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19年第1期

摘要: 特别关注宋龙泉窑青瓷特点及时代风貌▲▲▲董健丽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贯耳八方折角小瓶龙泉窑是浙江省著名的青瓷窑址,位于龙泉市境内,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它的极盛时期,至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龙泉窑青瓷以其纯美葱翠的釉色、优良的质地和多种造型及精美的花纹博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古代青釉发展的高峰,自问世以来,产品远销国内外,对 ...


特别关注



宋龙泉窑青瓷特点及时代风貌
▲▲▲

董健丽



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贯耳八方折角小瓶


龙泉窑是浙江省著名的青瓷窑址,位于龙泉市境内,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它的极盛时期,至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龙泉窑青瓷以其纯美葱翠的釉色、优良的质地和多种造型及精美的花纹博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古代青釉发展的高峰,自问世以来,产品远销国内外,对国内众多瓷窑乃至东南亚、中东地区的陶瓷生产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宋代龙泉窑青瓷的特点和反映的时代风貌进行论述。


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纸锤瓶


如冰似玉的龙泉窑青瓷

▲▲▲

——国家博物馆藏宋龙泉窑青瓷赏

张润平



南宋  龙泉窑青釉双鱼洗


龙泉窑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场,是中国青瓷工艺发展史上的高峰,代表了中国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南宋龙泉窑集古代青瓷生产工艺之大成,所创梅子青、粉青为青瓷釉色之冠,釉色如冰似玉,洁净莹泽,耀青流翠,为世所珍。冯先铭称赞:“它是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宋代龙泉青瓷的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釉色所倾倒。”国家博物馆藏龙泉窑青瓷非常丰富,种类繁多,且质量较高。本文将结合馆藏和近年水下考古出水龙泉窑青瓷实物对各时代龙泉窑青瓷加以述要和研究。


北宋  龙泉窑翠青釉莲瓣纹五管盖瓶



浙江省博物馆藏宋代龙泉窑管窥
▲▲▲

徐莹


北宋 龙泉窑青瓷刻划花执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烧造瓷器的国家,中国瓷器的起源就在浙江。早在东汉时期,越窑便已经能够烧造成熟青瓷,自那时起,浙江便一直都是中国青瓷的生产中心,越窑和龙泉窑是浙江最重要的两个青瓷窑场。北宋时期越窑衰落,龙泉窑开始崛起,取代越窑成为全国的青瓷生产中心。考古调查工作表明,早在三国西晋时期,龙泉地区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但直到北宋时期,才开始生产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龙泉窑风格的瓷器。宋代是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北宋时期,龙泉窑受越窑、瓯窑等周边窑场的影响,开始生产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北宋灭亡后大量南迁的北方了带来了北方的制瓷技术,南北方制瓷技术的交流,使得南宋龙泉窑的面貌有了新的改变,开始使用石灰碱釉,并采用多次上釉的技术,烧造出粉青、梅子青等多种釉色的厚釉青瓷,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省博物馆陶瓷藏品数量庞大,种类齐全,藏有各个时期的龙泉青瓷,现选择其中部分宋代龙泉窑青瓷,以供鉴赏。


南宋  龙泉窑青瓷弦纹梅瓶



珍贵的龙泉窑塑像
▲▲▲

高英爽


宋  龙泉窑何仙姑像


龙泉窑的塑像,从南宋起就有作品出现,现今流传下来的不多,极为珍贵。瓷塑的装饰方法独具特色,为它窑所没有。瓷塑人物大都为佛教和道教中人,而且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民间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社会气息和时代特性。


元  龙泉窑龛式观音



瓯江薪火留蜀川

▲▲▲

彭代群


南宋  龙泉窑豆青瓷洗


龙泉窑是继越窑、耀州窑、汝窑、南宋官窑之后青瓷生产的又一高峰,是青瓷生产发展到后期的杰出代表。晚唐、五代时期,龙泉、庆元等地的窑业生产开始形成规模,并且渐成体系,成为龙泉青瓷生产的发端。两宋之际动乱,北方制瓷业中一些重要工艺技术传播到南方。其中,胎釉配方的改进和厚釉工艺对龙泉窑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北宋后期,龙泉窑发展成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窑场。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后,国土减少了一半,南宋政权维持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依赖于手工业的发展和贸易。这种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龙泉窑的生产。一时间,窑场遍及瓯江流域,撑起江南瓷业的半壁江山。此后,龙泉窑的生产日益繁荣,从元到明初,达到了其生产的顶峰时期,直到明中期以后才渐行式微,但区域内的青瓷生产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期,领中国古代青瓷生产之风骚近千年。龙泉窑的产品也销售、流传到全国广大地区,北到黑龙江、内蒙古,西到四川,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没有其他的窑场能够比拟。


宋  豆青釉盘口弦纹瓷瓶


观展前沿


中国出土黄金面具鉴赏
▲▲▲

任华利



商 金面罩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2018年9月21日~11月20日,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了“金色记忆——中国14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该展览首次集中展示了目前中国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8件黄金面具,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独特面具文化。

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都曾出现过,通常都与礼仪、祭祀、丧葬等密切相关。其中,以黄金制成的面具十分罕见,在世界范围内发现较少,因此反映出其使用者地位的尊崇与神圣。自商周以来,中国出土的黄金面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大小、造型、功能各有不同,更蕴藏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历史记忆。


晚商至西周 金面具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石墨撷英


小残卷斋藏碑帖选刊(八)

▲▲▲

孟宪钧



西狭颂拓本  小残卷斋藏


小残卷斋藏《西狭颂》为唐云先生旧藏。此册开本阔大,楠木帖面,高37、宽20厘米。根据纸墨判断,以及唐云碑后题跋,知为唐云80年代重新装治。册内首末叶藏印颇多,依次计为:“大石斋”朱圆、“沈树镛”朱方、“中鸾珍赏”朱方二次、“沈树镛郑斋校藏金石书籍印”白长方、“觉盦任傑收藏金石书画”朱方、“唐云”白方、“均初所得秦汉六朝文字”朱长方。册后有唐云先生长跋。

小残卷斋所藏《杨淮表纪》为白棉纸,淡墨拓本,与旧拓本《石门颂》同时所获。为上海书法名家任政先生旧藏。有任政先生及其后人的钤印。该碑开本阔大,高42、宽25厘米。罗纹纸精裱,展卷吸人睛目。展卷看旧人签题汉杨淮生平表纪碑,甲戌冬日,燮生标目。次叶有叶毓荣题跋一则。钤“宋阁眼福”白方“宋阁赏鉴金石书管章”朱方。


杨淮表拓本题跋  小残卷斋藏


赏古集真


燕国燕地与燕侯

▲▲▲

——从首都博物馆藏克盉克罍说起

王丹青



克盉 首都博物馆藏


北京琉璃河西周遗址发掘及克盉、克罍的出土,无疑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两件克器的铭文对研究早期燕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它既验证了《史记》相关记述的真实性,也填补了史书中诸多空白。首先,克盉、克罍的铭文确定了召公封燕的史实,验证了《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封燕,元子就封的有关记载;揭示了燕国第一代国君确切名字为“克”,为确定早期燕国世系提供了线索;为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其它带有“燕侯”铭文的器物排序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研究历史上著名人物召公的世系问题提供了重要史料。其次,它为了解燕国早期民族构成与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直接依据,燕侯直接管理的六支部族可追溯其在周初东迁北移过程,反映了周王“以藩屏周”的分封思想。克盉、克罍两器连同整个琉璃河西周遗址的发掘,确定了燕国分封的具体位置,明确了这一遗址是周初燕国诸侯墓葬性质,将北京建都年代推进到3000年前的西周初年,大大促进了北京地区建都史的研究。


克罍 首都博物馆藏


赏玩手札


映怀圭璋书儒声

▲▲▲

——清代名人对联六人赏

陈立果



俞樾行楷八言联


长沙市博物馆藏有一批清代名人对联,皆为博学多才,饱读诗书之著名学者所作。现选取6件精品,稍作介绍。作者依次为洪亮吉、俞樾、祁寯藻、王拯、龙启瑞、莫友芝。洪亮吉是乾嘉考据学代表,与孙星衍等研讨经史,并称“孙洪”。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被尊为朴学大师。祁寯藻官历四朝,被誉为一代儒宗,同时又是清代四书家之一。王拯、龙启瑞为祁寯藻的得意门生。莫友芝被誉为“西南巨儒”,他以再传弟子之礼,多次拜见祁寯藻。祁寯藻对莫友芝的才华非常器重,对其关爱有加。这些名人对联,不论是篆书、隶书,还是行书、楷书,其共同之处就是气息醇正、神采焕发、富有韵味、品味不俗。


祁寯藻行书七言对


专名例释


喜马拉雅地区嘎乌举隅

▲▲▲

许晓东



擦绒及霍康夫人  1937年  纽瓦克博物馆藏


嘎乌流行于喜马拉雅地区,是当地居民随身携带的祭坛,为密宗修行人出远门时佩戴,一者祈求本尊加持,二者于修法时可取出供奉。其尺寸从不足3厘米,至30余厘米,材质有金、银、鎏金银(铜),甚至铁、珐琅。表面装饰各式祥瑞图案,期盼招致好运。信徒在嘎乌中加入个人圣物,如版刻或手抄的祷文、经咒、种子字、诸神画像或造像、香料、草药、稻谷、泥土、珠子、水晶、受佛僧开光之材料制作的布条或药,不一而足。许多嘎乌不加封,故可不断加入新的仪式物品,用来增加法力。嘎乌在转售易主之前,原拥有者会移出所有个人物品,用盒体擦拭全身,以免附带其上的运气转移到新主人处。


金嵌宝石嘎乌  拉萨  约20世纪40年代  盒:高13.7、宽14.4、厚4 厘米  项链:通长78厘米  梦蝶轩藏



别出新样无穷尽

▲▲▲

——明清奇巧造型漆器

刘芳芳 周官清



清晚期  沈氏黄漆佛手式花插 故宫博物院藏


在我国几千年的漆工艺史中,出现了许多奇巧造型的漆器,特别是仿生漆器的历史尤为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仿生漆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件朱漆碗,厚木胎,器形呈椭圆瓜棱状,器壁外表涂着一层薄薄的朱漆。明清时期,我国古代漆器进入了继战国秦汉、两宋以来,又一个迅速发展期,各类漆工艺已经成熟,漆器种类繁多,一些奇巧造型漆器尤为引人注目。这类器物中既有仿自然中的动物、植物造型,也有仿人造器物的造型如瓷器、玉器、金属器等。明清这类造型的漆器,往往将器物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我国古代工匠杰出的创新性。


清中期  填彩漆辇式香几 故宫博物院藏


古器物考


龙虎辨

▲▲▲

——说蟠螭

张明华



商 玉虎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文献上的蟠螭纹,螭首、螭吻、鸱吻、鸱尾等,泛指嘴大,凸吻、肚子能容纳很多水的龙生九子之一;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或屋脊防火的装饰。

传统意义上的蟠螭纹,是虎纹,并非龙属;呈现在玉石、青铜等载体上。

虎头龙则从龙的起源上分辨出来,应该归列于中国的龙文化系列,在龙的研究过程当中,应该留意其有别于它的、祖形是老虎的文化宗教意涵和可能的地域地理特质。至于学术界是否给予专用名词,“螭虎”“螭龙”之类,在目前情况下很难统一,大可不必。

至于蟠虺纹,学术界比较明确,系指文物载体上,比较抽象的蟠曲小蛇的形象。


西汉  四灵纹玉铺首 陕西兴平茂陵出土



唐代古钟探微

▲▲▲

——以宝室寺铜钟为例

曹静



陕西省富县宝室寺唐钟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阶段,也是中国佛教、道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文化突出的创造性,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汇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的雄浑气魄和涵量,造就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高峰,也垒造了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

唐代古钟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既继承了南北朝时期古钟发展的特点,又吸收外来文化,形成唐钟独有的文化底蕴。


甘肃武威大云寺唐钟


人物述林


四川博物院新入藏陈子庄作品

▲▲▲

——记一段感人至深的忘年交

刘舜尧



“平生做人,表里如一, 随时不忘这一点”这是四川博物院近日新征集的一封陈子庄写给任启华的书信中的一句话,随着这封书信一同征集的还有陈子庄百余幅精品画作。这批书画作品均来自一位八旬老人的私人收藏,他就是任启华。

任启华先生1959年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工作,认识了当时已是知名人士的陈子庄,之后两人相交至深,直至陈子庄1976年去世。陈子庄赠送给任启华的画作多达百余幅。众多书画鉴定专家现场鉴定后,参考其数量以及目前市场价格,认为这批画作市场价格高达几千万元人民币。如今年逾八十的任启华生活俭朴,舍不得卖掉一幅画,他说“他送给我的画,都是谈艺术谈得兴起时画的。这些画能体现他的绘画理念,是成系统的,绝不能散失。”为了不让这代表了陈子庄完整的书画理念更是代表了这段感人至深的友谊的画作散落于市场,近日先生将这批他视为生命的书画作品全部捐赠给四川博物院永久保存。

除绘画作品外,还有几封陈子庄先生晚年时期写给任先生的书信,其中有6封为子庄先生亲笔书写,还有5封由于身体原因,由陈子庄的学生代笔。书信的字里行间中,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两人身处异地,却互相牵挂、互相鼓励的情谊。



陈子庄  山水册八幅


书札碑帖


钱镜塘捐赠致徐同桐柏父子手札

▲▲▲

葛金根



张沅致徐同柏札


书札是古人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可表达丰富的情感、言谈各种事情。这六通书札所述多为日常琐屑之事,属友朋之间的叙旧一类,但自然地反映出真实的生活场景,也映出时代的许多侧影,并留下了鲜活的、不可多得的生活和历史片断。札中出现的人物涉及的家族均是嘉兴典型的文化望族,我们可以窥出这些家族间连络有亲,互为姻娅,将张、沈、王、徐诸家族连接起来,形成家族间联姻的文化板块。尤其金石收藏在清代中期受考据之风的影响,在人文荟萃的江南地区成为风尚。在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张廷济的影响和引领下,其周围聚集着沈铭彝、徐同柏、王福田、徐士燕诸多姻族内的金石爱好者,对金石碑文之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张廷济曾有记:“季勤弟、让木侄各有商爵一,而余更有周诸女方爵。又至正乙巳甫里陆颐造爵,又项墨林造爵,家燕时开欢闻节节足足之声矣。”可见,廷济及子侄等于欢宴同时共享收藏带来的愉悦之情,其家庭生活亦被烙上了金石收藏的深刻印记,这足以影响家族风习传统。


钱人杰致徐同柏札


品古佛韵


阿什莫林博物馆之我见

▲▲▲

刘钊



11世纪  银质文殊菩萨坐像  西藏西部  高约12厘米


阿什莫林博物馆中收藏有亚洲佛教艺术雕塑及建筑构件几百件,是英国仅次于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的第三大佛教雕塑艺术收藏机构。混合在博物馆最为出名的钱币收藏以及各种欧洲绘画收藏之中,这批佛教艺术精品仍然堪称熠熠生辉。

1686年东印度公司第一任管理人威廉姆·海杰斯爵士回到英国后向牛津大学捐献了一尊毗湿奴石雕造像,从而开启了阿什莫林博物馆收藏东亚宗教艺术品的先河。1962年以后,关于印度各种宗教的造像艺术以及东南亚、中国内陆(包括西藏及其周边)的艺术品源源不断的进入博物馆的收藏序列。目前博物馆总计有400多件东亚宗教造像艺术收藏,尤以佛教金铜造像、石雕造像,印度教以及耆那教造像为主。


14世纪  红铜鎏金金刚手菩萨站像  尼泊尔  高约20厘米


市场观察


秋拍之夜  那些被刷屏的惊喜

▲▲▲

木子



安思远藏十一种十一册善本碑帖  成交价:1.92625亿元  中国嘉德2018秋拍


2018年的大观之夜,似乎比往年更热闹一些,一件件精美的拍品、一个个被刷新的记录,让25岁的嘉德在那个激情而又理性的夜晚熠熠生辉。2.875亿元、11.97亿元、24.75亿元,这一系列的数字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的诞生,也不仅仅是夜场或者一个拍卖季的成绩单,它们代表的是艺术品市场走暖的一种发展态势,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些拍品背后激动人心的时刻。


潘天寿  无限风光 成交价:2.875亿元  中国嘉德2018秋拍



拍后综述


北京翰海2018秋季拍卖会 2.5亿元平稳收槌

▲▲▲



金铜佛像


北京翰海2018秋季拍卖会于12月8日晚结束全部8个专场的拍卖,以总成交2.5亿元平稳收槌,此次秋拍的整体表现符合预期。从预展现场的客流量和拍卖现场的竞价过程,都体现出市场对于品质齐整以及具有特殊价值或者题材少见的作品,保持高度关注。立足于稳健、平实的拍卖定位,本场推出的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民国法书、古董珍玩、紫瓯凝香——紫砂艺术、现当代美术、当代书画共8个专场中,虽未有高估价拍品和“冲高”纪录出现,但各个题材板块的成交,均呈现与当下市场行情的对应,也体现出艺术品“文化内涵”和“代表风格”的重要性,对作品多元价值的解析和认知程度也是影响其价值显现的关键,从单一的市场角度转入细化审美视野和梳理文化脉络,是翰海本次秋拍的一个着力点, 从拍卖结果来看,也受到市场的认可。


蜀山春雨


《收藏家》

| 随刊赠送24P画册活动征集中|

联系电话:010-65127493

感谢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