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同修:《山东沿海地区汉代墩式封土墓有关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秦汉土墩墓考古发现与研究——秦汉土墩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116—128页。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胶州市赵家庄汉代墓地》,《山东沿海汉代墩式封土墓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2020年,第3—158页。
[3]同[2],《青岛市黄岛区安子沟汉代墓地》,第159—186页。
[4]同[2],《青岛市黄岛区河头汉代墓地》,第187—198页。
[5]同[2],《青岛市黄岛区丁家皂户汉代墓地》,第199—209页。
[6]同[2],《沂南县宋家哨汉代墓地》,第210—241页。
[7]同[2],《沂南县宋家官庄汉代墓地》,第242—269页。
[8]同[2],《沂南县侯家宅汉代墓地》,第270—295页。
[9]同[2],《沂南县董家岭汉代墓地》,第296—310页。
[10]同[2],《五莲县西楼汉代墓地》,第311—323页。
[11]a.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日照海曲西汉墓(M106)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1期;
b.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日照市海曲2号墩式封土墓》,《考古》2014年第1期。
[12]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青岛市黄岛区博物馆:《琅琊墩式封土墓》,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6—129页。
[13]同[12],第131—167页。
[14]同[12],第169—185页。
[15]燕生东等:《胶南市纪家店子汉代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年),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
[16]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胶州盛家庄汉墓发掘报告》,《青岛考古》(一),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4—117页。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33—442页。
[18]刘兴林:《汉代土墩墓分区和传播浅识》,同[1],第33—43页。
[19]这163座墓葬的年代集中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以西汉晚期为主。其中140座墓葬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占比约86%;19座墓葬面积在10—20平方米,占比约12%;4座墓葬面积在20—25平方米,占比约2%。以中小型墓葬为主,墓葬规格相当,因此可以排除墓葬年代和规格差异可能对随葬器物产生的影响。
[20]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共3座土墩,囿于资料未公布,目前缺乏墓地釉陶墓葬数量、单体墓葬总数、釉陶器数量、出土陶器总数等数据,因此未将日照海曲墓地的数据统计在内。但根据该墓地F2部分墓葬出土的釉陶器(F2M217出土3件高温釉陶壶),可知该墓地确有高温釉陶器随葬,结合其地理位置,将其一并划入东部沿黄海区。胶州盛家庄墓地墓葬同样出土了高温釉陶器,但缺乏详细数据,结合地理位置亦划入东部沿黄海区。
[21]索德浩:《文化因素分析法与历史时期考古学》,《华夏考古》2014年第1期。
[22]李伯谦:《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中国文物报》1988年11月4日第3版。
[23]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24]宋蓉、滕铭予:《山东中北部地区两汉中小型墓葬初论》,《文物春秋》2008年第5期。
[25]郑同修、杨爱国:《山东汉代墓葬形制初论》,《华夏考古》1996年第4期。
[2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11期。
[27]张玮:《“人”字顶木椁墓墓主族属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11年第3期。
[28]荆州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5期。
[29]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
[30]临沂市金雀山汉墓发掘组:《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1期。
[31]李洪甫、石雪万:《连云港地区的几座汉墓及零星出土的汉代木俑》,《文物》1990年第4期。
[32]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第70页。
[33]同[11]b。
[34]a.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浙江省湖州市杨家埠古墓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七辑),杭州出版社2005年,第142—310页;
b.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吉县博物馆:《浙江安吉县上马山第49号墩汉墓》,《考古》2014年第1期。
[35]杨哲峰:《文化变迁中的器形与质地——关于江东地区战国秦汉之际墓葬所见陶瓷器组合的初步考察》,《文物》2012年第4期。
[36]宋蓉、滕铭予:《汉代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海路交流的考古学例证》,《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科学出版社2008年。
[37]同[11]a。
[38]张荣:《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2005年。
[39]同[18]。
[40]闫桂林:《汉代土墩墓初步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41]孟国平:《试谈浙江长兴地区秦汉时期土墩遗存的堆积成因——以长兴夏家庙土墩墓为例》,同[1],第58—62页。
[4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广德县南塘汉代土墩墓发掘简报》,《考古》2014年第1期。
[43]清·顾栋高撰,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三《春秋吴楚交兵表》,中华书局1993年,第2069页。
[44]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越绝书》卷第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45]郑同修、杨爱国:《山东汉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3期。
[46]东汉·赵晔撰、明·吴琯校:《吴越春秋》卷六《勾践伐吴外传第十》,中华书局1985年,第231页。
[47]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山东青岛土山屯墓群四号封土与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2019年第3期。
[48]彭峪:《汉代县令家族的身后事山东青岛土山屯墓群》,《大众考古》2018年第2期。
[49]西汉之司隶校尉、京兆尹和长安县令丞尉除外。此说最早由严耕望根据传世文献和碑刻史料提出,后由廖伯源据《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补证。参见a.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第345—383页;
b.廖伯源:《汉代地方官吏之籍贯限制补证》,《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文津出版社1998年,第87—124页。
[50]郑同修:《山东汉代墓葬发掘中有关问题的思考》,《海岱考古》(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65—473页。
[51]施劲松:《商周两汉的土墩墓》,同[1],第12—22页。
[52]同[16],《黄岛唐家莹遗址发掘报告》,第3—11页。
[53]同[16],《黄岛台头遗址发掘报告》,第12—30页。
[54]同[16],《城阳后桃林汉墓发掘报告》,第50—75页。
[55]同[16],《城阳文阳路汉墓发掘报告》,第76—83页。
[56]同[16],《胶州大闹埠汉墓发掘报告》,第118—152页。
[57]日照市博物馆:《山东日照市大古城汉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
[58]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增补本),齐鲁书社2021年。
[59]a.山东博物馆、临沂文物组:《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考古》1975年第6期;
b.银雀山考古发掘队:《山东临沂市银雀山的七座西汉墓》,《考古》1999年第5期。
[60]a.同[30];
b.金雀山考古发掘队:《临沂金雀山1997年发现的四座西汉墓》,《文物》1998年第12期。
[61]林玉海:《从胶南海青墓看鲁东南沿海地区出土的汉代原始瓷器》,同[16],第169—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