文化也应用而生。远古时代对虎图腾的崇拜源于楚文化,后被汉民族接受,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现代虎形象出现在年画、泥塑、皮影、剪纸等民间美术品中,除了威猛之外平添了几分活泼可爱。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辟邪保平安的吉祥功能。时值壬寅虎年,将选介几件与虎相关的文物供读者欣赏。

❖  北齐 镇墓武士俑


观展前沿


天工开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的力量展”

乐日乐


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发明创造的国度,培根、伏尔泰和马克思等思想家高度评价过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中国伟大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等“四大发明”。

❖  老官山汉墓多综提花织机模型


文博研究

玩古与复古



——『文王鼎』在清代的多重角色

邓晨钰


北宋著录的文王鼎,很可能到明代便已失传,在此所讨论者,主要指后世的仿品,既包括“以假乱真”的赝品,也包括用各式材质制成的仿古“文王鼎”。此前台湾学界对“文王鼎”关注较多,先有张临生在他的凿空之作中,不仅追考文王鼎原器,还简要记述了明清时期“文王鼎”的流布情况。后有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的仿古风”主题展览,于图录内披露若干件院藏“文王鼎”,借此讨论明清之际的仿古风尚;近年来,许雅惠又从“文王鼎”着手,探讨晚明的古铜器鉴赏。然而概言之,这些既往的研究多聚焦于晚明宫廷与地方社会对“文王鼎”的赏玩。的确,时人安世凤尝言“神庙日大尚文王鼎”,“神庙”即明神宗万历皇帝。高濂品评铜器,将“飞龙脚文王鼎”定为方鼎的上赏,并提到瓷质的“文王鼎”,“近如新烧文王鼎炉、兽面戟耳彝炉不减定人制法,可用乱真。若周丹泉初烧为佳……”这些讯息,都是“文王鼎”业已流行开来的有力证明。相比之下,除张氏一文略有言及以外,关于“文王鼎”在清代的使用情形,研究者着墨甚少,大都匆匆一笔带过。但实际上,“文王鼎”在有清一代的文化内涵丰富,兼及玩古与复古两端,值得探讨。

❖  青铜“文王鼎”


商周十供中亚尊的审美意义探析


胡广泽


清代乾隆皇帝赐给孔府10件商周古青铜器作为祭祀时所用的礼器,这10件古器物习称“周十供”或“十供”,后世通称为“商周十供”。在商周十供之中,木鼎和亚尊是被认为尊贵的。在人类艺术史上,中国的先人们创造了绚烂多彩的青铜时代,如今考古和收藏等工作的开展让我们能够欣赏到足够多的古代青铜艺术珍品,作为物品,古代青铜器带给我们的是历史与科学方面的参考,但在文明的长河中,一件备受尊重的器物也能传递给我们更多物品之外的信息。这些信息包含政治制度、文化信仰等所带来的审美观念通过一些被特殊对待过的器物能够展现出来。商周十供中朴实无华却盎然灿烂的亚尊,正是能够体现儒家文化视角下对于“美”的独特追求与阐释。


❖  商·亚弓觚




从文化传承视阈看明代徽商

大规模收购书画的得与失(下)



宋吉昊  王祥北


万历三十七年到万历四十四年(1609〜1616),大量携带着书画作品的居间人(还有骨董商)络绎不绝地到“味水轩”去探访赋闲在家的李日华,这些探访活动都被一一记入到《味水轩日记》里。万历四十四年到康熙十年(1616〜1637),张丑撰写完成了他的《清河书画舫》,书中既有他亲自寻访书画作品的记载,也有书画商和居间人携带作品来拜访他的记录。崇祯八年到康熙十六年(1635〜1677),徽州人吴其贞在《书画记》里详细记录了他几十年书画探访活动中所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书画作品及其相关信息。


❖  黄姬水 初夏过翠竹山房漫成七律


赏玩手札

言志与寄兴



——唐棣携琴远眺图赏析
胡蔚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在继承前代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使山水画得以长足发展。四川博物院藏有一幅元代唐棣的《携琴远眺图》,具有典型的唐棣山水画的特点,可以从中一窥李成、郭熙一派在元代发展的面目。

❖   唐棣 携琴远眺图


博物精华

家 山 不 厌 看



——记南京博物院藏《金陵诸家山水图册》 

 徐森

 

“六朝古都”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战国时,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始置金陵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废六国故邑,在东巡时改金陵为秣陵。此后,建业、建邺、建康、应天、南京、天京,都曾是这个城市的名字。这里,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人文景致相得益彰,“人物俊彦,文学昌盛”。自古以来,名士文人汇聚于此,赋予城市独特的人文情怀。乌衣巷高门大院中走出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寓居定林寺完成《文心雕龙》的刘勰,泼洒“水墨淡彩”的南唐画家徐熙,南方山水画派开山鼻祖董源,演绎惬意人生,挥洒绚丽风采。


❖  叶欣  秋江萧寺图



专名例释

明宣德青花菱花口盘的装饰纹饰



刘畅

 

青花最早出现于唐代,经过元代景德镇在制胎原料、发色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创烧,并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烧造工艺。明代青花瓷器已成为景德镇御窑制瓷的主流产品,特别是明永宣时期,可谓中国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青花结晶斑的晕散效果与传统水墨画缥缈灵动之神韵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别具一格的时代特征。

❖  明宣德 青花菱花口盘



茶壶套(桶)



——兼谈古人如何给茶水保温

沈国琴  郭丹英

 

茶壶套,今人听到这词颇感陌生,不知其为何物,但对于明、清两朝的人们,特别是南方人来说,这只是寻常日用之物。在保温胆瓶(约19世纪末才出现)大规模应用之前,人们通常采用物理法保温茶水,300多年前的人们发现在茶壶外面加个套子,并在夹层内填充丝、绒、棉、布、絮等保暖物,或者在茶壶下面加上炭火,可以让茶水持续保温一段时间,确保在天气寒冷的冬天,壶主人随时可以喝到一壶热腾腾的茶水,茶壶套(桶)就这样走进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  清初 红木浅浮雕双螭龙纹筒形茶壶桶


几例罕见的复合铜礼器



任雪莉


复合铜礼器是将不同功能的器物搭配组合成一套,如壶与觯、卣与觯、卣与觚、鼎与俎等,与目前学界所理解的“一器多用”涵义有所区别,体现在其各部件的功能,一定是既有关联,又有差别。复合铜器主要出土于豫陕地区,山西、湖北、安徽等地也能见到。在搜集的10件器物中,除2件为商代晚期安阳出土,其余也都或多或少受到商人的影响。复合铜器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藏玄机。将器盖稍加改动,就变成饮酒的杯子或者切肉的俎案,这种理念上的创新,与今天设计思想中的all-in-one,即一体化、多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形制特点、使用方式以及社会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复合铜器尽管设计奇巧,使用便利,但仍然不被社会广泛接受,这是其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


❖  目雷纹提梁铜壶(带觯)


古籍版本

元人虞集抄本《七发》手卷鉴读小识


刘明


民国年间,罗振玉珂罗版宣纸影印《赵文敏公虞文靖公法书》一册,其中“虞文靖公法书”乃影印元人虞集所抄汉代枚乘的《七发》手卷。该手卷未检得历代书画藏簿有著录,亦未知今流落何所,惟赖此影印本得窥其原貌。虞集抄《七发》提供了新的校勘文本,而且还透露出元时尚流传有枚乘集的印迹,构建起《七发》的《文选》和枚乘集两种传世文本系统,其文献价值自不待多言。


❖   七发 元虞集抄本


公私秘藏

淳朴又不羁



——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掠美

余斌霞


湖南省博物馆与桃源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展览遴选179件(套)公私收藏的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通过“绣工巧多变”“绣艺放异彩”“刺绣美生活”三个单元对桃源刺绣的题材造型、绣技特点及绣品功用等进行展示。解析桃源这方土地上民众独特的审美情趣,管窥湖湘区域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进程中的勤劳智慧与精神追求,进而领略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   白缎地绣“双狮戏球”插屏

人物述林

晚清重臣端方的收藏实践



——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端方藏品为例

王田


端方是清末的重臣,也是当时为人共知的杰出收藏家。他作为鉴藏家的一生虽然不长,却经历复杂。端方过眼的、经手的、与之相关的藏品浩如烟海,至今在国内外重要的公私机构中都有分布。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端方相关文物就为数不少。


❖   陶斋尚书审释金石墨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