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24年第3期目录

摘要: 目录5 深切缅怀严文明先生——忆先生与石家河二三事方勤9 浙江德清中初鸣遗址群2017~2019年勘探与发掘简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德清县博物馆20 成都市金沙遗址“罡正”地点商周墓葬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庆师范大学32 湖北荆州城北片区两处六朝墓地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44 湖北襄阳王寨墓地M299发掘简报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6 ...
 目录

 

5 深切缅怀严文明先生——忆先生与石家河二三事

方勤  

9 浙江德清中初鸣遗址群2017~2019年勘探与发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德清县博物馆  

20 成都市金沙遗址“罡正”地点商周墓葬发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庆师范大学  

32 湖北荆州城北片区两处六朝墓地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44 湖北襄阳王寨墓地M299发掘简报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60 湖北鄂州青龙山墓地东晋墓葬发掘简报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72 良渚线刻磨光黑陶研究

赵潇涵  

83 论二里冈文化时期青铜器:一般特性及意义

张昌平  

89 春秋时期铜匵研究

孙战伟  

98 论孙吴、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镇墓俑

王音  

105 襄阳南朝画像砖墓的年代学分析

王先福  

118 论峡江境内六朝时期的陶釜

吴小平  周兴华  

123 论南昌火车站墓群M5为两晋“招魂葬”实例

王涛  

130 先秦出土透闪石玉料矿源研究的思考

杨明星  苏越  方婷  刘继富  

138 安阳麴庆墓出土陶瓷样品的科学分析研究

王星  刘煜  孔德铭  康葆强  丁银忠  李合  李媛  

146 秦汉简校读札记二则

陈宁  刘阳  

149 秦法“大夫寡不当伍及人”释证——兼论秦乡里编户的爵级构成

凌文超  

156 陶瓷文物历史修复信息的可读化处理

——以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藏两件瓷器为例

彭蛟  李奇  李幸  华含之






摘要


●考古发现


浙江德清中初鸣遗址群2017~2019年勘探与发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德清县博物馆

摘要: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初鸣遗址群及周边区域进行了系统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工营建土台28处,确认遗址群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同时,对其中的木鱼桥、小桥头、王家里遗址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除发现人工营建土台等遗迹外,还出土了大量废弃玉料、玉器半成品以及砺石、磨石等。本次工作确认中初鸣遗址群为良渚文化时期大规模制玉作坊遗址群,为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模式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中初鸣遗址群;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群


成都市金沙遗址“罡正”地点商周墓葬发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庆师范大学

摘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2003年对金沙遗址“罡正”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墓葬44座,皆为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其中M258发现船棺痕迹,其余不见葬具。墓葬随葬品较少,以陶器为主,主要器形有尖底器、平底罐、簋形器等,部分墓葬随葬磨石和玉石条。墓葬分早、晚两段,早段墓葬年代约为商末周初;晚段墓葬年代推测为西周中晚期。本次发掘为探讨成都平原商末周初墓葬习俗与社会分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关键词:金沙遗址;“罡正”地点;商周墓葬;船棺葬;十二桥文化


湖北荆州城北片区两处六朝墓地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摘要:2014~2015年,荆州博物馆在荆州城北片区改造过程中,对刘家草场和罗家院子两个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两组六朝砖室合葬墓。墓葬保存较差,但结构轮廓尚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为研究荆州地区东汉晚期到三国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荆州;三国早期;刘家草场墓地;罗家院子墓地


湖北襄阳王寨墓地M299发掘简报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2023年6~9月,为配合襄阳市基建项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襄阳王寨墓地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2座,发现一处集中使用画像砖且年代跨越南北朝多个政权的家族墓地。其中M299画像砖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出土墓志显示墓主葬于南朝梁大同九年(543年)。该墓为研究襄阳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南朝画像砖墓及丧葬礼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王寨墓地;M299;画像砖墓;南朝


湖北鄂州青龙山墓地东晋墓葬发掘简报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为配合湖北省国际物流枢纽核心工程项目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鄂州市鄂城区杨叶镇青龙山墓地进行了考古工作。发掘墓葬11座,时代主要为两晋至南朝时期。本文简要报道保存较好的四座东晋墓,其中M9和M10排水沟砌筑方式较为独特,为以往少见,丰富了鄂州地区这一时期墓葬材料。

关键词:鄂州;青龙山墓地;东晋墓;排水沟





●考古研究


良渚线刻磨光黑陶研究

赵潇涵

摘要:带有精细线刻纹饰的磨光黑陶在良渚文化晚期开始流行,其图像特殊、技术难度高,成为一种新型奢侈品。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其中心图像的类型和意义,而技术和艺术风格方面讨论较少。这种新产品明显受到玉器的启发,此外也能找到长江下游自河姆渡文化以来的各类技术和艺术传统的痕迹:内容上,黑陶线刻纹饰与良渚玉器在主体—背景构图以及部分装饰元素和母题上存在相似之处,而类似的艺术风格早在河姆渡文化就出现过;技术上,玉器锥刻技术为陶工的雕刻提供了工具和技法,打磨抛光技术或许也被陶工吸纳使黑陶呈现光泽效果。跨材质的手工业技术交流为进一步研究良渚手工业技术选择和工匠组织提供线索。

关键词:良渚文化;线刻纹饰;磨光黑陶;技术交流


论二里冈文化时期青铜器:一般特性及意义

张昌平

摘要:二里冈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已经形成了以容器和兵器为主体的特性,容器中又形成了食器和酒器相结合的礼器性质,并有了较为稳定的器物组合形式。在制作上,三分外范成为基础的合范技术形式,装饰成为礼器的重要表现方式,并深受制作技术的影响。兽面纹等想象动物纹样作为主要的装饰内容,初现古代中国抽象艺术的风格。因此,二里冈文化青铜器已经大体具备了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基本特性,并开始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特性。

关键词:二里冈文化;青铜器;制作;礼器


春秋时期铜匵研究

孙战伟

摘要:铜匵流行于春秋时期,分布在陕、晋、鲁、豫、鄂等省,其中贯耳类集中在陕西、山西两省,提链类集中于山东地区。铜匵多随葬于大中型墓葬中,三鼎以上墓为主,男、女均用,与礼乐器分置并与罐、奁等特殊器类相邻。残留物检测分析表明,其应是盛纳化妆品之器。铜匵的出现和流行当为春秋时期铜器世俗化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秋时期;铜匵;化妆品盛器;铜器世俗化


论孙吴、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镇墓俑

王音

摘要:孙吴、西晋二朝是镇墓俑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集中流行时期。该区域目前所见这一时期镇墓俑,分为吐长舌状、独角兽形和鲵鱼形怪兽三大类。整理各类镇墓俑的文化来源和流行情况,可知吐长舌状镇墓俑源自长江上游地区,独角兽形镇墓俑源自北方地区,鲵鱼形怪兽为长江中游地区新创类型;各类镇墓俑均首先出现于长江中游地区,随后顺江传至下游的马鞍山等地,至西晋中后期在今江苏境内也有一定发现。通过分析各类镇墓俑在墓内的随葬位置和共存情况,可知不同的镇墓俑在墓内应具有不同的丧葬功能,且其组合形式或与地方文化传统存在关联。

关键词:镇墓俑;孙吴;西晋;长江中下游地区


襄阳南朝画像砖墓的年代学分析

王先福

摘要:襄阳地区先后发掘10座南朝画像砖墓,本文通过对这些墓葬的形制、墓砖、随葬器物等年代学分析,推定其较确切年代,从而初步建立起汉水上中游地区南朝画像砖墓的时代序列。

关键词:襄阳地区;画像砖;南朝;年代学


论峡江境内六朝时期的陶釜

吴小平  周兴华

摘要:峡江境内的大口垂鼓腹绳纹陶釜主要分布在涪陵、忠县、万州、丰都一带,始见于东晋、盛行于南朝。其源头可追溯至魏晋时期的贵州镇宁和贞丰,乃至东汉晚期的岭南。其出现可能与东汉晚期开始岭南西部的人群西迁至牂牁境内形成牂牁僚并在东晋时期入蜀有关。

关键词:峡江;六朝;陶釜


论南昌火车站墓群M5为两晋“招魂葬”实例

王涛

摘要:1997年9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南昌火车站站前广场北侧抢救性发掘了6座晋代砖室墓,年代大致从西晋晚期至东晋时期,其中M5墓内砖砌祭台位置极为独特,但并未受到发掘者及研究者关注。本文通过对墓内是否葬人、砖砌祭台的性质与祭祀空间的形成等的梳理与分析认为,M5应为两晋时期招魂葬的一珍贵实例,墓主灵魂居于西侧祭台(榻)上,东侧祭台上摆放漆托盘、漆多子槅和青瓷盒等祭奠墓主。

关键词:南昌;两晋;砖砌祭台;招魂葬





●科技考古


先秦出土透闪石玉料矿源研究的思考

杨明星  苏越  方婷  刘继富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现代透闪石玉产地溯源研究方法,探讨了现代产地溯源方法用于先秦玉料矿源研究的适用性,对当前先秦玉料矿源研究中的难点进行剖析,最后提出对先秦矿源研究方法的思考和见解。要解决先秦玉料矿源问题,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出土玉器携带的矿源特征;另一方面,在古采矿点发现不足的情况下,运用地质学、考古学、玉石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方法进行交叉研究。

关键词:透闪石玉;先秦时期;出土玉器;矿源研究


安阳麴庆墓出土陶瓷样品的科学分析研究

王星  刘煜  孔德铭  康葆强  丁银忠  李合  李媛

摘要:2020年,河南安阳隋代麴庆夫妇墓考古出土一批陶瓷制品。本研究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该墓出土陶瓷制品进行成分分析、显微结构观察和物相组成分析,并使用热膨胀仪测定部分陶瓷制品的烧成温度。分析可知,麴庆墓部分出土陶瓷标本的烧成温度约为1200℃,已达到古代高温瓷器烧成标准。在部分陶瓷标本胎体内部发现有含铅物相,表明此时北方地区高岭土胎陶瓷制品的原料处理工艺波动较大,可能处在技术摸索阶段。

关键词:安阳隋代麴庆夫妇墓;陶瓷制品;科学分析;早期白瓷





●古文字研究


秦汉简校读札记二则

陈宁    刘阳

摘要:岳麓书院藏秦简及《五十二病方》等材料中所见病名“某挛”前常搭配的“区”声字当读为“拘”,“拘挛”多见于四肢及阴部,症状为牵引拘急、活动不便;悬泉汉简Ⅰ90DXT0210①∶19“饮药又莓”应释为“饮药又苺”,“苺”形应是“毒”字的一种较为少见的写法,此句可通读为“饮药又(有)毒”,义为所饮药物中有味烈之物。

关键词:五十二病方;悬泉汉简;拘挛;饮药有毒


秦法“大夫寡不当伍及人”释证

——兼论秦乡里编户的爵级构成

凌文超

摘要: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所记的“大夫寡”并非指“大夫数少”,而是“有爵寡”的一种,为大夫寡妻依法承袭其亡夫爵位的爵称。“大夫寡”户一般不从军役,且寡妻为户的流动性不利于军队卒伍、乡里伍人的稳定以及连坐责任的确定,因而被排除在“伍人”之外。秦乡里编伍的爵级构成应当在五大夫及以下。

关键词: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大夫寡;编伍





●文化遗产


陶瓷文物历史修复信息的可读化处理

——以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藏两件瓷器为例

彭蛟  李奇  李幸  华含之

摘要:大量文物经历过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修复,再次修复面临历史修复信息的处理,而这一问题背后关联着东西方文物修复领域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经过梳理东西方修复理论与实践传统,认识到包括文物历史修复信息在内的历史信息的重要性,而可读化处理,则是在保护好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提升文物价值构建与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以武汉大学所藏4件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为例,讨论提出了历史修复信息的读取重点、去留原则和可读化处理的重点与方式。

关键词:陶瓷文物;修复;历史信息;可读化处理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

2022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许静思   段姝杉   凡国栋   高一致   马志亮   唐斑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李涛

英文审校:郑威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cn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