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0年第04期

摘要: 特别关注素简玄妙——宋元时期建盏类器物董健丽“斗茶”大约始于五代,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至北宋已颇为盛行,为适应“斗茶”文化的需求,宋代以福建建阳为中心所制造的黑釉盏闻名天下,受其影响,福建多地皆有生产,同时还辐射到周边省份,如浙江、江西,甚至蔓延到四川、重庆、湖南、广西、河南、山西等地。本文就建盏类文物产生的时代背景、各地出 ...



特别关注

素简玄妙

——宋元时期建盏类器物
董健丽


“斗茶”大约始于五代,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至北宋已颇为盛行,为适应“斗茶”文化的需求,宋代以福建建阳为中心所制造的黑釉盏闻名天下,受其影响,福建多地皆有生产,同时还辐射到周边省份,如浙江、江西,甚至蔓延到四川、重庆、湖南、广西、河南、山西等地。本文就建盏类文物产生的时代背景、各地出土建盏类文物的特征及审美取向进行论述,以便同仁对我国宋元时期流行的黑釉盏有更多的认知。

❖ 宋 黑釉兔毫盏 福建省建窑大路后门窑址出土


从宋代茶文化看鹧鸪斑建盏

汪震


建盏在造型、釉色等诸多方面都与宋代茶文化的特点息息相关,而其间曾经困扰学界的种种问题,也可以尝试从包括茶文化在内的宋代风俗中去探觅其根源。

❖ 正点鹧鸪斑残片


宋代黑釉茶盏


张润平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原产于中国。据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汉代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在江南和西蜀一代逐渐流行。唐代时期,陆羽《茶经》中详细记载了“煎茶法”。至晚唐又兴起了“点茶法”,即在茶瓶中煮水,置茶末于碗,再持瓶向碗中注水冲茶。北宋时期点茶之风盛行,而煎茶已不多见。无论煎茶还是点茶,均需将茶饼碾末,而直接持而饮用的茶具是碗,宋人则将之称为“盏”。宋代烧制黑釉瓷茶盏的窑口较多,本篇介绍宋代福建省建阳窑窑口生产的黑釉建盏和江西省吉州窑生产的黑釉木叶天目茶盏。

❖ 南宋 建窑黑釉兔毫纹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玄远无极穹空幽


 ——定窑黑釉瓷
姚颖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北方地区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产品清雅脱俗、色莹可爱。定窑以烧制白釉瓷著称,但也烧制高质量的黑釉瓷,这里称为“黑定”。黑定的出土情况带给我们一些新思考。

❖ 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盏 佳士得拍卖



黑釉瓷器二三问

穆怡帆

黑釉瓷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发展创新,新的品种不断涌现,古陶瓷研究者也会遇到许多疑问。笔者试答其三,以求教于方家。

❖ 东晋 德清窑黑釉鸡首壶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赏玩手札

重庆江津的两件传世玉璧


张雨颖  陈龙


重庆市江津区位于渝西南,是川东平行岭谷区的西缘,属于古代巴蜀文化的分布范围。重庆市江津区文物管理所藏有两件传世的玉璧精品,在川东、重庆地区并不多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 龙纹玉璧



博古论道

清宫漆器的运用


——以沈阳故宫藏品为例

刘晓晨


沈阳故宫珍藏的明清时期清宫漆器共计200余件,清代漆器尤多。如果算上家具、陈设、宫廷遗物等其他类别的漆器及其他材质文物的漆制包装附属品的漆器,则数量远非如此。沈阳故宫的文物来源多为北京故宫拨交或购买征集而来,故多出自清宫旧藏。馆藏文物数量虽不多,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漆器的品类很全,纹样也很精美。

❖ 崇政殿透雕罩金漆宝座



博物精华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


王晓艳


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提高,日益庞大的国内外瓷器消费市场,三代帝王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督陶官郎廷极、唐英等对御窑厂的苦心经营,种种原因促进了瓷器生产进一步提升,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本文选取了16件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包括纯釉上彩瓷和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彩瓷,介绍如下。

❖ 清康熙 洒蓝釉描金诗句菊花纹盘


师心佛心


——西藏阿里地区出土上师像浅述
郭萌

上师像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主要包括以绘画为主的唐卡、壁画,通过一代代流传、考察得以被展示。塑像的形式则包括了各种尺寸的金铜造像、泥塑,以及擦擦这种模制小像,而这类造像,或保留下来为人所瞻仰,或随着历史消逝,被掩埋于地下,或被装藏在佛塔、擦康,通过考古发掘或清理最终得以被认知。出土于阿里地区的上师像,包括擦擦、塑像和玛尼石。
❖ 15〜17世纪 宗喀巴及二弟子像擦擦 托林寺出土


鉴定辨微

《蔡行勅》与宋徽宗题文会图书法比较


杨勇


❖ 宋徽宗 蔡行勅(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皇帝之中,书画艺术成就最高的非宋徽宗赵佶莫属,特别是他的书法艺术更是为世人瞩目。他所创制的“瘦金体”楷书独步古今,诸多名迹传世,草书也造诣非凡,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草书千字文》最为著名。惟有宋徽宗的行书墨迹传世寥寥,最具代表性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会图》中的一段行书诗题。另外还有一件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行书《蔡行勅》,旧时著录中将其定为宋太宗所书,当代学者则明确否定这一说法,比较一致地认为《蔡行勅》的书法风格和宋徽宗书法关系密切,但在认定是宋徽宗亲笔所书还是代笔的问题上诸位专家意见不同。本文旨在关注书法墨迹本身,通过两件书法墨迹的笔画、结体、章法行气等方面的比较,说明两件墨迹在笔画特征、章法行气、书写习惯、书法风格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 宋徽宗 题文会图



赏玩手札

宋画中的葫芦


朱万章


绘画中出现葫芦形象,最早要算是宋画了。作为花鸟画的分支,葫芦画在宋代却并非以花鸟画的形式出现。它在画中的形象,大多出现在人物画中,是作为画中主人的配角而存在。它在画中的位置、功能的变幻反映出葫芦进入绘画之初的角色并不丰富,其实用性的功能要远远大于其文化内涵。

❖ 南宋 李嵩 市担婴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品古佛韵

金身妙相融汉藏  稀有等身似真身


——元代铜释迦太子诞生像赏研
黄春和

2019年岁末,笔者赴杭州考察佛教艺术遗迹时,恰逢厦门博美拍卖公司在杭举办巡展,一尊释迦太子诞生等身铜像(以下简称“太子诞生像”),引起了我的特别好奇和极大兴趣。这尊像不同于常见的太子诞生像:它的体量超常,通高达83厘米;它的姿势特殊,右手上举,左手下指,完全相异于常见的太子诞生像手势;它的衣着简单而奇特,不同于常见的身着布兜的式样;它的躯体修长,体态优美,全身结构匀称,肌肉起伏自然,具有梵式造像的雕塑美感,也完全不同于常见的太子诞生像造型风格。下面试对此像的造型样式、风格、年代,以及造像题材的经典依据及造像流传历史等相关问题略作探讨,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 元 铜释迦太子诞生等身像



名家述林

再生


——于非闇的花鸟画

韩小赫


于非闇,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清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旗人。于非闇自小在家随祖父及父亲读书,15岁考中秀才,有着扎实的文学基础。辛亥革命之后,随民间画家王润暄学习花鸟画及颜料的制作,并莳养花鸟。1935年左右受好友张大千的建议,专攻工笔重彩花鸟画,辅以宋徽宗瘦金体,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新中国成立后,于非闇历任“新中国画研究会”首任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北京画院前身)副院长,连任北京市第一至四届人大代表等。于非闇先后篆印“再生”两枚来表达新中国对于其心灵的改造和艺术的改造。
❖ 玉树临风



公私秘藏

唐琴小春雷考略


绛云


寒舍有古琴一床,琴背镌有“小春雷”三字,遂以名之。琴乃家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宦游江南所得,传家已七十余载。本文结合文献,从三个角度审视“小春雷”:琴内外清楚可见之铭款;琴之形制、漆色断纹、灰胎、音声;利用红外线透视龙池左侧被浓墨涂盖之“原始”腹款。

❖ 小春雷



版本目录

千年典范之美


 ——山东博物馆藏宋刻本图鉴
张祖伟

山东博物馆藏书总量虽然不多,但素以精善闻名。门类齐全,甲骨、碑帖、竹简、传统古籍皆有。甲骨以罗振玉旧藏为最,竹简则是银雀山《孙子兵法》汉简,传统古籍有400余种入选《中国善本古籍总目》,其中含有一定量的宋刻珍本,今举其中10种16部宋共赏。

❖ 宋宝祐五年赵舆俦刻元明递修本《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书札碑帖

唐王公淑墓志考释


鲁晓帆



1992年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地区的玲珑公园西墙外发现的唐代墓葬是唐代王公淑及其夫人吴氏的合葬墓。近年来研究此墓壁画的学者不乏其人,但是对此志文内含的研究却显得相对浅显。笔者认为此志文的内容对研究唐代幽州城的历史,还是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同时,它对丰富北京地区唐代地方史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实物资料。

❖ 王公淑墓志盖及墓志拓片


《收藏家》杂志 
2020年度全年订阅中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快速订阅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revious periods

2020年第03期 精彩呈现
2020年第02期 精彩呈现

2020年第01期 精彩呈现




《收藏家》

| 随刊赠送24P画册活动征集中|

联系电话:010-65127493

感谢关注


《收藏家》杂志APP

电子书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APP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