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韩树伟丨楼兰研究又一春——《罗布泊考古研究》介评

摘要: 2022年1月,陈晓露《罗布泊考古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继《楼兰考古》(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之后的又一佳作。因笔者研究旨趣,通读了这两部著作,其中《罗布泊考古研究》利用考古学材料与传世文献资料,针对新疆罗布泊地区,从史前时期到中古时期最后被废弃这一长时段的人群与社会文化进行研究,对从事西域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而 ...
 



楼兰研究又一春

——《罗布泊考古研究》介评


韩树伟




2022年1月,陈晓露《罗布泊考古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继《楼兰考古》(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之后的又一佳作。因笔者研究旨趣,通读了这两部著作,其中《罗布泊考古研究》利用考古学材料与传世文献资料,针对新疆罗布泊地区,从史前时期到中古时期最后被废弃这一长时段的人群与社会文化进行研究,对从事西域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界关于罗布淖尔地区的历史、考古工作已有较多论述,如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结合实地考察,从多学科角度对该地区自远古至公元6世纪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状况、风格特征、文化源流、学术价值,以及对该地区艺术发展密切相关的民族关系、历史背景等作了综合性论述。夏训诚主编《中国罗布泊》(科学出版社,2007年)分十四章探讨了罗布泊地区科学考察史、地质演化、荒漠地貌、干旱气候、土壤、植物、动物、水资源、环境变迁、盐壳、钾盐资源、生态保护与重建、古代人类活动、考察与探险回顾等。孟凡人《尼雅遗址与于阗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年)摭取新疆民丰县出土的佉卢文书探讨了古代尼雅遗址的相关历史故事。袁国映、袁磊撰《罗布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四个方面,图文并茂式地介绍了这一地区,有助于读者直观地了解罗布泊。侯灿《西域历史与考古研究》(中西书局,2019年)是《高昌楼兰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的升级版,内容更丰富、价值更高,其中第三部分围绕楼兰出土的木简和纸文书作了许多新的探索。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综合研究、对这一地区在西域历史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深入探讨。《罗布泊考古研究》一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重要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是当前学术界对于罗布泊地区考古研究较为全面的学术总结,对罗布泊考古文化面貌、历史发展进程与文化交流状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对于认识该地区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兹就一些读后所思所想,不揣谫陋,撰成此文,不足之处,祈请作者及方家批评指正。



该著共七章。第一章《罗布泊地理环境与交通路线》有两部分,即《罗布泊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和《罗布泊地区交通路线》。作者指出罗布泊在塔里木盆地东缘,史书中被称为“泑泽”“盐泽”“蒲昌海”“牢兰海”等。“罗布泊地区”除了指代历史上的罗布泊湖盆及湖水曾漫及的地方外,还包括周边东抵北山、西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到阿尔金山前山带、北抵库鲁克塔格的广大戈壁区域。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每年2—6月盛行东北风,致使罗布泊北部的孔雀河下游龙城、楼兰古城一带形成了大片的雅丹地貌,史书中形容有“龙堆”“白龙堆”。罗布泊也是塔里木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聚中心,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是最主要的三条地表河流。由于罗布泊地区东望敦煌、北接哈密和吐鲁番、南依阿尔金山,西与塔里木盆地连成一片,是塔里木盆地东端的十字路口,因此地理位置显得格外重要。汉代在抵抗匈奴时,就出现了耳熟能详的“楼兰道”,自此之后,罗布泊地区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交通枢纽之一,这可以通过沿线的烽火台、“居卢仓”等遗址证明。作者提出,“罗布泊与楼兰实为汉代南北两道的分界点”“南道应是主要的通行道路”(7页),对此笔者深表赞同,这里的“南北道”,即《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处大宛、康居、奄蔡焉”。“南山”指昆仑山,“北山”指楼兰与车师两地之间的库鲁克塔格山。

第二章《罗布泊史前考古文化》,内有《小河文化的面貌与年代》《小河文化人群的社会结构》《小河文化的经济发展状况》《小河文化的源流及与外界的联系》四部分。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小河文化的碳-14测年数据,学术界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以王炳华先生为代表,认可这一技术手段和结果,另一种以肖小勇先生为代表,认为普遍存在偏早的问题,作者对第一种意见表示了赞同,并指出小河文化的主要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小河文化主要分布在孔雀河下游,以三角洲地带最为集中,整体上看,小河文化处于物质相当匮乏的阶段,其社会结构的形式与生殖需要密切相关。从生产力角度来说,小河文化已经处于青铜时代,经济形态是畜牧业、农业为主,渔猎为辅。最引人注目的是,小河文化主体人群的体貌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白种人特点。小河文化中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墓葬中出土有木质、石质小雕像,二是对麻黄的崇拜。小河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走向衰落。

第三章《罗布泊汉晋时期考古文化》,主要有《罗布泊汉晋墓葬的发现与分布》《罗布泊汉晋时期考古文化的变迁》《西域箱式木棺与文化交流》。作者先是对汉晋时期的罗布泊背景作了阐述,有助于深入了解考古发现的汉晋墓葬。这些墓葬,大多分布在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主要有斯坦因发现的LC、LF、LH墓地,20世纪30年代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发现的小河4号、6号、7号、米兰、孔雀河三角洲Grave34等墓地,1980年楼兰考古队清理的平台墓地、孤台墓地,楼兰彩棺墓、壁画墓、洞室墓,以及2014—2015年罗布泊综合考察中清理的营盘墓地、扎滚鲁克墓地、古大奇墓地、尼雅遗址,其中尼雅遗址格外引人注目,一般被认为是古代精绝国所在地。作者在论述罗布泊汉晋时期考古文化的变迁中,使用了三个时期,即楼兰王国时期、鄯善王国时期、鄯善王国后期,非常巧妙的将这一时期的文化变迁勾勒出来,同时将读者疑惑地一些问题解释地清晰明了,如交河沟西墓地一般被认为是车师人的遗存,车师本名姑师,原位于罗布泊沿岸,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被赵破奴击败后,迁至吐鲁番盆地,改名车师(79页)。西汉对楼兰的经营主要有四种方式:派遣使者、军事征伐、赐婚和亲、屯田戍边。鄯善王国前期,随葬品多以木器和汉式器物为大宗,如“一弓四失”、解注瓶、“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织锦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织锦等,反映了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又如该地区并未发现墓主人为汉人的墓葬,作者指出这与当时军屯实行更代制度以及人们告老还乡、回归故里的文化思想有关。在鄯善王国后期,尽管西域长史驻扎于楼兰,但这一时期的鄯善真正统一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诸小国,侧面反映了中原军事势力在这一地区的减弱,而且这一时期出现了贵霜人的足迹与文化渗透,雅佉卢文反映了这一事实。笔者认为这一章内容翔实、考证缜密,最能代表作者的思想精髓与学术水平。

第四章《楼兰鄯善王国城址考古》,包含《城址发现与分布》《城址考古学特征分析》《城址的年代与性质》《伊循城的地望》。这章可以说是对学术界关于楼兰鄯善王国城址讨论的归纳与总结,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城址主要有:楼兰古城(LA、LE、LK、LL)、咸水泉古城、小河西北古城、麦德克古城、营盘古城、若羌且尔乞都克古城、孔路克阿旦古城、米兰古城、尼雅南方古城、安迪尔廷姆古城、圆沙古城等,从特征看,这些古城既有“西域土著城址”,如咸水泉古城、麦德克古城、营盘古城、尼雅南方古城和圆沙古城,又有“汉式城址”;从功能上看,这些古城主要有两类:一是出于军事防御性质的戍堡,二是兼具军事性质的政治管理中心。其中,楼兰LA古城被认为是魏晋时期西域长史官署遗址,咸水泉古城为楼兰城,小河西北古城为西汉卫司马治所,麦德克古城为姑师城,营盘古城为墨山城,且尔乞都克古城为鄯善都城扜泥城,尼雅南方古城为精绝城,安迪尔廷姆古城为“精绝都尉”所在地,圆沙古城为扜弥城,米兰古城是吐蕃占领时期的军事戍堡,学者疑似与汉代伊循城有关。有些城址的形状表现出弧形特征,这与防御风沙不无关系。据考证,有些城址规模与人口有关,户口数最多的是扜弥和鄯善,其次是山国和精绝(184页)。

第五章《罗布泊汉晋时期的日常生活》,分别论述了文字书写、建筑家具、生业饮食。从文书材料看,楼兰、尼雅等遗址不仅出土了汉文文书,而且还有佉卢文书,对于这一现象,作者指出罗布泊地区最先接受了汉字及其书写形式,而后当贵霜遗民进入此地后,因佉卢文相较于汉文更容易表达本地居民的语言,加上贵霜移民中有更多适合承担书写者角色的人,因此佉卢文最终被采纳,但统治者一直是本地人(215页)。笔者同意这一说法。

第六章《鄯善世俗佛教》,从鄯善佛教与酒、伎乐供养人与佛教仪式两个方面作了阐述。关于鄯善佛教世俗化,学界研究较多,并已形成一种共识,即鄯善僧侣不仅饮酒食肉,而且娶妻生子、置产敛财、奴役使婢。问题是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况呢?作者认为,这与当地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饮酒能够滋养健身、抵御寒冷,集中心智研习佛法,而且酿酒是鄯善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佉卢文书中就记载有酒库、酒税,同时鄯善佛教受到了中亚贵霜佛教的影响,他们认为佛教的极乐天堂就是饮酒作乐的极乐世界,很多壁画里面就有饮酒场面。这种分析似有一定的道理,值得参考。关于伎乐供养人,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史实记录,而且通过宏大的场面来吸引更多向往极乐世界的虔诚者加入到佛徒中来,另外这种现象与犍陀罗影响、本地居民能歌善舞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不无关系。

第七章《后鄯善时代的罗布泊》,主要围绕石城镇与弩支城、米兰吐蕃戍堡展开研究。如果说第二至六章是作者从考古学视角深入探讨罗布泊地区文化的话,那么第一、七章是从地理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角度进行概述。和第一章一样,作者在第七章对石城镇、弩支城、米兰戍堡的来龙去脉,论述清晰明了,有助于读者对后鄯善时代的罗布泊地区的认识。



观以上内容,该著有以下特点和学术价值:

1)选题明确,有的放矢。作者针对新疆罗布泊地区,从考古学的视角,结合传世文献,论证该地区从史前时期到汉晋时期直至最后被废弃的这一长时段的人群与社会文化。作者从时、空二维角度研究这一地区,着实不易,因为很多史实并未被史书大量记载,所以长期处于扑朔迷离的神秘状态,像第二章《罗布泊史前考古文化》、第三章《罗布泊汉晋时期考古文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对该地区进行探究,既有困难和挑战性,又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目前学术界对罗布泊考古最为全面的一本学术著作。

2)旁征博引,多元互证。不论是从该著的研究内容,还是先前出版的《楼兰考古》综合来看,作者征引史料丰富、全面、类型多样,非常重视学术史的总结梳理,这是该著资料运用上的最大特点。作者不轻率阐发自己的论点,而是注意全面搜罗诸家学说观点,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学术水平,这与作者的求学历程和学术素养分不开。作者从本科到博士均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导师为林梅村先生,读博期间曾赴德国自由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做博士后转为教职,又在魏坚教授的指导下工作。这些优质的平台,给予了她难得的学习机会,受到了良好的考古熏陶。在《罗布泊考古研究》一书中,尽管有很多问题仍未能作最后定论,但对于研究方法的探讨和研究思路的模式,值得肯定。这方面更值得青年学者学习。

3)兼蓄诸说,视野宏阔。考古,离不开团队合作精神,如果没有国家项目经费的大力支持,没有众专家学者的精诚合作,仅凭一己之力,是做不出来重大的业绩和成果的。通过《罗布泊考古研究》《楼兰考古》两部著作,我们明显的能感受到作者重视学术史的总结梳理,对于前人研究以及她所在的考古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充分的予以介绍,从不揽为己有,而且在阐述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和包容,这充分体现了一代又一代考古学人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



与所有精益求精的学术著作一样,该著难免存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笔者试举几例并求教于作者:

1)关于人名斯文·赫定,前后尽量保持一致,见第61页与第63、76、90页便知。第103页“墓例2”后漏“塔什库尔干”的“塔”。关于敦煌人氏“索劢(mài)”,该著全部写为“索励”,包括《楼兰考古》一书。第199页第二行“果然如此”,宜为“果真如此”,见第204页倒数第三行便知。第282页第八行“到唐玄宗大中二年(848)张议潮起事为止”中,“唐玄宗”应为“唐宣宗”。插图目录及出处,同《楼兰考古》一样,建议放在文末。

2)兼论《楼兰考古》:第1页脚注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应为“商务印书馆”。第21页脚注3《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3卷的出版时间应为2007年。第22页第七行“断年”宜为“断代”。第70页倒数第六行末疑似多余空格。第163页倒数第一行“戍己校尉”应为“戊己校尉”。第188页脚注倒数第三行“1992年”疑似有多余空格。

综上所述,《罗布泊考古研究》是近年来考古学、西域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一部具有新方法、新材料的高水平专著,有助于人们对罗布泊地区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认识,是当前学术界对于罗布泊地区考古研究较为全面的学术总结,值得学界广泛关注。我们也真诚地期待作者有更高质量的论著面世,以飨读者。







编者按:原文引自韩树伟:《楼兰研究又一春——〈罗布泊考古研究〉介评》,罗丰主编:《丝绸之路考古》第8辑,科学出版社,2023年11月,页252~260。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