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20年第01期

摘要: 特别关注在最近几年的书画市场上,海派书画无疑是最活跃的一部分。海派,一个非常惹人瞩目的画家群体,19世纪中叶,以北京为中心的四王画派日益走向没落,而上海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商业的发展使得上海出现新的绘画市场,吸引江浙一带的画家汇聚上海,逐步形成了海派画家群体。今天,“海派”成为画坛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虚谷花鸟画构图艺术探讨王德蓉虚 ...



特别关注

海上画派中国画坛浓墨重彩的一笔



木子


在最近几年的书画市场上,海派书画无疑是最活跃的一部分。海派,一个非常惹人瞩目的画家群体,19世纪中叶,以北京为中心的四王画派日益走向没落,而上海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商业的发展使得上海出现新的绘画市场,吸引江浙一带的画家汇聚上海,逐步形成了海派画家群体。今天,“海派”成为画坛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任熊人物画析探



温玉鹏


2019年11月,《海上流韵:大运河(浙江)海派书画家作品展》在杭州博物馆开幕,以运河为主线,以海派书画为主题,嵬集大运河沿岸城市数十位海派大师(浙江籍)的精品之作,全景式展现了海派书画从肇始、发展并走向巅峰之路,至今余韵犹存。展出的作品,相当多出自萧山任氏家族,以任熊、任颐、任薰、任预(海上四任)为代表的早期海派画家,以其破格创新、兼容中西、寓雅于俗的人物画,而开海派人物画之滥觞。

❖ 任熊 瑶宫秋扇图

虚谷花鸟画构图艺术探讨



王德蓉


虚谷,清末著名写意花鸟画大家,有着自己独特的写意风格,对于后世花鸟画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以花鸟画的构图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虚谷花鸟画的构图艺术表现形式,从各个角度探究其花鸟画蕴含的美感,以便加强对虚谷本人和艺术表现方式的了解,从各个方面形成对花鸟画的综合认识。对此,文章结合虚谷花鸟画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构图形式进行分析,梳理了其构图带给我们的诸多启示,希望能够给其他人一些参考启发。

❖ 虚谷 花鸟图

从师法古人到歌颂祖国:吴青霞的绘画艺术



陈珵


从19世纪上海开埠,到20世纪中期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摩登都市”,期间百余年,形成了纷繁多姿的海上画坛。女性画家出现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民国美术史中画出绚丽的一笔,成为海派书画中一朵盛大的奇葩。女性画家中以吴青霞最具传奇特色,她的一生实际上是海上画坛的缩影。

❖ 吴青霞 洛杉矶三角梅

飞瀑青黛光,沓障凌苍苍



——吴湖帆《庐山瀑布图》赏析

张巧燕


吴湖帆,海上画派的一代宗师,吴湖帆出生于苏州书香世家,1924年,炮火点燃到苏州,吴湖帆带着家人迁居上海,从此,在上海度过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他和冯超然、吴待秋、吴子深并称为海上“三吴一冯”。吴湖帆一生擅长山水画,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享誉画坛。

❖ 吴湖帆 庐山瀑布图 西泠印社2019秋季15周年拍卖会

温馨芬郁 与古为徒



——济南市博物馆藏谢稚柳书画赏析

颜咏梅 


作为海派代表人物,谢稚柳绘画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谢稚柳(1910 ̴1997),原名稚,字稚柳,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壮暮堂等,江苏常州人。谢稚柳早年从钱名山学画,后倾心于陈洪绶画风,但南北两大画派在他笔下没有截然分开,对北方画派取其尖利,取其温婉可亲,对南方画派去其流简,取其平淡天真,在他的画笔下,两大派天衣无缝演变成了自己的风格,没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分期。

❖ 谢稚柳 荷塘鸣禽图

两幅巨作透射刘海粟的艺术人生



刘能


刘海粟,海派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是一位驰名中外的画家,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也是与徐悲鸿、林风眠鼎足而立的启蒙先驱。刘海粟漫长的一生中,油画国画两相创作紧密联系。大体分来,早期油画创作偏多,后期国画创作偏多。从油画一路看,1957、1962两年正是艺术家精力充沛、卯足劲道充分施展的年份,也是其油画创作集大成的阶段。此两件大幅作品《上海苏州河》尺寸达到72.5×105厘米,《斗鸡》92×71厘米,展览、出版、刊载信息众多,可见在其个人创作生涯中处于何等重要地位。也正是这一时期不屈不挠的油画创作,为其后期国画泼彩提供了无限憧憬和信心保障,成为刘海粟晚年变法成功的加速推进器。

❖ 刘海粟 上海苏州河/斗鸡 西泠印社2019秋季15周年拍卖会

宁波博物馆藏甬籍海派画家作品赏析



叶俊士  陈明良 


海派绘画,又称海上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画派为名,但是并非传统意义上风格统一,传承有序的流派,而是多元、流动、变易不居的无派之派;它以地域为界,但是它的画家群体中,寓居上海的外地画家人数远超本埠,尤以浙江地区的画家数量最为庞大,影响最为显著,赵之谦、蒲华、吴昌硕、三任等皆为浙江人,其中亦有相当数量来自宁波的甬籍海派画家,成为新兴的海上画派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为海派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仅从宁波博物馆收藏的海派绘画作品出发,对其中几位主要的甬籍海派画家的生平和作品略作介绍。

❖ 姚燮 梅石图

庚子特稿


鼠咬天开



——庚子年谈文物中的“鼠辈”

刘芳芳  刘刚


“鼠咬天开”是我国创世神话之一。传说天地之初,浑沌未开,一只勇敢的老鼠把天咬开一个洞,太阳的光芒得以照入大地,阴阳从此两分。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本文自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物中,选出一些文物中的“鼠辈”,以飨读者。
❖ 朱瞻基 苦瓜鼠图

赏玩手札


中国古代“玉人”发展及其背后的信仰变迁



——以汉唐至明清时期为例

陈南


早期社会玉石获取不易,并较一般石材更为美观,因此玉石本身被神秘化、神圣化,被认为可以沟通天地,承载人们的信仰。故此,从史前到秦,人形玉器造型诡谲,充满神秘感,人的形象被局部夸张或融入动物元素,塑造出人们心目中神的形象。随着古代社会的向前发展,中国古代“玉人”经历了由人至神再到由神至人的过程。尤其汉代以后,随着新疆玉石的大量开采,物质材料的充沛促使玉人被赋予的神性逐步消失,并开始向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 唐 青玉飞天

山东滕州特大盗墓案文物赏析



李雪


2016年11月,山东省滕州市公安局接到报案称,有人在官桥镇大韩村古文化遗址内盗掘文物。公安部与国家文物局强力督办,枣庄、滕州两级公安机关历时8个多月,成功侦破此案,打掉以秦某、高某为首的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团伙,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其中包括2名公安部A级通缉令逃犯,追缴涉案文物229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46件。其中,公安机关收缴的公戈对研究枣滕地区东周文化遗存,完善区域文化谱系,深入研究泗上十二诸侯及其与周边古国关系,研究墓葬制度与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深腹兽足青铜盖鼎

鉴定辨微


奔马与鸳鸯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两件宋辽金元玉器的时代辨析

高塽


宋辽金元时期的玉器由于出土数量相对少而分散,国内各博物馆与研究所收藏数量少且难成体系,相关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难点,传世玉器的判断缺乏标准。历史上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处于长期并存的局面,相互之间既有战争和对峙,也有贸易往来。人口流动,技术互通,使得这一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经历了中原传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明渐融相生的过程。从风格上分析,宋代玉器追求自然、内敛、清尚,制作讲求细腻纯真、意境深邃的人文格调;辽金元玉器既有表现注重表现自然意蕴的花鸟、山林,也有展现草原民族勇猛豪放风格的器物。

❖ 青白玉巧雕奔马纹带板

作为北京市文物局下属的综合型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各类古代艺术品近10万件。其中玉器藏品1143件(套),年代跨度上至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下至民国时期。目前,被判断为宋辽金元时期的玉器共有15件。这15件藏品均为传世品,对这批玉器的研究由其从北京市文物局调拨入馆后便着手开展了,其中部分藏品经历了几代保管员的鉴别与判定,研究相对充分;未定级的一般藏品也得益于近年来各大博物馆与考古所披露的资料越来越丰富而得到了新的认识。2017年随着可移动文物普查渐进尾声,北京艺术博物馆又迎来文物库房的搬迁,以此为契机,将全部玉器文物重新整理,发现其中若干仍有值得研究探讨之处。

❖ 荷叶双龟玉饰

考古觅踪


谈谈中国古代权杖的发现



张明华


考古发现研究证明,中国早在6000年多年前就有用权杖的历史,大概在商代开始逐渐出现以玺印示权的迹象。对权杖的认识有一个过程,突破始自1986年反山良渚大墓的发现。

❖ 商 嵌绿松石青铜柄玉戈

人物述林


须静观止:潘氏祖孙三代的鉴藏活动(上)



李军


潘奕隽祖孙几代人收藏的趣味,仍是明清传统一路,以书画、碑帖、古籍为主。因潘奕隽晚年名重江南,南北收藏家自四面八方来苏州,无不系舟花桥头,携吉物上岸,登三松堂,访潘奕隽、潘世璜父子,入西圃,赏书画于须静斋。

❖ 鲜于枢  十诗五札卷(局部)

赏古集真


玉鸟来仪



——商代鸟形玉饰赏析

练洁  井娟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三足乌载着太阳升起和降落,鸟对于崇拜太阳的东夷族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有:“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鸟是商代祖先崇拜的重要对象。《殷墟小屯·文字丙编》117条,“翌癸卯,帝不令凤?贞、翌癸卯,帝其令凤”,卜问的是帝令不令凤,凤来不来?很清楚,凤是作为天帝的使者,承载着沟通天地的重任。东夷族对鸟的崇拜可见一斑,早在大汶口、龙山时代就出现了鸟型陶鬶,鸟喙足鼎,鸟型玉饰件等。由此看来,在原始宗教中,鸟的飞天本领被高度重视和崇拜,鸟被视为天神的使者,成为广泛崇拜的灵物。

❖ 玉鸟

古器物考


围腰金带 璀璨千年



——南宋朱晞颜墓出土“双玦单挞尾式”御仙花金带銙的考古学观察

李 湘


安徽博物院收藏了一套休宁县南宋墓出土的御仙花金带銙,墓主人为南宋名臣朱晞颜及其夫人洪氏。这套金带銙时代明确、纹饰精致、做工考究,可被视作判断南宋中期金银器断代研究的标准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考古出土实物、文献等资源,在讨论其形制结构、种类、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试图复原与阐释这套金带銙的使用方法及使用人群。

❖ 金带銙 郭知章墓出土

专名例释


楚国漆器鉴赏(上)



院文清


春秋战国时期,髹漆发展到了巅峰时代。南方地区考古发现的楚国漆器,是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代表。楚国漆器最早的考古发现是20世纪30年代的长沙楚墓之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省都有很多重要发现,尤以湖南长沙楚墓、河南信阳长台观、湖北江陵、荆门、枣阳楚墓所发现的楚河漆器最为丰富,保存也十分完好,为楚国漆器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漆鬲

博古论道


赖少其常用印赏析



方磊


赖少其一生藏印161方,有很多是其常用印。这些常用印中不乏明清篆刻流派大家之作,而其中现当代印人的篆刻作品,可以说是新中国篆刻发展史的缩影。这些常用印不仅能与赖少其的书画作品相辅相成,而且见证了赖少其与现当代篆刻名家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代书画大师不断进取、创新风格、反映新时代精神面貌的决心与努力,对于当代艺坛来说,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黄士陵 合以古籀

市场观察


卫天霖油画艺术的传播及其市场状况



洪继昱


卫天霖作为我国油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在留日归国后发展了印象主义绘画,并倡导油画本土化。他将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油画完美融合,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静物题材中,用来插花的大多是磁州窑瓷器、青花瓷、白瓷等瓷器,此外,织绣、年画、陶俑等具有民族风俗的小物件也时有出现。静物作品注重表现光影与物体的色彩关系,芍药用笔果敢,晶莹娇嫩,纯净高洁,可以看出卫天霖对光色混合规律的掌握以及对印象派艺术的独特追求。袁运甫曾评价其“坚定地站在发扬优秀的民族艺术的立场上,以宽宏而又敏锐的胆识,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勇敢地面对西方艺术的挑战,舍伪取真,以建立新的独具现代东方特色的艺术风范为己任。”

❖ 卫天霖 北海

《收藏家》杂志 

2020年度全年订阅中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快速订阅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revious periods

2019年第12期 精彩呈现
2019年第11期 精彩呈现

2019年第10期 精彩呈现




《收藏家》

| 随刊赠送24P画册活动征集中|

联系电话:010-65127493

感谢关注


《收藏家》杂志APP

电子书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APP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