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0年第06期

摘要: 古雅青翠 妙趣天成王小琴康熙青花瓷是继元、明青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康熙青花瓷器胎釉精细,造型古朴,纹饰优美,色调古雅幽靓、层次分明,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既有明代青花遗风,又有创新发展,对后世制瓷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乡市博物馆藏帽筒❖五彩花卉六棱镂孔帽筒李文涓 胡景茗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 ...

特别关注

古雅青翠 妙趣天成



 ——江西省博物馆藏康熙青花瓷器赏析
王小琴


康熙青花瓷是继元、明青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康熙青花瓷器胎釉精细,造型古朴,纹饰优美,色调古雅幽靓、层次分明,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既有明代青花遗风,又有创新发展,对后世制瓷产生了深远影响。

❖ 青花雉鸡牡丹纹将军罐


新乡市博物馆藏帽筒



 秦欣欣


帽筒创制于清代嘉庆朝年间,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随着其不断发展,逐渐世俗化,成为寻常百姓家的装饰品与陈列品,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帽筒的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有吉祥寓意纹饰、人物故事纹饰、神话纹饰、花鸟纹饰等等,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意识和审美追求。

❖ 五彩花卉六棱镂孔帽筒


明代梅瓶赏析



李文涓  胡景茗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元时期较为流行,且一直流传至明清。2015年3月~2016年1月,常德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对常德市穿紫河七里桥德国小镇至河街沿岸一带明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5对造型各异、纹饰精美的瓷梅瓶。后经过清理、修复,于2017年4月已全部入藏。
❖ 明 孔雀绿釉黑花瓷梅瓶一对


天国遗粟



——太平天国时期瓷器赏鉴

孙建



现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一件青花花卉纹四系平头盖茶壶就是一件标准的日用瓷器,该茶壶高18、口径8、底径14厘米,为清代晚期常见的青花花卉纹四系平头盖提梁壶,器物修胎粗率,釉面平整,有多处缩釉点,器身以国产钴料绘制假山牡丹纹,图案绘制手法粗犷,在平顶凹面壶盖上以青花写有“太平天国千卍年”字样。

❖ 青花茶壶


河北博物院藏清代民窑青花瓷



冯宁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的骄傲,是我国古陶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之一。它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鼎盛于明、清两代,一直沿用至今。清代不仅是我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也是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产品质量日臻精进,工艺水平和品种数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而清代民窑青花瓷在风格上则表现出自然、淳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纹饰也更加图案化、吉祥化。本文就河北博物院育才街院区藏的部分清代民窑青花瓷的文物特点和时代特征做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以飨读者。

❖ 清顺治  青花“空城计”图筒瓶


开封博物馆藏宋元瓷枕鉴赏



仝刘洋 杨佳琳


瓷枕是我国古代瓷器的一种特殊器物,既有纳凉安寝的使用功能,同时也兼具装饰、审美、镇宅、辟邪等作用。瓷枕的造型、装饰工艺与图案变化丰富,承载了诗文、戏曲、雕塑、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文化审美偏好与精神追求。开封博物馆馆藏各时代瓷枕数量较多,本文挑选部分宋元瓷枕精品加以鉴赏。

❖ 宋 白釉珍珠地“皇帝万岁”剔花瓷枕

观展前沿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刘冠缨

2020年3月6日,由旅顺博物馆联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天地徒存此老丁——陈半丁书画作品展”正式开展。展览是馆内首次围绕20世纪书画大师专题展览,也是因为疫情原因闭馆不闭展,首次采取线上形式展出。陈半丁花卉作品,不仅种类繁多,绘制精美,而且馆藏作品是首次对外展出。画中既有春夏之季“绿云冉冉,红雪霏霏”的绚烂,亦有秋冬时节“青霜傲雪下,仍有盛开花”的香韵,耐人品味。

❖  陈半丁桃花图轴

赏古集真

清代广州外销丝绸上的康乃馨



 白芳

花卉作为一种装饰图案,无论中外,都是被广泛地应用在丝绸面料的装饰之上。清代广州外销丝绸是专门针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来样加工订制的,18世纪广州外销丝绸纹样反映着同时期欧洲丝绸面料洛可可艺术风格的流行趋势,以康乃馨、玫瑰、蔷薇等自然界的花卉图案与舒卷的植物藤蔓相组合的纹样,代表着洛可可艺术风格追求的轻快自由、纤巧柔美的特点。19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流行,广州外销丝绸的纹样亦发生了相应改变。

❖ 19世纪石青缎广绣“宝生昌”号花鸟外销挂帐

古器物考

玉瑱小议



——从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玉瑱说起

赵芮禾


大葆台西汉墓2号墓在考古发掘时曾出土有一玉瑱(耳塞),作为西汉时极为流行的九窍玉塞的组成部分,玉瑱在汉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但是玉瑱并非只作为葬玉出现在历史中,文章从玉瑱的使用功能着手,分为服饰功用与葬玉功用两个部分阐述其用法、材质与所代表的思想内涵。

❖ 明 鲁荒王朱檀墓出土冕冠

博物精华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的两件清代乐钟



俞珊瑛


衢州孔庙留存的礼乐用器为数不多,雍正十年编钟、雍正十一年大钟为我们了解清代的孔庙祭祀礼乐文化等提供了难得的物证,值得关注。

❖ 衢州孔庙编钟

汉嵩山太室阙铭拓本版本



宋松  王欣


太室阙,位于河南嵩山太室山南麓中岳庙门前的中轴线上,是庙前的神道阙,分东西两阙。两阙结构相同,皆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阙上刻有铭文及各种人物、动物、树木形象,其中三处铭文皆位于西阙之上。西阙北面上方是元初五年吕常造石阙铭,即太室阙铭。铭文阴刻隶书,二十七行,满行十字,由内容可知该阙为阳城长吕常于汉元初五年(118)所造。南面上方为题额,阳文篆书,三行九字,现存“中岳泰室阳城”六字;题额下是延光四年(125)颍川太守题名,书体篆隶杂糅,剥蚀严重,存字不多。太室阙与启母阙、少室阙并称“嵩山三阙”。

❖ 元初五年 太室阙铭拓本

考古觅踪

房龄大长公主墓托果盘侍女图新考



王晶晶


房龄大长公主墓出土27幅侍女壁画。其中有一位托果盘侍女位于墓前室东壁北侧,手持一五足圆盘,盘中盛有两种果品。这两种果品应是陕西本地产的秋季水果,俗称八月炸的野生水果八月瓜和柿子。

❖ 女侍图

天工开物

首都博物馆藏

无款画虎图轴分析



武望婷

本文以首都博物馆藏清代《无款画虎》图轴为例,尝试对画面信息解读并辅以拉曼光谱、荧光光谱和高光谱等科学手段对画面色彩和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为书画修复保护提供依据和思路,望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 清 无款画虎

专名例释

诗札与收藏



王羊羽

现代的人们要想诵读前人经典诗歌,很容易就能买到一本诗集,或者随便在电脑或手机上一搜索就可以免费看到很多名家经典诗作。但是有一种和诗关系极密切的东西,是任何印刷的诗集和电脑资料所无法取代的,抚触到它就是和诗人的灵魂做一次零距离、有温度的亲切交流和碰撞。这就是有生命的诗歌载体——诗札。因为诗札是从书札中分化出来的。二者都有一个“札”字。“札”是古代用来写字的小而薄的木片,一般约一尺长,后引申为“书信”之义,所以书札即书信,古人又叫“尺牍”。
❖ 米芾《戏成帖》

书札碑帖

王守仁《致谢源书札》

五通连裱长卷考



胡念望

温州博物馆藏明王守仁《致谢源书》五通书信写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至正德十六年(1521),是王守仁在帅兵平定南昌宁王宸濠谋反之乱后,与纪功御史谢源探讨功次册分类立目问题而写的函件。此卷由五通函札合裱一卷,横382、纵26厘米,共1200多字,每通三四页。信札合成长卷,有晚清学者俞樾“王文成公遗墨”六字篆书引首,前首钤白文“恩奖耆儒”。题签落款处钤章两方,分别是朱文印“禅心萫录”、白文“臣俞樾印”。卷末有俞樾、孙诒让、王岳松等人题跋。原文未注明年月。此卷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为温州瑞安蓉楼叶君家旧藏。
❖ 王守仁致谢源书扎

人物述林

胸中丘壑铸生机 笔底烟霞蕴意境



 ——略谈李可染的山水画经营

王衍


李可染,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画坛巨擘。李可染先生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山水画、人物画,其中山水画的成就最为突出。李可染先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艺术习规,创造出了新的山水画面貌,中国山水画到李可染先生这里算一站。

李可染先生具有深厚的民族哲学修养、传统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又借鉴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对山水画进行了革新探求,所谓“推陈出新”“别开生面”,把中国的山水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李可染 黄山烟云图 1978年

当代艺林

笔墨传情  戏画人生



 ——国家大剧院藏水墨戏曲人物画撷英

张媛媛  杨学晨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不但为戏曲艺术提供宽广的舞台,还致力于延伸舞台艺术的展示空间。戏曲的内核是“以歌舞演故事”,绘画则是对“故事”二度创作的过程。画家对于戏画题材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其审美理念、生活意趣以及价值取向。基于此种理念,国家大剧院收藏并持续关注水墨戏曲人物画,征集到一批精品力作。国家大剧院通过多年的收藏实践发现,戏画创作在题材方面呈现了一定的聚集性,部分民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得到了画家的特别青睐。本文以水墨戏曲人物画的题材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赏析国家大剧院藏戏画佳作。
❖ 潘裕钰国画《桃花扇人物》

艺坛随笔

咬文嚼字话古瓷



朱兵

随着收藏队伍不断地壮大,我们的这个知识系统也应当有精细化的要求,使其更加科学、严谨。作为“行内”的新人——也正因为是新人,才容易发现一些问题,而老行儿们早已见怪不怪、习惯成自然了,每每在触及陶瓷术语、名称时不屑于“咬文嚼字”。但我还是希望和大家探讨我在学习中碰到一些“小”问题。

瓷器中有一种器型叫“四方窝角碗”,还有“窝角方盘”等等,清代及民国类似这样的器物还是比较多见的,现在各个拍卖会上时有出现,令人不解的是几乎所有拍卖图录都把“窝”写成“倭”字,要知道这个“倭”在字典里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指日本、日本人,而“窝”有“使弯或曲折”的意思,大范围地出现这样的错误,可能就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或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吧。


《收藏家》杂志 
2020年度全年订阅中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快速订阅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revious periods

2020年第05期 精彩呈现
2020年第04期 精彩呈现

2020年第03期 精彩呈现




《收藏家》

| 随刊赠送24P画册活动征集中|

联系电话:010-65127493

感谢关注


《收藏家》杂志APP

电子书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APP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