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1年第04期
来自: 收藏家杂志社 |
发布时间:2024-11-10 09:27 |
查看: 138 | 发布者: gogoyy |
摘要: 《收藏家》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藏家微店享八折优惠特别关注刁鹏南北朝时梁朝诗人沈约有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旅游”一词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记录。及至唐代,“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开来。“旅游”与“旅行”不同,前者关乎览之对象,后者重在去之过程。“旅游”的重点在“游”上,游览是它的最终目的。中国古代文人赋予了 ...

2021年全年杂志订阅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 藏家微店 享八折优惠
刁鹏
南北朝时梁朝诗人沈约有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旅游”一词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记录。及至唐代,“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开来。“旅游”与“旅行”不同,前者关乎览之对象,后者重在去之过程。“旅游”的重点在“游”上,游览是它的最终目的。中国古代文人赋予了旅游更多寓意,尤其从明代中期开始,伴随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旅游成为一种风潮,甚至是彰显身份与品位的象征。晚明以后,大众文化中的旅游之风开始蔓延,文人墨客在日记和游记中留下了新名词“游观”。古代没有手机、照相机和摄影机,但却有画家的生花妙笔。这些被记录的风景,使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旅游元素异常丰富。本文选取烟台市博物馆即将推出的原创展览《跟随古人去旅游》中的部分馆藏文物精品,邀请读者跟随古人的脚步,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旅游盛宴。
❖ 清 王翚 采菱图
陶怡霖
避苦趋乐是人的本性。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在生存需要的驱使下将更多精力投入繁重的劳动。古人按照时序节令、气候物候的变化形成的风俗习惯。春日光景与上巳、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此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值春耕春种。这些节日的一些民俗内容充满了文化色彩,相互融合或在此后被取代。憋屈一冬的古人也会跟今人一样,在东风送暖之时外出行春游戏,形成了包括物质生产生活类的民俗、组织活动类民俗、礼仪信仰类民俗、游戏娱乐类民俗等。中国人惯用通过关注对人的生存来照见人性,保存着古人们在春天时节快乐的集体记忆,而诗歌、绘画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主要记录方式。它们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从普通大众到社会精英阶层生活中的休闲娱乐,在强调勤勉进取的社会大氛围中呼唤着人性本能的复苏和自由的欢畅。在这草长莺飞之时,我们除了自拍发圈,还能怎么玩?本文将与您一道,且去看看这些遗存中究竟藏着古人行春的哪些玩儿法……
❖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卷 全卷(宋摹本)
温玉鹏
游春活动,最早是出自对亲人的纪念,洒扫祭拜,慎终悼远,并早已渗透在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深处。隋唐时代,以郊行为代表的游春活动业已成为放松精神、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重要活动之一,在继承历代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面貌。尤其是宋代以后,逐步展现出世俗化、商业化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古人对生产和生活美好的愿望,以及驱邪求吉、祈福消灾、天人和谐等终极生存意义的追求,为元、明、清乃至今日所继承。
❖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以青岛市博物馆藏《武当南岩霁雪图》《太行晴雪图》为例许哲 黄巧梅
中国山水画中,画家以绘画作品记录亲身游览所见景致的纪游图是实景山水画中独具特色的一大类别。纪游图滥觞于宗炳,至明代吴门画派发展到高峰,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门类。画家趁兴而游,归而作画,或罗列地景,或貌写名胜,并加以题咏,记录旅行、雅集与交友活动。谢时臣长期生活在苏州,又师法沈周,深受吴门画派影响,同样也延续并践行着这种文人风尚,将游历山水付诸笔端,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纪游图,尤以其晚年状写名山雪意的作品最为精彩动人。本文将以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谢时臣《武当南岩霁雪图》《太行晴雪图》为例,探寻谢时臣的雪山行旅,将赏画者带入游览者的视角,以期在这萧索冬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武当南岩霁雪
我们往往通过一些经典佳作可窥见古人游玩的场景,那么,古时候的孩子都是怎样欢乐地玩耍呢?中国美术史上将描绘孩童玩耍、嬉戏的绘画作品称为“婴戏图”或“戏婴图”,“婴”原指初生女孩,《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后来“婴”泛指初生儿和幼儿,这里指“孩童”。少年儿童生性活泼好奇,世界上的事物对他们而言都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都想去探索和尝试。游戏和玩具不仅能启发少年儿童们的心智,也能锻练和强健体魄,是他们用以探索世界的工具。在玩耍和嬉戏的过程中,孩童们生动活泼的姿态,专注喜悦的神情,稚拙可爱的模样,不仅让人心生怜爱之情,更能使人感受到童稚世界无忧无虑的魅力。“婴戏”或“戏婴”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我国很早就有绘画婴戏的传统,早期的“婴戏”题材多为人物画的陪衬角色﹐唐朝时“婴戏”之绘画技巧已渐趋成熟并独立成为绘画的题材。宋代是婴戏图发展的全盛时期,不但取材多样化,描绘技巧也日趋高超,有的采用鲜艳颜色以衬托婴孩游玩时的愉快心情,营造热闹快乐的气氛;有的利用简洁的线描,刻划平民的市井风情。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以往画面简单的一两个孩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童子,图上的儿童玩耍嬉戏,千姿百态,神态各异,妙趣横生,孩童们的动作亦愈加夸张,动感更加强烈,绘画作品有着极强的美感和浪漫主义的气息。直至现代,婴戏图也一直是绘画中极受画家们喜爱和大众欢迎的绘画种类之一。婴戏花、婴戏球、婴戏水、荡船、钓鱼、放爆竹、蹴鞠、放风筝、捉迷藏、对弈、习武、攀枝娃娃、莲生贵子、喜报多子、庭院婴戏、郊外婴戏、傀儡戏、婴孩读书、十六子、百子千孙、五子登科等婴戏情境,就这样被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们所描绘。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和欣赏清代宫廷画家冷枚和现代画家陈林斋所绘的两幅《婴戏图》,看看古代的孩子们如何愉快的玩耍。
❖ 冷枚 宫苑婴戏图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展览述要
陈庆庆
新年伊始,国家博物馆将专题展览“中国古代书画”的全部书画展品进行了换陈。此次“中国古代书画”专题展览仍以时间为主线,共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和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单元。展览通过52件(套)宋元名家的珍品名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画坛书界的发展风貌,可谓丹青留美、翰墨淋漓。

邓庆
清朝以弧矢定天下,统治者首重习射。凡八旗官兵,无不习勤弓马。并号称弧矢之利,精强无敌。本文以沈阳故宫藏有的几件后金帝王的御用兵器和清代八旗官兵的武器为研究对象,对清帝御用兵器进行探讨。
孙兵
滕州博物馆藏玉石器数量众多,数量达400余件,从原始质朴的“石玉”到宗教图腾的“神玉”,从有礼有制的“礼玉”,再到谦谦君子的“德玉”,玉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尤其是馆藏元明清时期的玉石器形态灵韵,雕工精美,纹饰简洁、明快,充分彰显了古滕人民的聪明才智。不论是在选材用料上,还是雕琢手法上;不论是形象刻画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时代特色,从中可以管窥到中国玉石器在此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清 碧玉双耳杯

朱万章
沈贞吉为“吴门画派”代表画家沈周之父,以山水见长,但现在所见传世之作极少。《菖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关注者较少。《菖蒲图》构图极为简洁,画幅下侧三分之一为画中主角,画幅上侧三分之二以上为留白。作者以水墨所绘生长于石上的数丛菖蒲。画中,墨色的浓淡交融与菖蒲的生长,使画面充溢着一种欣欣向荣之势。作者题识曰:“西庄沈贞吉”,钤朱文方印“贞吉”。画幅上侧由冯恭以小楷抄录的宋人谢枋得(1226~1289)的《菖蒲歌》。《菖蒲图》或在技法上受到徐熙的影响。此画曾经乾隆、嘉庆、宣统数朝鉴藏,后随文物南迁至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谓流传有绪。在清宫鉴赏印之外,另有六方鉴藏印,为鉴藏家高象南印鉴,但关于高氏生平事迹及年代并无明确记载,从此画的收传来看,当至少为清乾隆以前之人。又明人沈明臣有《送高象南太守赴庆远》一诗,沈明臣为明嘉靖时期人,曾与徐渭(1521~1593)同为胡宗宪幕僚,若此处的“高象南”与鉴藏家高象南为同一人的话,则高氏当为明嘉靖时期人。
吕成龙
清代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强盛时期,也是清代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此时,位于江西景德镇的御窑厂在瓷器烧造方面,也呈现出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等密切相关的特点。其产量之大、耗费之巨、工艺之复杂,可谓前无先例、后无来者,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乾隆朝以后各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力逐渐衰退,御窑瓷器生产亦每况愈下,产品数量、质量均不能与乾隆朝同日而语。
❖ 清乾隆 斗彩描金勾莲纹贯耳壶

杨静姝
在中国陶瓷史上,元青花对后世青花瓷器的烧造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纵观明清两代的官、民窑瓷器,无论是纹饰还是造型,无不宗法元青花,其以活泼、艳丽、明快的纹饰风格独树一帜,而莲纹则是元青花瓷器纹饰的典型代表。与其它传统纹饰相比,元青花纹饰中的莲纹新颖、独特,是最符合元青花历史性质的研究对象。历代学者把对元青花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青花的用料、配方,绘画的技艺、色调以及对瓷器装饰效果等工艺形式上面,而对青花纹饰背后的内容研究则很不充分,特别是对元青花莲纹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可谓是少之又少。笔者以对元代青花瓷器的深入把握为基础,以莲纹装饰蕴含的人文意义和符号学寓意为出发点,对元青花纹饰中莲纹的特征进行探讨归纳,对其本身的纹样特点、文化意义进行研究,着重探讨研究元青花莲纹的艺术特征及成因。
❖ 折枝莲纹 动物穿花型

孙传波
旅顺博物馆收藏完颜娄室墓出土12件文物,其中冠饰有银网冠、透雕白玉荷花冠饰。而日本殖民时期的旅顺博物馆曾出版过图录,图录中收录了花形金冠饰与鎏金巾环,经笔者考证这几件出土品亦为冠饰。本文通过对金代冠饰的研究,探讨出完颜娄室墓冠饰的使用功能及时代特点。
❖ 花形金冠饰1件 鎏金巾环3件

张维红
陈恭尹有“清初广东隶书第一高手”之誉,他的隶书主要取法《夏承碑》和《曹全碑》,并能自出新意。但是,研究他的隶书成因,仅靠现有文献和墨迹难以具体说明。本文尝试以《夏承碑》《曹全碑》在明末清初书坛的地位、明清易代之际广东书坛的特殊历史际遇为背景,结合陈恭尹的交游、遭遇、天赋才情等进行探析和推演,分析陈恭尹隶书对清初广东书坛的影响。
❖ 白鸠诗轴
徐小艾
民间美术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它们形态各异,规格大的能长达十几米,小的则只有一两公分;而其材质也是千差万别,有纸、竹、土、木、布、丝、陶瓷、皮革、金属、玻璃等等,品种繁多;民间美术作品的观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平面展示的、有立体陈列的,有以透光形式观看的,还有通过动态方式展现的。这种复杂性使得在作品拍摄工作中经常需要使用特定的设备,比如微距镜头、透光台等。而且,拍摄民间美术作品的摄影室相较于一般影室,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设计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摄影室环境,对于很多特殊形制作品的拍摄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影室的层高不能太低,有些民间美术作品需要用大型柔光箱打顶光,还有一些作品只能采用俯拍的方式,因此,需要有一定的高度空间。笔者将影室内的一面墙壁打龙骨加装一层铁皮板,表面再敷贴吸光材料,在拍摄一些比较轻薄的美术作品(比如年画)时可以用磁铁将之固定在墙面上,这种方式非常实用,对作品也毫无损伤。另一面墙壁则加贴一层软木,方便用大头针或图钉来固定作品,适合用来拍摄刺绣、布贴画之类的织物基底的作品。
❖ 无锡 喻湘涟 贵妃醉酒

孙涛
清王朝取代明王朝入主中原后,其历代统治者都极为崇奉藏传佛教,他们不仅广建恢弘梵刹、雄奇殿宇,还延请许多藏传佛教高僧来京弘法,并对这些高僧礼遇有加。汉藏两地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汉藏两地文化的结合越趋紧密,许多藏区民众信奉的神灵被引入到内地,并得到了内地藏传佛教信众的尊崇,汉族先民礼敬的神灵也被纳入到藏传佛教的神灵体系,获得僧人的虔诚敬奉,其中,尤以诸多战神为代表的威猛护法神灵最为凸显。笔者在参观第三届《般若光华—中国古代唐卡艺术大展》时,发现展览展出的一幅清代护法将军彩绘唐卡,其艺术风格展现出鲜明的清代宫廷唐卡风格特征,且主尊形象带有典型汉地造型元素,有别于传统藏传佛教神灵的体态样貌,十分值得关注。现就笔者初步的研究成果,对此幅唐卡的艺术特征和所绘宗教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求证于学界师长和同仁。

2021年全年杂志订阅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 藏家微店 享八折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