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1年第06期
来自: 收藏家杂志社 |
发布时间:2024-11-10 09:23 |
查看: 193 | 发布者: gogoyy |
摘要: 《收藏家》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藏家微店享八折优惠逸笔怀趣 落纸策序刘朔 李哲澄怀卧游万象澄,心师造化林泉心。神闲气定物咏志,逸笔落纸自无欺。“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大展分为“澄怀观道”“心师造化”“林泉高致”“闲情偶寄”“托物寄兴”“唱和有应”,以及“与古为徒”七个展陈单元,对于古代绘作的囊括并非 ...

2021年全年杂志订阅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 藏家微店 享八折优惠

—— 清华校庆大展“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撷萃
刘朔 李哲
澄怀卧游万象澄,心师造化林泉心。神闲气定物咏志,逸笔落纸自无欺。“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大展分为“澄怀观道”“心师造化”“林泉高致”“闲情偶寄”“托物寄兴”“唱和有应”,以及“与古为徒”七个展陈单元,对于古代绘作的囊括并非以明确的时代与派别线索分区,而是充分考量其关照意向、创作动机和精神实质,深度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自然之趣与得道之境,从诸多角度映射出传世绘作的文化积淀与精神底蕴:澄心神,师自然,悟林泉,咏笃志,观自在,汲古髓,映万象。落纸有界而难没逸笔,丹青策序而千古怀趣。笔者在此将以展陈单元为参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拢并浅析部分绘作,着重呈揭其艺术意象及美学价值。
❖ 明 沈周 桐荫濯足图 立轴绢本
改琦的绘画,从客观的方面来说,其表现内容到意境加上独有的绘画语言,均有着嘉道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其主观审美意识上讲,改琦的人物画试图削减掉一些艺术上的“冲突感”,以一种静谧、矜逸和平和的笔墨,展现一种春愁缱绻,闲情无计之感。改琦的仕女画是其代表,尝试着以简淡笔墨“中和”掉女性形象的脂粉俗媚之气,注重内在的情感的蕴藉,规避对观者感觉的强烈刺激,从而升华为对女性内在美的审视。 在他的创作中,体现了对于自然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观照,摒弃了清初时期人物画的陈因相袭,以带有自我特色的细润之笔下墨写实。论其对于后世之影响者,则甚广矣。改琦一派承明代吴门之遗风,江南地区的“时推巨手”,同侪、后学等习“改派”者甚多。从地域上讲,先由“海上”发展到全国;从时间跨度上是沿清中晚期的嘉道年间到20世纪中叶。以一种特殊的美的“范式”,广泛影响了后世的绘画风貌,以其疏秀清灵的笔墨和色彩传达一种情趣;避免了对于冗繁无关的其他素材的描画堆砌,直达主题,直指人心,是难得的逸品佳作。

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推出校庆系列大展,“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展便是其一。此展名家荟萃,精品迭出,《顾绣山水人物四条屏》作为唯一一件刺绣绘画作品,无疑十分吸引人们的关注。这组刺绣虽然绘的是山水人物,但皆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文人雅集。自古文人雅士皆有“以文会友”的传统,常广邀志同道合者,择佳期结伴而游,寻青山绿水,松风竹月之地,一同游山玩水,吟诗作画,烹泉煮茗,在杯觥交错之间,挥毫泼墨,解衣磅礴之际,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观此类文会、雅集题材的作品,令观者心向神往,皆愿亲历此等盛会,一窥古代文人墨客的风神气韵。
建国瓷一般指由景德镇烧制、新中国第一代国宴专用瓷。这套建国瓷共有17件,器形包括酒壶、调料壶、锅类、盘、碗、碟、勺,器物通体施白釉,以斗彩缠枝花卉为饰纹,底款为红色帆船。此套青花斗彩缠枝花卉中餐具为1953年景德镇烧制的第一代国宴用瓷,为国庆五周年宴会新侨饭店宴会厅所使用的餐具,整套中餐具的斗彩纹饰及底部红色帆船款识均为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画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祝大年设计。
董健丽
故宫博物院收藏10件明代龙泉窑青瓷故事图碗,分别以历史典故、戏曲、诗画题材装饰在瓷器上,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透过前期和晚期主题的变化,我们看到时代的变迁。就明代龙泉窑青瓷人物故事图碗而言,在明代社会生活中,更多的是作为奢侈品为人所拥有,其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要大于物质方面的需求。

臧辰垚
颐和园藏清乾隆雕和珅书御制诗青玉板,据《光绪二十八年陈设档》记载,当时名为青玉诗意板2件,存放于颐和园仁寿殿。颐和园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最为主要听政建筑。殿中陈设文物多庄重大气、用料名贵、制作考究,并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张潇
起源于印度的佛塔,随着佛教的传入,完成中国化形制以后,出现各种规模的建筑和各类的工艺造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各种工艺、各类造型的小型佛塔,通过对这些佛塔材质、工艺、造型的研究,探究其制造工艺及美学价值。

王淑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掌握了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后总结出来的。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从孟春的大地复苏,到仲春的朝气蓬勃,再到季春的姹紫嫣红;三春经历了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本文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为例,解读春天里节气的故事。
钮希强
王大炘,号冰铁,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篆刻家,其印其人名动一时,求印者众多。其中就包括民国时期的传奇夫妇廉泉、吴芝瑛。廉、吴夫妇与王大炘交往很深,其自用印章大多出自王大炘之手。但是由于时局动荡和世事变迁,廉、吴夫妇印章多散失。泰州市博物馆藏有王大炘制廉、吴夫妇自用印章7枚,均为常用印,为研究王大炘的篆刻技艺和与廉、吴夫妇的交往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觥是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流行的盛酒器,制作精美,其流行时间较短,出土较少,显得弥足珍贵。高青县陈庄-唐口遗址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铜觥,形态可掬,特别是其盖内铭刻的“文祖甲齐公”铭文,更是直接证实了姜太公的存在,填补了历史空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曹静
万善寺铜钟,铸造于清康熙壬午年(1702),钟体通高110、体高89.5、钮高20.5、口径78.7厘米,重量228千克。钟体保存基本完好,钟钮为蒲牢造型,有残缺。万善寺铜钟钟体铭文、纹饰铸造精美,是北京地区现存古钟的少有代表之作。

❖ 万善寺铜钟
—— 一尊明代铜镀金佛像名称的鉴定与研究
2020年11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了一尊明代铜镀金佛像,它以造型独特、工艺精美、体量高大、品相完好引起了佛像收藏爱好者和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这尊佛像为明代中原地区造像,但其造型样式非常独特和罕见,两手均伸展于胸前结印,佛名难以遽断,佳士得出版的图录命名为“鎏金铜宝冠佛坐像”,显然有宽泛之嫌。笔者认为,此像具体名称应为卢舍那佛,是佛教《华严经》宣称的莲花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大乘佛教崇奉的“三身佛”中的报身佛。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 明 铜镀金卢舍那佛
——雍和宫中三世佛溯源
被中外旅游者誉为网红打卡地的北京雍和宫,是我国汉族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康熙时此地被营建为皇四子胤禛府邸,后扩建为雍亲王府。雍正登基皇位后,下旨将原王府升为行宫,更名为雍和宫。雍和宫在宫改庙过程中,将原雍亲王府中的正殿银安殿,改造成雍和宫殿(即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奉有高近2米的铜镀金3尊主尊,它们依次为西边的燃灯佛,又称定光佛,属于过去佛;正中的为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最东边的是弥勒佛,也叫慈氏菩萨,为未来佛。此3尊像因是以时间顺序排列,故又被称为三世佛。殿内两侧山墙处还供奉有18尊罗汉像,为东晋时流传下来的干漆夹苎脱胎工艺制作。其工艺繁缛,造型洒脱,为北京地区仅存的乾隆时期干漆夹苎造像,实属难得。故此殿成为雍和宫中被信众最推崇礼拜的殿堂。罕为人知的是,殿内所供奉的三世佛像,是用康熙时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板熔铸而成。书如何就变成佛了呢?有什么内情?
❖ 三世佛之燃灯佛(过去佛)、三世佛之释迦牟尼佛(现在佛)、三世佛之弥勒佛(未来佛)
近20年来,这部出版于2003年的傅山研究专著仍然是学界公认的研究傅山全面立体的重要专著。通过研究傅山与魏一鳖、戴廷栻等人的往来,了解傅山与当时仕清汉族官僚的关系,和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下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 新安画派名宿张翰飞
王蔚
在民国时期的新安画派中有这样一位画家,他曾位居高官,最后却挂印返乡;他寄情山水丹青,却又致力民生教育;他曾经是新安画派的领军人,却在壮年溘然长逝。他在当时名望甚高,后世却鲜有人知;这位画家便是新安画派名宿张翰飞。

—— 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唐僧形象的文化背景:衣钵象征正统地位;唐僧的相貌;御弟的身份;肉边菜的典故;旃檀功德佛。

戚明
布面重彩,顾名思义,是在画布上敷设重彩进行创作的绘画方式。西藏现代布面重彩画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吸收了唐卡、壁画等西藏传统绘画的材料与技法,借鉴了中国工笔重彩画和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形成了高原文化独有的艺术面貌。在西藏,以布面重彩画为核心,凝聚了一批藏、汉、瑶、回等各民族画家,形成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西藏本土绘画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