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19年第2期
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朝景德镇御窑瓷器略谈
吕成龙
明代嘉靖 矾红地绿彩婴戏图方斗杯
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99年,从世界范围看,这一时期正值欧洲文艺复兴盛期,是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这一时期是明代社会剧烈变革时期,主要表现为启蒙思想开启、市井文化达到巅峰、手工业生产中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等。在制瓷业方面,景德镇御窑瓷器烧造总体呈现产量空前大增、造型更加繁多、大件器物增多、胎体趋于厚重、工艺略显粗糙、装饰愈加繁缛、色彩流行华丽等风貌。民窑瓷器产量和质量则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官搭民烧”制度普遍实行。由此导致此三朝瓷器颇具特色。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和清末民国时期,随着崇古和收藏之风的盛行,仿造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御窑瓷器的作品出现很多,更有甚者,利用原胎加彩,给鉴定带来麻烦。鉴定时主要还应从造型、纹饰、胎釉彩、制作工艺和款识等方面寻其破绽。
明代万历 黄地绿彩开光海水云龙纹盖罐
从龙纹演变看明晚期御窑瓷器特点
盛玫
正德
纵观中国历史和陶瓷发展史,皇权、瓷器、龙纹三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三者也不是一成不变,每个时代甚至每个朝代,陶瓷上的龙纹都会有所不同,有些龙纹的细部处理与当朝皇帝的性格、政治局势、社会关系等都有某种密切关联。明代享国276年,历经17朝16位皇帝。自嘉靖皇帝按照宗法制中的“兄终弟及”侧入皇帝之位始,明代社会发生重大转折。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99年,处于明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的多元性、皇帝个人的偏好和景德镇制瓷业“官搭民烧”现象的普遍,造成代表皇权的瓷器上的龙纹独具特色,与其他各代、各朝形成鲜明对比。本文拟通过提取各时代典型标准器上带有龙纹的御窑瓷器,形成“龙纹标准器群”,来表现龙纹在各个时代的演变。
万历
从对峙到会通
——由景德镇御窑瓷器看明代中后期宫廷宗教信仰
高希
明永乐 青花灵芝小碗
明代,我国宗教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随着宋明理学显学地位的确立,较早传入中国的佛教和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都在某种程度上走向式微。明代以儒为主、佛道相翼的宗教政策,使佛道二教在相互角逐的同时都渐向儒家靠拢,并竞相依附于皇权,最终在皇帝个人意志与社会思想态势的双重作用下,二教相互增益、逐渐和解,到明代中后期,经历了由对峙向会通的转变。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陶瓷器,亦对宗教文化有所反映。景德镇官窑瓷器,在明代中后期迎来了其发展的最后阶段,并将这一时期明代宫廷信仰的变化如实展现。
明嘉靖 青花“国泰民安”云鹤纹葫芦瓶
生肖猪与我国民俗文化的渊源
高劲松
新石器时代 猪形玉饰
猪是中国较早驯化的家畜,考古资料证明,山东泰安大坟口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均发现有猪骨化石, 新石器时代猪已被饲养为供肉食的家畜;距今约7至9万年的山西丁村人、距今约20万年的陕西大荔人、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 在他们的洞穴遗址中都有大量野猪碎骨化石,旧石器时代人们猎食对象中也包含野猪。新石器时代及以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人们一直饲养猪,食其肉,用其皮毛。猪成为华夏大地上肉食的主要来源,其食用地域和人数超过其他动物。在人们长期与猪接触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猪文化。其中植根于民间的民俗文化与猪就有很深的渊源。
汉代 绿釉陶猪圈
己亥年说猪
刘芳芳
夹炭黑陶刻猪纹钵 浙江省博物馆藏
2019年是农历己亥,猪年。猪乃六畜之首,便于饲养、发育快、繁殖率高、适应性强,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人们对猪的外形较为熟悉,早在新石器时代,猪就以绘画的形象出现在了陶器上。猪的形象除了除了常见的陶猪之外,还有漆、玉石、金银、瓷等材质。
三国 羊脂白玉猪 襄樊大型三国墓出土
笔墨文心五百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述要(上)
陈庆庆
文徵明 真赏斋图卷
2019年1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合作举办的“笔墨文心五百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精选了100余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时期书画作品,分为文人绘画与名家书法两个部分。其中既有借助山水和花鸟抒发情怀、追求诗意的文人绘画,也有通过点划与结体突出个性、展示学养的名家书法。不仅展示了明清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和成就,也使观众在欣赏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书画作品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历史与内涵,并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
沈周 飞来峰图轴
中国古代家具源流概说
秦佳
明末 黄花梨夹头榫带托子翘头大案
中国的古代家具,无论是远古的笨拙家具、秦汉时浪漫的矮形家具、魏晋秀逸的渐高家具、隋唐华丽的高低家具、宋元隽秀的高型家具,还是雅致的明式家具、华丽的清式家具都以其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爱和追求,影响着世界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发展。
清中期 黄花梨小方角柜
南越王墓里的小人物
黄子立
圆雕玉舞人
1983年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墓葬,是岭南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石室墓。该墓未被盗扰,出土1000余件(套)文物。其中,具有人物形象的器物共13件,分布在东耳室1件、西耳室4件、主棺室5件、东侧室3件。让我们逐一了解这些小人物所蕴含的大智慧。
玉舞人
再议西汉南越王玉衣
古方
南越王玉衣
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一套玉衣,其形制、结构与中原汉代诸侯王玉衣基本一致,由头套、上衣、袖筒、手套、裤筒和鞋组成,共计2291片。由于没有发现穿缀玉衣玉片的金属线缕,因此发掘者将这套玉衣称为 “丝缕玉衣”。几十年来,丝缕玉衣的使用制度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再作深入的探讨。
滇王玉衣
淳朴自然 清丽脱俗
——安徽博物院藏北宋繁昌窑青白釉香炉赏析
李湘
繁昌窑青白釉斜直纹杯式炉
炉是古代的一种生活用具和焚香用具。分熏炉和香炉,繁昌窑烧制的香炉以青白釉为主,其釉色清丽,纹饰简洁流畅、造型高古隽永,备受世人青睐。本文以馆藏繁昌窑青白瓷香炉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繁昌窑香炉的种类、制作和装烧工艺,以及宋人“置炉、焚香、品香”等性灵生活。
繁昌窑青白釉镂孔炉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明清玉器
王晓艳
明 双龙耳乳钉纹碧玉簋
中华民族在8000前开始琢玉成器,并由此形成以玉器为载体的中华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史上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乾隆时期——鼎盛中的巅峰阶段。明清两代玉器集历代玉文化之大成,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每件玉器上都浓缩着时代的种种信息,每件玉器上都烙印着时代的特征,每件玉器的造型、纹饰均昭示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通过赏析明清玉器,感受明清玉文化。
明 红木嵌透雕龙纹白玉插屏
碰撞与融合
——徐州内华南北朝陶俑赏析
刘蕾
黑衣男立俑
古时,人们相信死亡不是终点,灵魂会继续存在。为了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乃至享受生活,产生了“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明器是专为死者制作和使用的随葬器物,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其中俑是较为常见的品类。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西周晚期墓葬中已有以俑随葬的现象。俑的使用是丧葬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科学乃至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在经历了秦汉第一个高峰期后,因东汉末年的割据与征战,随厚葬而生的俑也走向了衰落。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加速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俑也逐渐形成新的风格和特色。
戴冠男立俑
红树千林藏幕府 白云一带护琴台
——石涛《红树白云图》
魏永年
清代山水画大盛,名家纷出,流派繁杂。尤其康熙在位60多年中,异军突起者不乏其人。他们发扬文人画不拘成法、独抒性灵的精神,勇于突破古人樊篱,重视生活,勇于创新。这些人多为明代遗民,或隐居山林,或遁入空门。尤以清初“四僧”(八大、石涛、髡残、渐江)和龚贤、梅清等人为代表,成为当时有创造性的画家。他们的山水画或奇肆豪放,或清冷淡逸,然不守墨绳,别开生面。特别是石涛,在阐明山水画艺术的本质、目的及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等诸多方面,体系完整,立论精辟。
红树白云图
嫦娥、玉兔与广寒宫
——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
邢鹏
东汉 “月神”画像砖
本文认为明代小说《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故事中太阴星君、嫦娥和玉兔的形象主要是来自历史上关于嫦娥和“捣药兔”的神话传说,及明代以月中玉兔象征“阴性”的认识理念。小说作者通过编撰的故事将它们进行了巧妙地组合。
唐 菱花形月宫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晚清北京艺术市场述略
戴婷婷
清末民国 琉璃厂书摊
中国艺术市场的源头可追溯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宋、元、明的发展,艺术品交易形态不断丰富,艺术市场雏形也开始显现。清代,中国艺术市场进入嬗变期,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动荡成为间接推动市场发展的引擎,政治、经济与时局的变换引发社会性的博古、玩古风尚,在新旧嬗变,中西碰撞、融合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艺术市场呈现丰富的面貌,并且尤以北京最具代表。它既延续了传统古玩赏藏与交易风尚,又呈现现代的艺术品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本文主要从经营、交易主体、经营品类与方式等方面,概述晚清北京艺术市场基本状况。
晚清 柉禁器组 端方旧藏
唐李殷辅墓志考释
鲁晓帆
李殷辅墓室全景
唐李殷辅墓志铭,大顺元年(890)上石。2008年1月在北京西城区丰盛胡同西口内150米处出土。志石为汉白玉质地,高、宽均为50、厚6厘米。
志文楷书,首题“唐故亲事虞候银青光禄大夫捡挍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上柱国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志文共计25行,每行10~36字不等,全文约750字。阎振撰。盖缺。此志石现收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虽然出土此墓志铭的墓葬早已被盗掘,墓室也在岁月的流失过程中损毁严重,但在墓室四周还是留存有一部分精美的壁画,使我们今天通过这些残存的壁画,还可窥见到幽州地区在唐末时精湛的绘画艺术与风格。其中硕大盛开的牡丹花卉、挺胸敛翅的鸽子、昂首侧身鼓翅的鸽子、棱角分明的假山怪石、棱角分明的假山怪石等,都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唐朝末年舒适优雅的园林风光。
唐 李殷辅墓志铭
欧云伉俪与他们的收藏
张巧燕
欧云夫妇室内陈设
欧云夫妇一生致力于收藏与慈善事业,与艺术品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布鲁克林白手起家到建立西斯科商业帝国,艺术品收藏自始至终伴随着他们的生活。2019年春季,佳士得将于纽约隆重呈现赫伯特与佛罗伦萨·欧云私人珍藏,该场名为【髹金饰玉 - 欧云伉俪珍藏】的专拍涵盖了藏家毕生致力钻研的各个艺术门类,将于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以夜场、日场,以及网拍的形式举行。而在此之前,2015年为了庆祝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成立100周年,欧云伉俪向其捐献了1300件藏品。2017年他们再次向大都会作出了一笔历史性的捐赠,他们的慈善事业遍及各个领域。本刊将和读者一起,亲历欧云夫妇的传奇人生。
大理国 十一至十二世纪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
修复,唤醒铜胎掐丝珐琅“肌肤”活力
——破损铜胎掐丝珐琅的改造与修复
周春兵 周萌
晚清 老天利香炉改造后
笔者在上海交大艺术品班学习陆忠老师关于铜胎掐丝珐琅的鉴赏课,迷上了铜胎掐丝珐琅的收藏而一发不可收拾,在收藏的过程中,经常碰到本身做工非常不错但经过数百年的颠沛流离和岁月的侵袭后而变成破损件或残件,甚是可惜。每每看着这些犹如缺只眼睛或满脸刀疤的美女,想想心疼,怜爱之心顿生——何不想办法改造修复美化呢?
老天利葫芦瓶
嘉兴画派书画探析
陈宽
清康熙四十九年 陈书 柳岸翔雀图扇面
明清书画,地域流派纷呈,嘉兴画派占一席之地。从项氏家族绘画至“海上画派”的兴起逐渐淡出艺坛,接续吴门画派之后、海上画派之前,嘉兴画派历经300多年历史。早期以项圣谟为代表画家,中期以文鼎、董棨为代表,后期以张熊为领衔的画家群体,大致围绕嘉兴地域开展艺术活动。他们的作品大都具有较为接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气质,既秉承传统,又接近现实生活,善于融诗、书、画于一体,题材常以山水、花鸟居多,技法上主要承袭吴门画派山水画及恽派花鸟画,多以小写意和没骨笔法为主,点染精细,清丽秀雅、绵纫柔润。本文尝试梳理18件不同时期嘉兴画派代表画家的作品,仅供书画研究者赏析探讨。
清咸丰二年 文鼎 松溪亭子图轴



| 随刊赠送24P画册活动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