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1年第09期

摘要: 万物毕照赏玩手札王登震本文从溥儒的山水画入手,以溥儒常见的山水作品风格为依据,试图从作品的图式特征与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内涵解读出溥儒山水画的独步之处,并揭示出在上世纪初中国画所处的时代变革背景中,溥儒所具有的启示意义和文化价值。❖孙君泽《楼阁山水图》 ❖溥儒 《群岫寒松》画稿从嘉兴博物馆藏潘氏家书解读潘琳的两次婚姻徐贤卿近几年 ...

特别关注

万物毕照



—— 清华大学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特展

谈晟广



中国铜镜的制作,始于青铜时代,曾跨越了长达3000余年的历史,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因玻璃镜导致的技术革新而退出历史舞台。铜镜在古代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用于照容的实用器,同时,变化无穷的样式、纹饰和铭文等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文化、宗教、艺术、科技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清华大学1958级学生王纲怀先后向母校捐赠了300余面中国古代铜镜,现已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重要馆藏。


❖  东汉晚期 四叶八凤纹错金铁镜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唐代菱形花鸟云纹铜镜发微



于奇赫



在唐代的铜镜中,有一类菱形四禽花卉云气纹铜镜较为多见。本文从宁夏固原博物馆藏菱形花鸟云纹铜镜中的一个细节入手,基于形象本身的观察及结合文献提出了铜镜中的鸟类形象是伯劳鸟的说法。而从形象过渡到“衔”这一动作,可以看到唐代社会观念中的等级、文化等观念,是如何通过铜镜体现出来的。艺术史的研究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考量,古代文物中还有丰富的形象形成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  菱形花鸟云纹铜镜


众生百态 镜中之象


—— 明清铜镜纹饰赏鉴

钮小雪



明清时期是中国铜镜史上最后一个大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铜镜日益商品化和世俗化。铜镜已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还兼具着馈赠、观赏、祈福、婚嫁等用途。一方面,铜镜造型和纹饰流行仿古,沿袭了宋元时期的遗风余韵,另一方面也逐渐摆脱前朝繁缛、威严的纹饰,日益世俗化,出现了吉语、科举题材等具有明清时代特点的吉祥纹饰和图案。

❖  明 洪武二十二年铭云龙纹镜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王冬梅



唐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手工业十分发达,铜镜铸造业也在此时达到了巅峰,铸造工艺和装饰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种类繁多、纹饰华丽、铸造精湛的唐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一面面构思巧妙的唐镜,方寸之间,散发着自信、张扬、包容、开放的大唐盛世气息。现撷选山东博物馆藏的几面唐代铜镜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  四神镜


以天津博物馆藏铜镜为例管窥中国古代铜镜发展


李君 



天津博物馆藏品众多。中国古代铜镜是天津博物馆一项重要馆藏,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流传有序。文章将以天津博物馆藏中国古代铜镜为例,对中国古代铜镜的纹饰及所反映的各时期物质文化等进行窥探和解读。

❖  汉 尚方五铢十二辰镜


铜镜之美 映照古今



—— 青州市博物馆藏唐代铜镜探析
马建军 徐清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百花齐放,铸造工艺也攀登上空前的高峰,制作的铜镜工艺之精美,形式之繁多,纹样之丰富均超越前代,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反映在唐代铜镜上就是制作精细,质地优良,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千姿百态的式样。青州市博物馆馆藏铜镜图案刻画生动飘逸,无不体现了唐人的乐观、自信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唐 双鸾衔花枝镜


明镜铸史 千秋金鉴



—— 沈阳故宫庋藏古代铜镜赏析
邓庆



沈阳故宫庋藏有汉、唐、“六朝”、辽、金、宋、明、清时期的铜镜,最早的如汉代铜镜。从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开始,铜镜走进了人类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铜镜得以产生。也就是在金属出现后,开始使用青铜铸镜。从铜镜产生伊始,就是古代人们赖以整妆、映照面容和装饰居所的生活用具。

❖  汉代 海兽纹铜镜

赏玩手札

溥儒山水图式与文人意趣探略



王登震


本文从溥儒的山水画入手,以溥儒常见的山水作品风格为依据,试图从作品的图式特征与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内涵解读出溥儒山水画的独步之处,并揭示出在上世纪初中国画所处的时代变革背景中,溥儒所具有的启示意义和文化价值。

❖  孙君泽《楼阁山水图》                ❖  溥儒 《群岫寒松》画稿


从嘉兴博物馆藏潘氏家书解读潘琳的两次婚姻



徐贤卿



近几年来,嘉兴博物馆在拍卖市场和私人藏家手中征集了大量潘氏家族往来信札,数量超过600通。信札多为友朋和潘振镛潘琪父子写给潘振节潘琳父子,还有部分为潘琳和潘振节父子之间的往来信札,由此推断该批信札来源应是潘振节家族。本文仅仅选取部分信札内容来梳理潘琳与嘉兴陆氏和嘉兴沈氏两段婚姻关系,从而反映潘家两代人婚姻观念的异同以及思想上的冲突。

❖  潘振镛致潘振节


专名例释

解析丧葬艺术中的汉画祭祀礼俗



陈鹏



汉画像作为汉代祭祀性的丧葬艺术,而且有关祭祀礼俗题材的画像之所以在汉画中大量出现是由于受本地的儒道思想、谶纬神学、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外来佛教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汉代祭祀礼俗对汉代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年节习俗、祠堂文化等民风民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临沂市沂南北寨汉墓吊唁图


版本碑帖

北魏《崔承宗造像》略考



王欣



《崔承宗造像》,全称《齐州历城崔承宗为亡父母造释迦像》,北魏太和七年(483)十月刻于山东历城(今济南)。该石上部雕有佛像,下为楷书题记。目前对此造像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现有材料进行梳理,就原石递藏和拓本流传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  崔承宗造像题记拓本


古器物考

大河村遗址三期四期彩陶罐“∽”纹探究



戴建增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 “∽”纹彩陶罐,器型由腹部微鼓趋向较瘦,纹饰由繁复转向简单草率。“∽”纹诞生于大河村第三期,第四期逐渐衰落,但与此同时,同类型的郑州青台、点军台、秦王寨和洛阳王湾等遗址大量广泛存在,并开始对外传播,并影响到大司空村类型。后者的“∽”纹在晚期演变为反向“∽”纹,大河村类型晚段西山第五组反向“∽”纹或许就源自大司空村类型晚期。由此说明,仰韶文化晚期,豫中和豫北地区存在文化互动。关于“∽”纹的寓意,提出了疑义,未能进一步提出新见解。

❖  彩陶盆


何氏三砚的鉴藏与流传考



焦大明



何崇甘先生向广东省博物馆无偿捐赠了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此砚为馆藏千金猴王砚、嵒华四象砚的主人“何氏闲叟”身份谜题提供了线索,借此进行的调查研究揭示了“何氏三砚”流传经历的新版本。

❖  清 千金猴王砚及其拓片


清宫节令膳碗探考(上)



赵磊



有清一代,除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要举行隆重庆典外,其他四时节令宫中也会开展相应的庆祝或纪念活动,并配有专门所使的器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景德镇御窑厂就曾为御膳房烧造了八款制式相同、纹样各异、分别在不同节令使用的膳碗,饶富意趣。本文通过梳理清宫档案,结合实物对照,试就这类节令膳碗的具体样貌、生产使用情况及后世仿作等内容加以详细探考。

❖  清道光 节令膳碗(一套)

博古论道

中国古代铸币不足值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袁伟骞



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出现钱币铸造不足值的记载,不少学者认为在金属本位制时期,铸造、流通大面额不足值钱币导致大面额钱币折价使用或者不使用的现象归结于通货膨胀,但笔者认为,铸造不足值钱币往往处在社会动荡,财力空虚,经济凋敝,物资匮乏时期,当局通过铸造、发行不足值钱币,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即铸币税,而不足值钱币大量流通,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另外,在金属本位制时期,老百姓看重的是金属本身的价值,而非钱币上虚值的面值,因此在这一时期,会普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劣币,物价暴涨,民不聊生,而且这种不足值钱币制度很难维系,严重的甚至导致朝代更迭。笔者通过对新莽、东汉末至三国、唐、北宋、明、清等不同时期铸币实物的研究,对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  大明通行宝钞

 合作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