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买卖用什么钱

摘要: 丝绸之路”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一书中提出,主要是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经西域通往罗马的交通线路。实际上,汉代之前中西经济文化交往就已存在,我们知道,中国“China”一词来源于Cina,它是南亚、西亚和西方国家最早对中国的称呼,其实是“秦”的音译——这说明在汉代以前西方人已经知道遥远的中国。 ...


丝绸之路”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一书中提出,主要是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经西域通往罗马的交通线路。实际上,汉代之前中西经济文化交往就已存在,我们知道,中国“China”一词来源于Cina,它是南亚、西亚和西方国家最早对中国的称呼,其实是“秦”的音译——这说明在汉代以前西方人已经知道遥远的中国。长期以来,中国输出的商品最受西方人喜爱的就是丝绸,古希腊和罗马人将“丝”字音译为“赛尔”(Ser),将中国称为“赛里斯”(Seres),意为“丝国”。



张骞“凿空”西域后,极大地刺激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沿途一些城市由此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胡商往来于东西方。为了防强盗劫掠,一般成群结队,这就出现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盛景。此时丝绸之路上流通的钱币有内地的五铢钱。


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由政府垄断铸造的五铢钱流通十分广泛,和罗马的银币德纳留斯(Denarius)可以兑换。这主要是因为罗马本身有完整的金、银、铜三种不同货币兑换体系。随着丝绸之路日渐繁荣,五铢钱在西域广为流通,直到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还出土过大量的汉代五铢钱。除此以外,西域一带还有本土制作的钱币,包括大名鼎鼎的“汉佉二体钱”。这种钱币因为有汉文和佉卢文两种题铭而得名。


在我国由于主要在新疆和田出土,正面有马或骆驼图案,所以考古学家称之为“和田马钱”,圆形无孔,红铜打制。作为东西方文化日益碰撞交融的产物,制作于公元1~3世纪期间的汉佉二体钱不但可以和中亚各国货币兑换,也可以和五铢钱货币兑换。


▲汉 五铢钱

▲汉 佉二体钱


五铢钱和汉佉二体钱都是铜钱,在汉代交易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充当交易媒介勉强胜任,一旦规模扩大就不再适合,这时价值比较高的金银币就凸现其优势了。受西方及印度货币体系影响,中亚一带古国也主要使用金银币,它们日渐成为丝路贸易的主要交易媒介。公元1世纪,大月氏人入侵北印度后建立贵霜王朝,与罗马、安息和汉朝并立成为当时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国之一。贵霸王朝的统治者利用从罗马流入的金币,重新熔化制作成贵霜金币,正面是君主的头像,背面是各种宗教的神像,包括希腊和波斯的神祉,以及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及佛教的神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体长期分裂,币制混乱,中原铸造的铜钱在国际市场上渐渐失去竞争力。由于突厥等游牧部族介入丝路贸易,往返亚欧大陆间,萨珊银币和东罗马金币成为结算主要货币,中原的五铢钱和中亚各国的铜钱仅作为辅币。《隋书·食货志》记载“(北)周时(公元557~580年),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大概便是指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萨珊王朝(224~651年)是古代波斯人继阿契美尼德、安息(帕提亚)之后建立的第三个王朝,当时是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强国,将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和前苏联的大部分中亚地区囊括在版图内。他们制作的钱币虽然也有金币和铜币,但大多为银币。


▲波斯萨珊王朝金币


萨珊银币今天在我国西北、中原以及广东有大量出土,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感叹“其数量之多,殊为惊人”,这也证明了当时丝路贸易的盛况。萨珊银币正面一般为头戴王冠的国王侧面肖像,四周为巴列维文(Pahlavi,也译为钵罗婆文、巴拉味文)书写的君王称号和赞语。背面为祭火坛和祭司,当时拜火教是萨珊的国教。拜火教将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作为崇拜对象。Mazda原意是“智慧”。


四世纪时,作为欧亚衢路的贵霜日渐衰落,一方面受西方波斯萨珊压迫,另一方面受北方嚈哒(Hephthalite)的步步进逼。嚈哒是中国史书称为“滑国”的游牧民族,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他们原本起源于阿尔泰山,后来逐步征服了波斯,北印度,塔里木盆地的疏勒、于阗、龟兹等国,完全操纵了丝绸之路。嚈哒国建立之初没有自己的钱币,使用萨珊银币,后来模仿贵霜风格打制了很多银币,成为古代丝路上的通用货币。


除了萨珊银币以外,丝绸之路上还有一种重要的国际货币就是拜占庭金币。这种名为“索利都斯”(solidus)的金币其实是罗马货币的延续,是古希腊罗马钱币文化与东方互相交融的产物,对文艺复兴前后欧洲(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以及十字军)的货币产生很大影响。这种拜占庭帝国的标准货币,不仅在丝绸之路上广为流通,也是地中海经济圈最具信誉的国际货币,在西罗马也受到追捧,被称为bezant。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币


古代丝绸之路上真正开展大规模商贸活动是从唐朝开始的。由于朝廷重视,唐朝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向西方输出的商品除丝绸以外,也包括瓷器、漆器、药材等,西方向中国输入的有玻璃、珍珠、宝石、香料、奴隶和各种奇珍异物。有趣的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主要是胡人,少有中原汉人,也许这和长期以来儒家思想重农抑商的官方意识形态有关。唐代丝绸之路上贸易的双方基本都是粟特人。


他们将西方的大宗货物运载到高昌,由高昌的粟特商人买下来,再运至河西或中原地区贩卖。粟特人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在撒马尔干(今乌兹别克斯坦)和长安之间,甚至远到中国东北边境地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贸易网络。在这个贸易网络的交汇点上,建立起殖民聚落,作为他们东西贸易的中转站。


公元7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兴起,直至8世纪前半叶形成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反对偶像崇拜,他们在金银币上采用纯阿拉伯铭文的图案,伊斯兰商人参与东西方贸易很多,伊斯兰的金银币自然而然成为丝绸之路的通用货币,一直维持到地理大发现之前。


我们知道,国际贸易需要一种统一的世界货币应对国际间的交易、支付和结算。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世界货币基本上是由一个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确定的。比如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崛起并成为日不落帝国,以英镑为核心的“金本位制”成为当时被世界认可的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崛起,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以美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按照这样一种逻辑,唐宋以来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国在当时世界上按综合国力讲,独步天下无人能及,在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中,应该是中国的货币充当世界货币而不是西方的货币。可事实正好相反。这就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当近代以前的国际贸易日渐将全球化的大幕拉开之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中,为什么是西方的金银代替了中国的铜钱?


这与东西方货币采用的币材有关。中国是一种贱金属货币体系,铜钱价值比较低,不利于长途的大宗贸易;西方正好相反,是一种贵金属货币体系,金银的相对价值更高,被普遍接受,携带方便,同时充当东西方贸易桥梁的中亚和西亚各国,也主要使用贵金属货币。相比而言,白银在西方供应更为充足,因此它比黄金得到更为普遍地使用,久而久之银币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货币。随着东西方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西方货币体系对中国也造成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结果便是白银在中国日渐货币化。



白银在中国从秦汉以来只当作“器饰宝藏”,不为货币。但到后来慢慢成为流通货币,从明朝中后期以后甚至成为主要的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过程正是从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唐朝开始的。当时,不仅陆上丝绸之路十分兴盛,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日益繁忙。从中国东南沿海西行,经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可以到达南亚次大陆和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欧洲和东非海岸。这种海上贸易比起陆上丝绸之路规模更大,白银用于东南沿海一带的交换媒介也越来越普遍。为了方便海上贸易,唐代商人将白银铸成船形的银铤。这种银铤两头上翘得非常夸张,可能是通过高度延展的船形,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银铤没有夹杂。


唐朝的白银货币化进程几乎是一个里程碑的阶段。到了宋代,白银的货币化进一步增强。除了赏赐、贿赂等用途以外,白银也用于政府开支、人民的捐税,同时还用于支付赔偿、贷款,以及兑换纸币。元朝入主中原后发行纸币,作为兑换准备的主要是银,虽然政府禁止百姓使用金银,但民间仍然大量使用白银。明朝在货币制度上继承前朝,一开始也推行宝钞制度,但是白银交易在民间却无法禁止,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趋势。1436年,明英宗下令将江南租赋改征白银、布帛,运北京发放官俸,实际上是政府将白银作为货币完全合法化,白银在中国取得了本位货币地位。



  来源丨《金融博览》(文/丁骋骋)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