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18年第12期

摘要: 广告《收藏家》| 随刊赠送24P画册活动征集中|联系电话:010-65127493感谢关注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特别关注
掌中珍玩  艺术交织

 ——吉林省博物院藏鼻烟壶


高雪  张语师


用玻璃料质制作的烟壶,称之为料烟壶。玻璃是鼻烟壶制作中最常用的材料,因为玻璃器晶莹剔透,因其质坚,不受潮湿、不漏气,适于盛鼻烟用,还能透过玻璃看到所盛鼻烟的分量、成色,因此受人们欢迎较为流行。

❖  清乾隆 四色套料八仙纹鼻烟壶

❖  清乾隆 蓝套料鼻烟壶

雅俗共赏  独有千秋

 ——从玻璃画题材看其应用领域


许敏


玻璃画——即在玻璃上用油彩、油漆、水粉、国画等颜料进行绘制。镶嵌边框后用来室内或门窗边沿装饰使用的图画。玻璃画在中国的历史有据可查,清朝乾隆年间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将盛行于欧洲的玻璃画带入中国,起初兴盛于宫廷与贵族。是典型“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艺术模式。

❖  仕女挂屏

❖  富贵牡丹挂屏

飞尽桃花片

 ——19世纪美国制作的康熙豇豆红风格玻璃器


于奇赫


18世纪欧洲驶出的商船将丝绸、瓷器、茶叶从中国运回国内,中国元素开始对西方艺术产生影响,这股风潮被时人形象地称为“中国风(Chinoiserie)”。欧洲人自从使用过中国瓷器后就一直试图进行仿制,但是只是制作出了粗糙的釉陶与“类瓷器”。直到1708年才成功烧制出了一批色白透明的“中国瓷器”。而在19世纪,“中国风”同样出现在了美国的东海岸,人们掀起了一场新的模仿中国器物的运动。而这次中国元素的流行,则源于一只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

❖  清乾隆 粉彩寿桃纹天球瓶

❖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带木底座

晶莹剔透  巧工善艺

 ——巴洛克时期的欧洲玻璃艺术赏析


刘华伟


巴洛克(Baroque)是风行于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绘画、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领域,既有浓重的宗教特色又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在欧洲的玻璃艺术方面,巴洛克风格也有突出的表现,这一时期高品质无色玻璃的出现以及刻磨雕花、黑色画珐琅等技术的创新,促进了欧洲玻璃器的多样化发展。

❖  狩猎纹高脚酒杯

❖  奶瓶



观展前言
入宝山而攀古:潘氏五世的收藏

 

李军


 “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展本拟展出苏州顾氏、吴氏、潘氏三家的收藏,因“贵潘”一姓藏家众多,收藏门类广泛、数量庞大,故不得不分为两期——“攀古奕世”与“须静观止”,其主要对象集中在贡湖公(潘冕)这一支。今年12月14“攀古奕世”展,先以潘奕基、潘世恩这一支为主,选取潘世恩、潘曾沂、潘曾莹、潘曾绶、潘曾玮、潘祖同、潘祖荫、潘祖年、潘祖谦,以至潘博山(娶丁燮柔)、潘景郑、潘承镜(娶丁达于)等凡五代人的收藏,而以潘祖荫、潘博山为主。明年12月举办“须静观止”展,展示潘奕隽(三松堂)、潘世璜(须静斋)、潘遵祁(西圃)及其子孙数代所藏书画、碑帖等。

❖  张淇  芝轩小像卷(局部)

❖  金石录  宋刻本

炳焕丹青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绘画展唐宋名迹鉴赏


杨勇


辽宁省博物馆(原东北博物馆)收藏的书画艺术品较为丰富,由末代皇帝溥仪带出紫禁城的古代书画名品百余件辗转入藏辽博,这批书画珍品更是为海内外书画研究者和爱好者所关注。辽宁省博物馆新馆设于三楼展厅的《中国古代绘画展》是根据馆藏绘画的特点而专门择选的一系列绘画精品。这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绘画的稀世珍品,也有明清各画派代表画家的经典佳作,可以概括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卷轴绘画艺术发展的大致脉络。展览中几件原藏清宫的唐宋名迹更是备受瞩目,大家在欣赏和赞叹经典画作的艺术魅力之余,也在关注和探究这些名迹佳品的相关问题。

❖  瑞鹤图

❖  簪花仕女图


博物精华
河北博物院藏中山国动物形文物赏析



国岩红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勘察战国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这些珍贵的文物展示了中山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不凡的成就,表现了中山国艺术家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艺和奇思妙想的艺术造型能力,尤其是以金、银、陶、玉各种质地塑造的动物形文物特色鲜明,动态十足,可谓巧夺天工。

❖  铜鹰柱盆

❖  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

试泉品茗 静雅华美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茶杯(盏、碗)鉴赏


乐素娜


在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四之器”中明确记载了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碗。唐代时期,主流的饮茶方式为“煮茶法”,茶煮好后,准备好“瓢”,将茶汤添入茶碗即可饮用。当时,除了用碗来喝茶外,一盏一托式的茶盏也是主要的饮茶器。

❖  宋 吉州窑洒釉碗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就藏有多件各个年代的精美茶杯(盏、碗),由这一件件曾经装满香茗的杯盏,可从中窥悟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  唐 越窑青釉带托盏


名家格古
瓷器鉴定那些事

 ——茶叶末釉瓷器


何国森口述  殷鹏整理


在瓷器的发展历史中,以铁元素作为釉色的发色剂,应起源于两晋时期的浙江地区,器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黑釉鸡头壶。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到唐、宋、元、辽、金各个时期,全国众多省份均相继开始进行烧造,在福建、江西、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有这类器物发现。其中著名的品种有:油滴盏、兔毫盏、黑釉贴花碗、花釉腰鼓、黑定、酱定等。北方各省还大量烧制黑褐釉色的大缸及大罐,作为储藏器使用。

❖  吉州窑剪纸贴画花

以铁原素作为瓷器釉色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遍及全国的瓷器产地,多是以含铁量高的瓷土矿(烧成瓷为香灰色)作为瓷胎原料,将含铁量高的矿料经加工提纯研磨后制成釉料,做为装饰物涂抹在坯胎上;另一个原因是,自商代以来,南方的江、浙地区就用龙窑烧造瓷器,到战国时期北方使用馒头窑烧制瓷器,以上两种窑型非常适合烧制以铁原素为釉料的瓷器。烧窑时达到的最高温度与铁的还原温度基本相符,因此以铁原素为釉料的瓷器得到广泛的发展。

❖  吉州窑玳瑁斑

如今我们所说的茶叶末釉、紫金釉品种,也是铁原素成色的瓷器品种,业内一般认为是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窑首创。其实茶叶末釉早在辽金时期就已经开始烧制,而紫金釉品种则更早。茶叶末釉这个名称,主要来自北方且主要是在北京地区。在北方一般老百姓所喝的茶叶品种,是以各种散碎茉莉花茶拼配而成,沏泡出来的效果是茶叶零散的飘落在茶汤内。到了清代,古玩行见到有瓷器釉色与其相类似,则直接称这类品种为“茶叶末釉”。

❖  清 茶叶末荸荠扁瓶

如何通过款识鉴定古陶瓷

 ——明清部分(下)


叶佩兰 李昊冰


本文介绍明清瓷器中的几种特殊款识:明正德朝阿拉伯文款八思巴文款、清代民窑瓷器中的草记款、清乾隆朝民窑中的“成化年制”款、清中晚期的“豆腐干”款、所谓“洪宪年制”款、“居仁堂制”款瓷器、“古月轩”款、现代仿品的款识。

❖  明正德 红彩阿拉伯文盘(底)

除上述多种特殊款识外,还要注意一些瓷器上后注的标记。如正常文物进出口贸易中,海关会在文物上打火漆印;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的馆藏瓷器上大多有藏品编号,这些正常手续的文物印记近年来也被作伪者所利用。笔者在多年的鉴定工作中发现不少新仿器上都有假冒的火漆印、伪造的博物馆编号等,新仿的外销瓷上也用旧纸笺书写英文编号,更有甚者伪造抗战时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所用的文物箱,也有在旧文物匣中存放新仿官窑器……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后文物市场日趋繁荣,一些利欲熏心者为了迎合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需求,不惜一切的仿制、造假,至今高仿技术日趋成熟,广大收藏爱好者在收藏鉴定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  明正德 青花海水龙纹碗(底)


赏玩手札
千载竹君

 ——文同苏轼影响下的文人墨竹


谢佳玲


今恰逢文同诞辰千年,浙江省博物馆得到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五家单位的支持,举办“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聚文同之后元明清三代墨竹名迹38件(组)于一堂。此展一为纪念文同这位墨竹大家,二为体悟竹君之性情,三为追仰古贤之品格,四为观照自身之心灵。

❖  宋 范仲淹 楷书道服赞卷(文同题跋 )

展览分为“比德于竹”“正脉传承”“高呼与可”三个单元。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纵览自文同、苏轼以来历代墨竹的传承及演变。尽管文同、苏轼的墨迹没有出现在展览中,然而就如苏轼所言:

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  元 李衎  双钩竹图轴


真伪辨微
北京图书馆藏赵之谦致魏锡曾、董沛九札真伪考辩

 (下)


陈国明


《北图九札》笔调一致,显是一人所为。故一札伪则九札皆伪。笔者案头有民国石印本《赵撝叔手札》上下册,系民国十二年鄞县董氏本(即董觉轩家藏本)。其中有九札恰好可与《北图九札》一一对应,也就是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受书人不一样。那么,孰真孰赝?这就有加以辨析的必要,为避行文枝蔓,姑举四例,以资隅反。

❖  北图九札第4函  揭晓札(伪)

❖  赵之谦手札石印本  揭晓札(真)



艺坛随笔
铁扇公主与红孩儿形象的图像来源

 ——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


 邢鹏


小说《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与红孩儿是一家人,其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笔者认为这些人物形象与小说家平时所见的佛寺中的塑像、壁画及水陆画中的神祇等有关。

❖  明 黄釉敕建拈花禅寺钵

❖  明正统九年 北京法海寺壁画鬼子母像



品古佛韵
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之我见



刘钊


与其他博物馆集中展出的方式不同,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展馆把佛教造像艺术的陈列划分为三块不同区域。三块区域各不相连,甚至要穿过不同类型的艺术展区才能找到另外两个相对独立的展厅,这种布局被博物馆现任的策展人约翰·克拉克称为该馆“未来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更好的突出佛教艺术以及文化的权重,以期规避传统博物馆以编年史为主轴的陈列方式。由于三个主题的展厅不是相邻的,在策展过程中又保持了各展厅陈列的相对独立性。如果观众只去参观其中一个展厅,他们会对该展厅的内容、主题和艺术品有清晰的认知。如果他们有兴趣全面地了解佛教艺术的内容,就可以通过不同佛教造像展厅的参观整体地理解佛教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  3~4世纪 石雕释迦牟尼坐像 犍陀罗

❖  14~15世纪 铜鎏金莲花手菩萨站像 尼泊尔 



书札碑帖
秦更年致王文进手札五通辑释

  

康冬梅


文章辑录秦更年致王文进手札五通并作以释读。通览手札内容,可以管窥二人交往的部分细节和经过,对了解秦更年的藏书刻书事迹及民国间的古书流通情况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  手札



人物述林
沈仲章与小米画卷

 ——购赠组题续探



沈亚明


拙文《还诸人民:记沈仲章捐献米友仁云山墨戏图》(简称《还诸人民》)刊载于2017年7月《收藏家》后,引发了一些评议与提问。粗粗归纳,可分几组:第一组探究购赠详情,第二组聚焦画作鉴别,第三组关注善待措施,第四组查询涉及人物,第五组讨论其他散题。有幸得友相助,联络内行、搜寻资料、思考交流……皆尚在慢慢进行中。

去年晚秋,重新发现一封徐森玉致沈仲章函。该函主题是经徐森玉先生代理,父亲沈仲章捐款八万元,资助文博、考古以及民族音乐研究。言及主要事项之一,正是购赠小米画卷。根据徐函信息,佐以其他材料,对“购赠详情”组题,求索有了些进展。在此做个阶段性汇报,以答关心者,亦谢协助者,并盼各业行家指教。

❖   沈仲章和邵嫣贞

❖  195X年X月4日徐森玉致沈仲章函 


广告

《收藏家》

| 随刊赠送24P画册活动征集中|

联系电话:010-65127493

感谢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