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18年第11期
特别关注
寻找母本
——王振鹏八件金明池主题作品真伪初考
陆忠 梁刚
❖ 龙舟夺标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振鹏是元代界画大家,其名下以表达北宋金明池争标活动的界画是画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最早题名为《锦标图》。王振鹏先后绘制两件《锦标图》,分别为元仁宗(当时为太子)和祥哥喇吉各画一幅。现在流传可见的金明池主题作品出现了八个不同的本子,可以分为三个图像系统。本文试图厘清历代著录与现存作品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八件作品的传承,通过对笔墨、构图、引首、题跋、藏印、绢本等主证和诸多旁证的鉴定,加上逻辑推导,以便初步鉴别八件金明池主题作品的真伪。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样,八件中的其中一件作品,钤满乾隆印玺并为乾隆御题,且极有可能是伪作,却被当做王振鹏的经典作品广泛存在于各类美术史图集和各类文集之中,而没有乾隆御题诗的应为真迹的两件作品却没有得到重视,其根本问题是没有弄清八个本子的真伪,其母本何在?本文试图通过确认真伪来纠正这一现象。
❖ 金明夺锦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书画“双胞胎”的趣闻
东山
❖ 榆林窟二窟西壁的西夏壁画
古代书画中的“双胞胎”现象,是指同一位画家名下存在两件基本上一模一样的画作。这种情况在艺术史或古代书画鉴定中并不少见。由此,从“常识”的角度,大多数人认为凡是出现了“双胞胎”,就必然有真有假,甚至两张俱假,真本另有所在。有时还有“三胞胎”或者“多胞胎”的现象。但事实上,这一“常识”性的认识,从书画创作的实际情况看,是有失偏颇的。据说画家溥心畬作画,常让弟子将珂罗版上的古画打格子放大制成图样,在画画时,在图样上铺上纸,通过透过来的线条,照稿一挥而就。这样画出来的画,虽然大同小异,笔墨亦相仿佛,但都属于画家真迹。
❖ 高克恭 《春云晓霭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幅古画惊现“双胞胎”,抄袭或是学习?
盛玫
❖ 五代南唐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全卷)
本文欲通过董源和王翚《夏景山口待渡图》“双胞胎”案例,确立古代书画中“双胞胎”的定义和目的,厘清古人“摹、临、仿”三种绘画方法。通过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下文简称“董源《夏景》”)递藏的社会背景和王翚生平的交集,探寻此双胞胎的作者王翚是否见过董源真迹。并通过双胞胎探寻五代与清代、董源与王翚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的异同。通过王翚临《夏景山口待渡图》(下文简称“王翚《临夏景》”)的收藏印破解一位被常年忽略与王翚晚年来往密切的达官收藏者。
❖ 清 王翚 夏景山口待渡图
两本郎世宁《聚瑞图》真伪考
梁刚
郎世宁是最重要的清代西方来华画家之一,而其最早的纪年作品是台北故宫收藏一件创作于雍正元年(1723年)的《聚瑞图》(以下简称台北本),而绘图主题相同的作品还有一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本),款属的创作时间为雍正三年(1725年)。两件作品的相似程度基本可以称为双胞胎作品。对于这两幅作品是否均为郎世宁亲笔绘制,还是真假各一的问题,需要有明确的证据来支持,本文通过对比两件作品的笔墨特征,著录情况,流传过程,特别是画中瓷器与传世实物特征的对比,判断台北本为郎世宁真迹,而上博本为伪作的可能性非常大。
❖ 聚瑞图
观展前沿
颜色的“釉”惑
——大朴尚简之明清单色釉菁华展
木子
❖ 清康熙 豇豆红釉七件组
近日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展览。在中国古代近3000的瓷器生产史上,单色釉瓷器不仅是出现最早的釉色品种,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占居瓷器生产主流的地位。此次展览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遴选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馆藏明代御窑遗址考古遗物以及包括明嘉靖黄釉仰钟杯、清康熙-雍正仿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清乾隆祭蓝釉天球瓶、清雍正影青釉刻海水蝠纹碗、清乾隆青釉浮雕葫芦纹葫芦瓶、清雍正鳝鱼黄釉仿青铜壶、清雍正松石绿釉盖盒、清雍正炉钧釉如意绶带耳葫芦瓶等来自瑞士玫茵堂,北美十面灵璧山居等两大收藏巨擘的20余种釉色器物,丰富的釉色种类可谓近年罕见。
❖ 清乾隆 青釉镂空缠枝花卉纹内绘青花六方套瓶
博物精华
纵横恣肆任传情
——烟台市博物馆藏王铎行草作品浅析
张忠诚
❖ 王铎大尺幅行书作品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在宋元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期发展较为平和,受赵孟頫复古思想影响较大。明代晚期,书法艺术逐渐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那就是后人评说的明人尚态。明晚期书法普遍重个性的释发和思想的开放,同时以二王帖学为基础,在正统的古典美学思想的滋养下,蕴育出求新求异的新型审美标准。在这种环境下,名家辈出,百花齐放。如追求气韵超逸的董其昌,痛快刚猛的张瑞图,古意勃发的黄道周……当然也少不了沉着激荡的王铎。王铎的书法,在明晚期书坛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今仅就其行草书艺术风格特点,并辅以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王铎书法作品加以分析论述。
❖ 王铎临王羲之的《太常帖》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早期青釉瓷器赏析
——兼论早期青釉瓷器的发展
王纯婧
❖ 西周原始青瓷盖罐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唐代诗人陆龟蒙赞颂秘色越器的诗句,可说是我们最耳熟能详描写青釉瓷器的作品,越窑青瓷在唐代以其“益茶”颇得世人赞颂,秘色亦是对青釉最高的评价,青瓷在此时登上了它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若追根溯源,青釉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已经盛行于浙江、福建一带,近年来的考古成果,也为曾经争议不休的原始瓷器找到了归宿。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东苕溪流域原始瓷窑址都发现了完整的烧窑遗迹及大量原始瓷片,特别是德清地区发现的窑址群年代早、序列完整,从商代开始一直窑火不断,不仅是我国早期瓷器生产的中心区。
❖ 东汉青釉四系瓷罐
赏古集真
南越王墓的动物世界
霍雨丰
❖ 龙凤涡纹玉璧
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南越文王墓,历史上未被盗扰,共出土了1000多套10000余件文物。这些文物中蕴含了丰富的纹饰和精美的图案,其中以动物纹样和造型的器物占有一定数量,细数一下,其种类真的可以和动物园相比拟了,让我们一同看一看南越王墓的动物世界!
❖ 屏风铜蟠龙托座
汉代画像中的建筑形象
郑好
❖ 山东诸城东汉画像石庭院线图
画像石、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两汉绘画遗产,多见于墓室、石棺、石阙、享祠、崖墓等建筑载体中,除祠庙阙等存于地表,总体上说属于丧葬艺术的一种类型,表现汉代人的生死观、宇宙观、宗教理念等意识形态。《荀子·礼伦》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画像石、画像砖以刀代笔,通过线刻或者浅浮雕的表现形式,描绘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汉代社会生活。画像材料提供了大量多种形式的建筑图像,是逝者生活环境的生动体现,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画像材料从宏观上勾勒了建筑的组合关系、院落布局;从中观上记录了不同的建筑类型;从微观上提供了建筑单体的形制结构、室内装修等信息,保留了汉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成就,丰富了我们对汉代社会生活的认知和联想。下面我们就已发现的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建筑图式,对汉代建筑形式略做探讨。
❖ 河南焦作白庄6号墓出土陶仓楼
名家格古
如何通过款识鉴定古陶瓷
——明清部分(上)
叶佩兰 李昊冰
❖ 臆造“大明正统年制”款青花人物纹罐
古陶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时期,景德镇已彻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而瓷器款识也伴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见证了我国制瓷业的历史变迁。
明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为宫廷烧制的专用瓷器已是生产主流,流传至今的明代官窑瓷器较为多见,此时的款识在种类、工艺、字体等方面更趋完善。官窑年款多由宫廷设样,由御窑厂专人负责照样书写,字体研究规整。前人总结明代历朝官窑瓷器上年款的特点,归结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民窑瓷器款识字体则较为草率,不及官窑款整齐。
清代共传10帝,均有帝王年号款的官窑瓷器传世。清代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相比前朝也更有规律可循,同时又开创了红彩、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自堂名款、人名款、画押款、吉语款、供奉款等与明代相比更为复杂多样。之前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明清瓷器款识做过非常全面的介绍,如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吕成龙《中国古陶瓷款识》等,笔者在本文中将着重介绍多年来鉴定工作中在款识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明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瓷器鉴定那些事
——色釉瓷器
何国森 口述 殷鹏 整理
❖ 宋汝窑水仙盆
颜色釉瓷器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的瓷器品种,到今天,已经走过了4000多年的光景。前3000年左右只是能够生产它,期间的夸度对于如何提釉色的高产品质量,单从影响并不显著。从两晋到宋元全国众多的窑口,虽然也有精品,可称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千年不变的窑型,对火的控制力不够,这一关键制约了瓷器品质的提高。到了元代末期江西景德镇为烧青花瓷器而做了二项重大改革创新,一是新型窑炉的相继出现,对火的控制力加大,窑工称为“抓住了火”,更多的精品瓷器继而出现;第二是“二元配方”的应用,提高了胎泥的硬度,大件器物可以顺利成形。这两项改革,使得瓷器在胎泥、釉料、拉坯成型、烧窑等核心技术得到了飞跃,瓷器才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中国才有了瓷之国的美誉。
❖ 清康熙 黄釉团龙纹盘
书札碑帖
宋本《汉官仪》鉴赏
刘明
❖ 汉官仪 “沟”字阙笔
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汉官仪》,书末镌刻“绍兴九年(1139年)三月临安府雕印”题记一行,故著录为“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刻本”。此书撰者,刘攽幼时撰为此书,经其兄敞撰序而得“流行”。《汉官仪》的流行,实际主要还是缘于彩选之籍的性质。此本字体椠法刚劲朴重,有写本遗意。刻工如蔡通、徐真等皆为南宋绍兴初杭州地区良工。该宋本流传孤罕,据书中钤诸印可知,明李先开旧藏,入清归徐乾学,后入藏清宫天禄琳琅,清末民国间散出。最终周叔弢购得此书,1952年捐献北京图书馆,2008年又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 汉官仪“徴”字阙笔
品古佛韵
大英博物馆藏佛教造像艺术之我见
刘钊
❖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明永乐
大英博物馆之东方艺术馆中的佛教造像数量适中,展出的藏品大概有100件左右,涵盖了亚洲各地区各时期各种风格的造像精品。博物馆重要馆藏器物开放式陈列的方式不能不说是一大特色,凸显了博物馆为参观者切身体验的服务理念。这一点我们在英国所有的博物馆以及各所知名大学中都能深刻感受到。从整体造像展出的实物比例来看,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造像数量较为平均,没有太大的主次之分,斯瓦特与克什米尔地区的造像没有展示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展品中大多数都是传世藏品,对比曾经的文献图片可以看出佛像表面都被处理的油亮光滑,反映了欧洲收藏机构独特的审美趣味。馆中涉及西藏的造像相对较少且陈列没有章法,各个时间节点的造像如吐蕃时期、后弘前期、丹萨替风格、萨迦风格、曲英多吉艺术风格、扎什伦布寺风格、雪堆白风格等等都没有展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了唐卡以及法器类的陈列。
❖ 10~11世纪 度母 帕拉时期
艺坛随笔
老子与太上老君
——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
邢鹏
❖ 清代 金漆木雕老子出关图 建筑构件
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作者借助前述的史料及传说对老子进行了神话,演绎出了“太上老君”这一神仙形象。故事中说他居住在“兜率天宫”,坐骑是一头青牛。他曾用自己的法器“金刚琢”击中孙悟空,从而协助二郎神捉住了齐天大圣。通过串联故事前后文内容,可知金刚琢即牵牛之鼻环,加之姓李,并有“化胡”经历,可见其原型就是老子无疑。
❖ 唐代 老君石像
专名例释
“佞臣”们的“伪币”
——一个特殊人群行使的铸币权
陈明良
❖ 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壮布七百
除一些特殊情况,货币的铸造权归于国家,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古代的铸币权也很早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令由秦朝中央政府统一掌管货币的铸造权、发行权及流通管理权,之后,汉武帝确立的五铢钱体制,唐高祖开始的开元通宝钱格式,又先后为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指引了方向,这是中国货币沿革的基本历史格局。期间,虽有私铸现象,但只要国家政权稳固,正常的货币铸行必定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控,这时出现的一些私铸币,要么是国家政策允许的暂时性措施所致,要么是民间完全出于非法目的的谋利;而当国家出现严重问题、政权爆发全面危机时,另种形式“违法”的私铸就大量泛滥,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非法”货币大多出现于这样的非常时期。今天留存下来的这类钱币,大多数量偏少,许多成了稀缺品种,无论是从研究钱币史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枝脉和细节的探索角度,它们都是珍贵的实物资料,这里选其部分,做一探讨。
❖ 一刀平五千
真伪辨微
北京图书馆藏赵之谦致魏锡曾
董沛九札真伪考辩(上)
陈国明
❖ 妙瓜扎
近来翻阅《赵之谦信札墨迹书法选》,经反复查证,认为所录《致魏锡曾、董沛九札》(《致同僚友朋信札》7~15,其中前八通致魏锡曾,最后一通致董沛)皆为伪作。该九札之末札钤有“北京图书馆藏”收藏印,故可知原作藏于北京图书馆(下文简称《北图九札》)。这九札在邹涛的《赵之谦年谱》、戴家妙的《赵之谦集》均未予采用,显然知其为赝品。但就笔者见闻所及,并未见两位专家的辨伪言论,想是牛刀不肯小试之故。鉴于此书流布甚广,研习者众,鼠矢坏粥,不除不快,是以不揣谫陋,试作辨析如下:
从九札的内容看,写作时间在赵之谦江西为官时期(44~56岁),因此首先须了解魏锡曾其人及其与赵之谦之心结;其次梳理赵之谦与此九札的真正受书人董沛的交谊,最后再来揭示伪作之伪。
❖ 名刺扎
古器物考
陈介祺藏“齐法化”刀币范初探
李亮亮 刘威 王希平
❖ 青州博物馆藏刀币范
泉范是陈介祺的收藏门类之一,尤其是“齐法化”泉范更是其泉范收藏之大宗。本文以陈介祺所藏“齐法化”泉范为引子,结合其他金石学家之同类藏品,并结合出土资料对陈介祺藏“齐法化”泉范以及该类泉范之形制、性质、特征进行初步地思考、阐释。最终通过资料汇总、分析,对于此类泉范的质地、尺寸、地点、标记符号以及齐国铸币业的性质有了大致的概括,希望对于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 《古器物范图录》所载三件沙范拓本
博古论道
北朝琉璃釉陶器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毛晓沪
❖ 汉代绿琉璃釉盘口瓶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笔者发现,北朝琉璃釉陶器可分成两大类。一类就是现代人们所熟悉的所谓“三彩”,古人称其为“五色琉璃”。北朝五色琉璃以优质白色高岭土做胎,通体施米黄色透明釉,再施铜绿或铁红色条纹做装饰。《中国陶瓷史》的作者把这类器物称做“白瓷”,其认识是错误的。它们都属于琉璃釉陶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低温铅釉器,与北朝“白瓷”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北朝白瓷另有它物。这类五色琉璃,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长足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唐三彩”。在这里,笔者还想强调一句,“唐三彩”只是现代人的叫法,古称“五色琉璃”。
❖ 北齐五色琉璃三系盘口瓶
当代艺林
横平竖直 中和圆融
——刘声垠解读
卢禹舜
❖ 白石山初雪
刘声垠是我大学时期的班主任并兼中国画教学工作,我对水墨语言的理解、对文化精神的体悟、对传统文化的衷爱都与那时先生的教诲有一定的关系,包括后来和现在我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有先生艺品、人格的影响、启发,他对我的人生、艺术实践的方向、核心文化价值标准的理解都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 北国旱风
赏玩手札
浅析唐宋元明玉带板
董立平
❖ 白玉狮纹带板
根据记载,玉带板自北周开始出现,在隋唐宋元时期慢慢发展成熟,在明朝达到一个高峰。从最开始作为腰带的玉质装饰到用来体现官员官阶的高低,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独立的玉器门类。
北周时期,只是在腰带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作为装饰,后来发展到在腰带上镶缀一圈片状玉,以此体现官阶的高低。玉带板在唐宋元时期多是一种官员用玉,由13块到26块不等扁平玉板镶缀于腰带之上,形状为方形、长方形、桃形,其玉质大多优良,纹饰繁多,常见纹饰有人物纹、龙纹、动物纹等,也有光素无纹者。玉带板之前多为贵族使用,在唐代至明代较为流行,只有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才能使用。
❖ 执凤首壶蕃人带板
人物述林
京华名士 长春春游
——纪念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闫立群
❖ 张伯驹照片
张伯驹(1898~1982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代宗师,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之一。张伯驹的生活被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言谈举止不循成规,狷狂和洒脱,促使他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去收藏古代书画。
❖ 宋 杨婕妤百花图卷
拍品推介
献给世界的礼物
——敦煌吐蕃文写本《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焦 傲
伍伦秋拍推出的一卷吐蕃文写本《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抄写于815年至838年之间的中唐时代的敦煌地区,横向从左至右书写,乌丝栏,首尾完整,前有经题,后有有抄写人、校勘人署款,中间有刮改、行间加字等校勘痕迹,长4米余,品相完美,殊为难得。尤其是《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寓意美好,如“说唱文学”一般唱诵赞美“布施、戒法、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功德及觉悟的最高境界。
诚轩秋拍 书画名家荟萃 钱币罕品迭出
诚宣
❖ 明正德 黄地青花栀子花果纹盘
北京诚轩2018年秋季拍卖会将于十一月中下旬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推出中国书画、现当代艺术、瓷器工艺品、钱币四个项目,共计七个专场。
中国书画共五百余件拍品,谢稚柳、齐白石、于非闇、傅抱石、李可染等皆有代表作亮相,其余名家精品亦多,值得瞩目。
瓷器工艺品专场计150余件拍品,颇多精品佳器。如明正德黄地青花栀子花果纹盘,内外壁以青花绘栀子花、石榴等四季花果,笔法粗犷洒脱,所施黄釉明丽娇艳,为明代官窑的珍贵品种。
钱币项目共1700余件拍品,分为三个专场。
❖ 明早期 铜降龙罗汉
广告

| 随刊赠送24P画册活动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