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收藏家》2017年第10期
近现代书风的传承与新变
——南京博物院藏1899~1979年间的书法作品考察
陈名生
❖ 吴昌硕篆书十言联 纸本 纵159.9×24厘米 1901年
1899年到1903年间,考古学界成果频出:甲骨文、西北汉简和敦煌写经卷相继被发现。但是,书法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从此,书法与功名解绑,大大降低了存在感。这就意味着年轻学子不再以书法训练为必修课,“以书取仕”的现象也不复存在了。其次,钢笔、铅笔取代了毛笔,成为最便捷的书写工具,让书法千百年来的实用根基被连根拔起。再次,汉字改革和汉语拼音化运动,让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字载体也遭到强烈破坏而濒临灭绝;最后,白话文运动将以文言、韵律为根基的古典文化结构扫荡殆尽,而这本是中国书法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好在近代书法家们迎难而上,或传承,或新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书法艺术保留了火种。
❖ 于右任草书立轴 纸本 纵121、横38厘米
明清书法精品略览
——浙江省博物馆藏品选
刘丛
明代书法
明代书法承上启下,书者日益觉醒。无论是朝野重臣商辂、张弼,还是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又或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吴门才子,他们都不甘于墨守“台阁体”之规,在守成与求变中摸索前行。以文徵明、祝允明、王宠为首的“吴门书家”取法乎上,直追晋唐,其骨态清和的“书卷气”深受明中期文人墨客的追捧。董其昌、张瑞图、邢侗、米万钟、被推为“晚明四家”,他们以书言志、潜情达性,或清肃健劲、或高逸雅致、或跌宕起伏、或淡泊虚和,不变的是求真、寄兴的情怀,是文人情动形言的天地之心。
❖ 归庄墨竹并行书越游诗翰卷
清代书法
明末清初的书家,面对朝代更替的乱世,或隐于市井;或避于山林;或入狱绝食;或佯装疯癫出家;或背负“贰臣”之名。他们将一腔热情倾注于毫端。纸墨相发,结字倚侧连绵、冷傲内敛、疏宕磅礴、放浪形骸。康乾二帝崇董摹赵,乾嘉帖学已臻完备,碑派书家异军突起,篆、隶书迎来又一次高峰。
解读傅山四体书册
韩小赫
❖ 傅山四体册 列子
天津博物馆藏《傅山四体书册》中有一半的篇幅都是抄录歌颂历代帝王朝会的诗篇。其中包括《冬至乾阳殿受朝诗》、《正日临朝》、《奉和正日临朝》、《奉和正日临朝应诏》等。这些诗文充分体现了傅山对曾经汉民族兴盛的怀念与向往。在这些遗民的走访过程中,他们不单拜谒前朝遗迹、临读古碑,同时也将一些保存较好、年份久远、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碑翻拓下来。这些古碑中的文字,尤其是汉隶给当时的文化圈带来了一次不小的冲击和变革。
昂扬与儒雅的风骨
——谈高二适书法的人格气象
吴为山
❖ 高二适 致陶白手札 书法 35×61.5cm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的书法史上,高二适以其迥然于一般文人、书法家、画家的书法,脱尽寒酸、迂腐、阴柔与做作、浮滑,以其深厚之学养和昂扬之书风崭然于书坛,正像他的为人,耿介、爽直,超然于世俗,在近现代文化史上确立了一代高峰。
书卷气、才气、骨气是形成高二适书法人格气象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书法具有创造性的根本所在。一代大师的成长,民族文化的积淀,扎实的功夫、个人的天性与才情以及创新的意识缺一不可。
❖ 高二适 致陶白手札(陶老先生曩承手帖) 书法 31×17.5×2cm 20世纪70年代
如何鉴别新老瓷器的造型(下)
叶佩兰 李昊冰
❖ 南宋 官窑粉青釉贯耳瓶
在我国两千余年的瓷器发展史中,历朝历代的瓷业在瓷器造型上都有发展创新之作,这些独创品后代没有仿制过,也没有传承下来,是时代的代表作,对瓷器的断代极有帮助,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作为陶瓷爱好者,只要掌握每个时代都有哪些独特器型,对自己藏品就不会产生疑虑,再结合五大要素分析,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如果不对,就不要寄希望于明仿或清仿了。这就是掌握独特造型的好处。
❖ 清乾隆 珐琅彩婴戏双联瓶
略谈南宋官窑青瓷的胎釉特征
吕成龙
❖ 南宋 官窑青釉葵口洗(无紫口)
研究南宋官窑青瓷,离不开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瓷片标本。传世南宋官窑青瓷数量不多,而且绝大部分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少量散存于国内外其他大型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其造型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花、菱花诸式,均造型古朴。碗足多无釉露胎,盘、洗以满釉支烧者为多见,外底留下的支烧钉痕一般都比比汝窑青瓷上的支烧钉痕大,且多呈不规则的圆形,钉痕颜色一般为灰黑色。南宋官窑琢器传世不多,造型多模仿古铜礼器,其中瓶类器就有觯式、投壶式、贯耳式等,每种式样又有大、小之别,以小件器较为多见。传世品中的很多造型在窑址出土瓷片标本中都得到了印证。除了造型有特点以外,南宋官窑青瓷在胎、釉方面也有显著特点。
❖ 南宋 官窑青釉大瓶
借造化之形 诉人间真情
——明清蕉叶琴赏析
周理坤
❖ 御书堂”无底蕉叶琴
中国的古琴文化历史悠久,艺术内涵丰富,凝结着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琴人雅士的深远情怀。古人在制作古琴的过程中,融合天地自然思想,以通造化之心,稽古怀德之念,遵圣人之礼法制度,禁邪归正,去奢华抑淫荡,以洽和人心,理天下人之性情。而这些关乎礼乐传统和风雅自然的思想在历代琴式中有着一定的表现。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古琴的琴式形成繁多的种类,或冠之高古圣贤之名,以警省世人,如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师旷式;或定名为自然之美物,以澄净和旷达心志,如落霞式、蕉叶式。琴式正如其名,讲究天圆地方,造型古朴,透出圣人君王之神圣气度,或者线条起伏婉转,流露出天然之韵律。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一种新的琴式——蕉叶式古琴,融灵巧结构与精湛工艺为一体,深受文人琴士青睐。蕉叶琴的琴身似一片修长的芭蕉叶,琴首中部有一叶柄,向下卷曲,取代护轸。琴体两侧似蕉叶的叶缘,上下起伏翘曲,使琴体酷似自然生长的芭蕉叶。现存世的蕉叶琴,木漆工艺俱佳,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 陈洪绶品茶图
雍和宫藏北京风格唐卡初探(下)
孙涛
❖ 清 般若品众神唐卡(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有清一代,由于历任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崇奉和汉藏两地交流的日趋频繁,使藏传佛教在北京地区得到大力弘扬,西藏地区独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艺术也随之在京城蓬勃开展。这些在北京地区绘制的唐卡作品除了部分由内务府造办处所制作的御制唐卡作品外,绝大多数来自于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及寺院周边画坊。其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北京地方特色,被后世众多专家学者冠以“北京风格”的称呼。
❖ 清 释迦牟尼佛唐卡(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风格唐卡艺术属于西藏勉萨艺术风格的范畴,其艺术规范来自于清代宫廷风格唐卡艺术,与宫廷风格唐卡艺术可谓一脉相承。同时,融入了蒙古和汉地的民间绘画艺术元素,可谓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在其唐卡作品中,我们既能找到西藏绘画的端庄秀美和宫廷绘画的雍容华贵,还可体悟到蒙古绘画的热烈奔放和汉地民间绘画的浪漫婉约,艺术魅力和美学风韵非同寻常。其中,尤以雍和宫所收藏的北京风格唐卡作品最具有代表性。雍和宫自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后,就一直是清代理藩院直属的皇家寺院之首,具有显赫的宗教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作为北京及周边地区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中心和管理中心,雍和宫不仅担负着北京地区繁多的宗教和政治事务,还成为清代北京地区唐卡绘制的重要场所。其唐卡绘画历史自清代初期开始,延续至今依然未有断绝,寺院虽历经风月,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唐卡绘画珍品。从雍和宫所收藏的北京风格唐卡作品看,唐卡藏品数量众多,艺术门类齐全,更兼流传有序、有据可查,为我们了解北京风格唐卡绘画提供了最佳的实物依据。
❖ 清 释迦牟尼佛唐卡(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博物精华
古玉精灵 礼法天地
——武汉博物馆藏玉礼器赏鉴
张卫红
❖ 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玉璇玑
武汉博物馆藏玉礼器300余件,均为传世品,时代涵盖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器物涉及玉璧、玉琮、玉圭、玉璜、玉璋、玉琥等“六瑞”;玉斧、玉铲、玉钺等生产工具和仪仗器;
❖ 汉谷纹玉璧
虢国墓地出土青铜兵器赏析
张敏
❖ 中胡三穿铜戈
虢国是西周时期的姬姓封国,其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文王“孝友二虢”,并经常“咨于二虢”,“虢”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一期卜辞,从虎从寽。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其意为“双手奋力与虎搏斗”的会意兼形声字;也有学者认为是“手持器械与老虎搏斗”。不管是赤手空拳斗虎还是拿器械打虎,总之都是与老虎搏斗。敢于与老虎搏斗,说明其人勇敢威猛,胆识力量都有过人之处,令人钦佩。在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兵器,类型主要有戈、剑、矛、镞、盾鍚等。现择精品介绍如下:
❖ 铜矛
一脉相承-周臣、唐寅笔墨梳理
周益新
❖ 春泉小隐图
纵观中国古代美术绘画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众多。如:沈周师从于杜琼、刘珏;唐寅、仇英师从于周臣;陈洪绶师从于蓝瑛。作为老师的周臣为弟子唐寅代笔作画,这样的事例也是绝无仅有。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二人笔墨细节的分析,如构图、山石皴法、树法、建筑和人物等方面来系统梳理周臣与唐寅绘画风格的共性与个性。
文物里的鸡文化小议
王灵光 孙艳
❖ 清末民初 铜天鸡尊
中国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鸡作为人类的亲密伴侣,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更是古往今来艺术家所青睐的表现对象。宋徽宗皇帝创作的《芙蓉锦鸡图》,是我国工笔绘画登峰造极的名作。许多瓷器和书画均可见到鸡的形象,造型生动,多彩纷呈,明清时期,鸡纹再次进入高峰期,成为该时期瓷器的主要纹饰之一。今年为农历鸡年,现将即墨市博物馆藏部分与鸡文化有关的文物作一赏析。
❖ 西汉 铜盉
逆流大江河 饮酒定红日
——首都博物馆藏明永乐大成就者毗瓦巴像研究
刘丞 马晓珣
❖ 毗瓦巴像
首都博物馆藏的这尊明永乐造大成就者毗瓦巴像,具有鲜明的永乐宫廷造像特征,做工精细,风格统一,体量硕大,是十分难得永乐宫廷造像精品。其次,此像题材罕见弥足珍贵。应为明永乐时期宫廷施予西藏萨迦派领袖的物品,为研究明朝“多封众建”的宗教政策提供了宝贵实例,无论从佛教造像艺术还是历史见证方面衡量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顾从义书画鉴藏略论
钱镜
❖ 女史箴图
顾从义(1523~1588年),字汝和,号砚山居士,明代松江府(今上海市徐汇区)人,明嘉靖时御医顾定芳次子。其兄顾从礼和弟顾从德也都是著名艺术鉴藏家。顾从义在出生后,便过继给其叔父顾世芳。《松江府志》中记载他善书能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诏选端行善书,顾从义位列第五,授中书舍人;隆庆初以修国史有功,擢大理寺评事,亦称“顾廷评”。5顾从义性好石,得北宋米芾砚山,遂以为号。顾氏家族是明代松江府的权贵望族,世代为官,甚至与严嵩家也为世交。松江顾氏到顾从义,已是第八代,因此积累了不少财富和势力。而顾从义自身在朝为官,更是拥有许多与文人藏家交流的机会。当然,最本质的,还是其自身对于诗文艺术品的喜好。
顾从义在得到嘉靖皇帝御赐的紫玉泓砚后,就在南溪草堂旁建了 “玉泓馆”,专门收藏书画名帖、鼎彝奇石。明人何三畏《云间志略》记载说:
公建玉泓馆,结昙花庵,筑舒啸台,夷犹期间,虽风寒暑不辍。所蓄鼎尊垒甑甗璧刀剑盘匜,皆三代以上物,帖皆善本,画皆名家大家,盖公既好古而又精干赏鉴故也。
“玉泓馆”中到底有多少珍藏,因没有详细专门的书目记载,已不得而知。但从后代的一些文集诗稿中,我们还能窥得它当年的风采,就连著名的《女史箴图》也曾被收入其中。根据现有资料,顾从义所藏书画可分为三大部分:董其昌定的“四美图”;与文氏家族相关的书画;画录文献中记载的藏画和藏帖。
❖ 女史箴图
不忘初心 雕塑伟大的时代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 刘开渠 马克思、恩格斯浮雕像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9月6日至9月17日,“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及户外空间展出。这次大展是国内迄今为止推出的最大规模的雕塑作品展览,共展出了300多位雕塑艺术家的590件精品力作,力图全面呈现、系统梳理100年来中国雕塑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成就。
❖ 农奴愤 泥塑
2017年春拍全国10家公司述评
赵榆 余锦生
本述评以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杭州西泠、北京荣宝、广东崇正、北京翰海、北京诚轩、上海朵云轩、北京华辰10家拍卖公司为样本,对2017年春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情况进行分析。
2017年春拍,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基本稳定并有上扬之势。本年春拍,10家公司共举办208个专场拍卖,上拍33702件(套),成交24367件(套),成交率72.30%,成交额为100.23亿元。同比2016年春拍,成交量增长0.61%,成交额增长1.42%;环比2016年秋拍,成交量增长6.17%,成交额增长3.52%。
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具有同样表现,成交额255.51亿元,同比增长4.89%。而10家公司约占全国市场40%的份额。
战略合作

| 随刊赠送24P画册活动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